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財經:您認為“十四五”期間我國還有四大增長點有待激發。其中為何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最大的結構性增長動能?
鄭新立:經過40多年的改革發展,中國經濟在不同時期解決了不同的結構問題。在目前中國經濟結構中,剩下最難啃的硬骨頭便是城鄉結構。
我國農村、農業發展滯后,基尼系數為0.47,主要體現在城鄉收入的差距上。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例為2.6:1。所以,十九大提出,我國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提及的“不平衡發展”,則主要體現在城鄉間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則主要體現在農村發展的不充分。
“十四五”期間,我們要通過實施城鄉融合發展戰略實現鄉村振興。目前農村人口還有5億多,如果他們的收入水平接近于城市人口生活水平,那么我國消費市場規模會進一步擴大,因而形成“十四五”期間拉動經濟增長的最大功能。
通過城鄉融合發展戰略實現鄉村振興,我們主要做四件事。第一、農業現代化;第二、鄉村建設;第三、農民工市民化;第四、特色小鎮建設。啟動以上四項工作,將形成巨大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但前提是要進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農村最大的增長點是宅基地。目前城鄉建設用地共計22萬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只有5萬平方公里,宅基地面積達17萬平方公里。同時,改革開放以來,農村人口減少了好幾億,宅基地不但沒有隨之減少,反而還增長了。目前農村人口所占的建設用地(即宅基地)是城市建設用地的三倍多,這造成了很大的土地資源浪費。
通過市場化改革,讓進城落戶的人有償退出宅基地,退出的宅基地由村集體統一利用,比如吸引社會資金進入,經營農家樂、農產品加工等,可盤活閑置用地。堅持“房住不炒”后,城市也有大量閑置資金找不到出路,如果流到農村去,也可盤活農村閑置的宅基地。這樣一來,中國經濟全盤皆活,因此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激活農村蜇伏發展潛能的關鍵。
搜狐財經:目前全國各地開展的宅基地的試點中,您認為哪地的試點經驗較好?
鄭新立: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國務院在全國14個縣啟動了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那么取得了明顯的效益。人民日報前幾年刊登了一篇通訊,介紹了安徽金寨縣農村宅基地改革的經驗,標題是《“沉睡”的資源這樣被喚醒》。安徽金寨試點經驗是,農民退出宅基地后可獲得幾十萬元的補償,用于進城購房。
福建晉江市宅基地改革的試點情況更好。福建人將退出的宅基地作為資本,和城市、社會資本合資共同開發利用宅基地。晉江當地的民營經濟比較發達,宅基地退出后用以修建工廠、經營商店,農村就活了,農民很快也富起來了。人民日報對該試點也寫了一篇報道,題目就叫《“沉睡”的資本這樣被激活》。
全國總共2000多個縣,目前宅基地改革試點縣太少了。而且,從十八屆三中全會到現在已經八年了,也不能老是試點下去。我覺得擴大宅基地試點范圍不存在什么風險,應該盡快地進行推廣。宅基地試點推廣的目標,是建立起城鄉一體化的房地產市場。
國際上也有可供參考的案例。在制定“十一五”規劃時,我曾帶隊考察韓國的新農村建設,之后新農村建設就寫入了“十一五”規劃中。目前,韓國的城鄉收入差距基本上已經消滅。韓國的政策正好和我國相反,鼓勵城市高收入群體到農村購買房產,因此提高了農村的房價。農民出售房子,可獲得更高的收入。最終,城鄉的差距得到縮小,逐漸消失。中國也要走條路。
我認為,14個宅基地試點縣的經驗已經總結出來了,應當盡快地在全國推廣。如此“十四五”時期的經濟增長動能就具備了,也可大幅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縮小城鄉差距,完成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
搜狐財經:您認為宅基地改革將在“十四五”期間得以迅速推進嗎?
鄭新立:這取決于政府的政策,取決于我們在改革上能否邁開步子。80年代初,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也是少數地方先行,后來改革效果非常好,全面改革才得以迅速鋪開。目前推廣宅基地制度改革,應當像當年家庭聯產承包制時一樣。
搜狐財經:宅基地改革有利于建成城鄉一體化的房地產市場,其是否有利于增加城市房源供給,降低城市房價?
鄭新立:你的理解是對的。2019年5月,中央發布了《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提出了三個“允許入市”:第一,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第二,允許就地入市或異地調整入市;第三,允許村集體在農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償收回的閑置宅基地、廢棄的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轉變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根據我的經驗,河南新鄉一縣的一畝宅基地,到地級市里能賣到20萬,異地到省會城市能賣到30萬,要異地賣給浙江和江蘇,就能賣到80-100萬。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異地買賣的市場范圍越大,其價格就會愈發提高,農民通過轉讓農地指標就可獲得更高的收益。在我看來,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市場化是一個必然趨勢。
另外,2020年1月開始實施的新《土地法》又規定,只要經過村民大會以70%以上的舉手表決同意,那么村集體可自行決定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用途,其使用權屬于村民委員會自治的權利之一,上級政府不得干預。
以上兩條規定已在政策上為農村宅基地改革掃清了障礙。關鍵是干部要理解中央的這些部署,積極主動地進行改革,把農村蜇伏的潛力喚醒,這樣一來,鄉村振興才有希望。
搜狐財經:今年出臺了房企融資的“三條紅線”,是為了城鄉一體化房地產市場的后續的建設做鋪墊嗎?
鄭新立:對房企融資進行限制,是為了城市房地產健康發展的需要。目前城鄉房地產市場是兩個市場,相互間是隔離的。按照改革的方向,建設城鄉一體化的房地產市場是難以回避的。
目前我國宅基地規模是17萬平方公里,合計2.5億畝。按社科院研究所黨國英的研究結果,一畝地可蓋3棟連排別墅,一棟別墅住3人,一畝地可住9人。那么,6000萬畝宅基地就能夠容納5.4億人居住。如果6000萬畝還不能滿足,2.5億畝宅基地減去6000萬畝還有1.9億畝,相當于農村宅基地還有1.9億畝的置換空間。將這1.9億畝宅基地拿出來,一方面能滿足農村居民改善居住條件的需要,另一方面還可以轉讓給城市,滿足作為城市新增建設用地的需要,那么城市建設用地的價格馬上就降下來了。剩下還有一部分宅基地,可以用來增加耕地,至少增加幾千萬畝耕地是完全有可能的。
全世界只有中國采取城鄉房地產市場分離的政策。城鄉一體化的房地產市場是一個必然趨勢。
作者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搜狐財經“致知100人”105期《對話鄭新立:到政府履行“養老靠國家”承諾的時候了》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