原題: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
全國每10個餃子、湯圓,有7個產自河南,小麥粉和掛面產量占全國37%,火腿腸產量占全國半壁江山。2016年,河南有國家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60家。全省農業產業化企業銷售收入超10億元以上的411家,超20億元的117家,超50億元的29家,超100億元的8家……
洞庭湖畔的早稻剛剛插秧,八百多公里外,黃河南岸的小麥陸續進入抽穗期。4月中旬,先后有湖南和安徽的同志前往河南考察學習農業產業化先進經驗。為什么是河南?記者梳理了在河南的所見、所思。
一個餃子、一顆棗的故事
你也許不知道漯河,但一定聽過雙匯。沒錯,赫赫有名的雙匯集團就在漯河市。
4月13日,雙匯第一工業園生產車間,產品被分解包裝成260多個種類。雙匯的銷售收入已突破1000億元,成功進入世界500強。
到了河南入鄉隨俗,不可不吃面食,餃子就是其中之一。從做湯圓開始,1992年成立的三全食品開創了中國速凍食品行業之先河,還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別說肉類、餃子是普通食品,僅憑一顆紅棗,去年的銷售收入就突破20億元,“好想你”棗業做到了。公司董事長石聚彬對中國的每一種棗子如數家珍,全國各地各種棗類在他的紅棗博物院悉數收納。 企業對一顆紅棗“精耕細作”,不斷推陳出新,賦予產品文化內涵,引領消費市場,成功開發出100多種產品。
“大餐桌”的傳奇
富庶的中原大地,農產品加工大省、糧食大省的地位無可撼動。不滿足于量大,近年來,河南大力發展優質小麥、優質果蔬業,建設了一大批優質農產品基地。
4月的許昌,天和農業的員工像候鳥一樣回來了。當南方高熱高濕時,他們遷回北方種菜,北方進入嚴寒時,他們又飛回南方種菜,把天氣不利條件化作了有利武器。他們已拿下國家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出口食品農產品國家級質量安全示范區幾塊金字招牌。
漯河市臨潁縣的中大天然色素科技產業園,紅辣椒、生姜、梔子果等天然植物就是它們的生產原料,通過提取就變成了可用于食品加工的天然色素。
齊全的食品加工門類,助力漯河相繼成為河南食品工業基地市、無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和全國首家“中國食品名城”。漯河、鄭州、許昌、周口、安陽、鶴壁等6市規模以上食品工業占全省的60%以上。圍繞食品加工,細分出的一個個行業,初步構成了從原料生產到銷售終端的產業鏈條。
全產業鏈和農業產業化集群正是河南農業特色。從田間到餐桌所有的事情,在河南幾乎都找得到對應的項目。居民購買饅頭、濕鮮面條、米飯等主食產品人數已占總人數的56%,“餐桌經濟”實力強勁。這里正在由“中國糧倉”變為“國人廚房”,進而朝“世界餐桌”的方向邁進。
農業產業化的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記者結合所見所聞,思考河南農業產業化對于湖南的可借鑒之策。
思考一:加強引導,優化農業產業布局。河南提出“實施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工程”,推動園區從企業集中向產業集群發展。2016年,全省規劃培育的542個集群實現年銷售收入達1.1萬億元,集群銷售收入占全省農產品加工總量的50%。
河南從宏觀層面加強引導,優化了產業布局,打造農業產業化集群,形成規模效應,拉長了產業鏈條,增加了就業機會,拓寬了增收渠道,也避免同質化不良競爭。
思考二:銳意創新,激活農業提質增效的不竭動力。創新體制機制,破解發展的資金瓶頸,河南通過整合國家和省里的資金,成立了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基金,目前基金規模達15億左右。基金的運行走市場化運作路線,委托專門的公司管理、投資,既保證基金安全,又產生了社會效益,打出了一套“政、銀、保、擔、投”組合拳。
河南食品行業有國家級省級科研機構141個,漯河市就有兩位院士為食品行業提供智力支持。雙匯、三全、中大天然色素等企業,都有自己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業檢測、研發實力強勁,保障了企業占領行業龍頭地位和食品安全需求。
思考三:品牌意識,成倍釋放品牌效應。河南有3.78萬家農產品加工類企業。河南“三品一標”農產品總數2230個,省級農產品品牌155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中國馳名商標有78個。
河南農產品品牌戰略按打造優質原料品牌、創建區域公用品牌和爭創中國馳名商標政策幾個層級實施。財政支持引導企業創品牌、創名牌,強化農產品質檢和品牌監督管理。區域公用品牌建立了品牌管理目錄,實行動態管理,充分利用媒體宣講普及農業品牌知識。全省涌現出了雙匯火腿、思念湯圓、三全水餃、華英鴨、好想你棗等一大批國人熟知的農產品品牌。
思考四:人才強企,鍛造一支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年逾七旬的三全食品創始人陳澤民雖然退位,還在為三全殫精竭慮;好想你棗業的石聚彬25年做好一顆棗;雛鷹農牧將“走正道,行善事,做好人”的家訓融入企業文化,喜盈盈集團的儒家文化園等,都展現了企業家的個人魅力。
企業家甘愿做農業,還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走進河南,許多農業產業化企業濃厚的企業文化氛圍,扎扎實實的黨建成效讓人感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日報 2017-04-2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