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鄉村振興的關鍵是要為正在進城的2億多農戶提供基本保障,基本保障是不能市場化的。至于農民從哪里賺錢致富,農民自己就有答案,這個答案就是機會在城市。
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方針的第一句就是“產業興旺”。沒有產業興旺,農民沒有就業,沒有收入來源,當然也就不可能富裕,鄉村振興也就無從談起。
不過,農村發展產業卻很困難。傳統農業收入有限,靠發展傳統農業致富,幾乎唯一辦法是擴大經營規模。在當前農村仍然有2億多農戶,幾乎所有農戶家庭仍然有老年父母留守務農的情況下,擴大農業經營規模的空間很小。在當前農村發展第二產業顯然也沒有空間。全國鄉村振興的“產業興旺”,都寄希望于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寄希望于發展鄉村旅游,讓城市人來農村體驗農業,享受山水,消費農村,農民因為可以為城市人提供服務而增加就業與收入機會,甚至因此致富。沒有優美的環境,城市人不會來農村旅游和消費,因此,發展鄉村旅游必須建設優美宜人的環境。有了優美宜人的環境,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方針的第二句“生態宜居”也就順便得到落實了。
因此,全國農村“產業興旺”幾乎都指望上了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全都指望靠賺城市人旅游消費的錢來致富。到鄉村振興先進典型地區和村莊參觀,成功秘訣都是發展休閑農業,搞好鄉村旅游。不僅要發展休閑農業,還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及時引領休閑農業發展,提升鄉村旅游檔次。也唯如此才可能真正保持產業興旺,也唯如此才可能讓農民致富。
2020年底參加浙江一個當地鄉村振興典型村座談會,浙江義烏市何斯路村支書講了何斯路村發展史。目前何斯路村通過發展旅游和文化產業,人均收入已達5萬元,算是相當高收入了。何斯路村2008年開始引種薰衣草,建花海引人流,當年就吸引大量城里人來何斯路村看花海游鄉村,積累了人氣,然后再借人氣流量進行農產品異地貼牌,吸引教育機構入駐,創造了何斯路第三產業發展的奇跡。何斯路書記說他們村里全省第一家規模種植薰衣草,通過花海吸引城里人來旅游的。現在何斯路早已不再種植薰衣草了,因為現在浙江已有2000多家花海,慘烈競爭,每一家都是做不好的。何斯路及時轉型,保持了目前的產業繁榮。麗水市沙溪村原村主任許主任講了沙溪村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樣故事:許主任之前是一個企業家,2011年因為一個偶然機緣到沙溪村擔任村主任,決心將沙溪村打造為一個可以讓農民致富的美麗鄉村。沙溪村雖然偏遠,卻有兩點優勢:一是環境優美,二是少數民族畬族聚居村落,具有顯著民族特色。許主任的策略是文化強村和旅游強村,第一步精心打造“一臺戲”,通過舞臺呈現原住民的民族生活。建好村莊基礎設施、打造好一臺戲后,再到上海南京杭州聯系旅游公司,組織鄉村一日游,收割了很多游客。僅僅一臺戲,鄉村旅游難以持續,因此提檔升級,第二步是搞民宿主題村落,收割細分游客,目前全村民宿已有28家,可以同時接待400多人住宿,2000多人參觀,主題村落則集中在做好“一桌飯”上,形成品牌“三哈大餐”,每人98元,可以讓外來游客在村莊住一晚,吃一餐,就留下了比較豐厚的旅游收入。盡管沙溪村是當地少有的民族村落,具有獨特文化,沙溪村通過打造“一臺戲”、做好“一桌飯”來發展鄉村旅游能賺錢,卻很容易被其他村落模仿學習,且城市旅游公司和城市游客對鄉村旅游的新鮮感也就二三年時間,二三年如果沒有新的項目出來,就可要面臨無人來游的危機。巨額前期基礎設施和包裝創意都投入進去了,無人來游,收不回投入,事情就麻煩了。許主任因此開始策劃發展養老產業。進一步的問題是,幾乎所有村莊都可以發展養老產業,憑什么沙溪村就一定具有優勢和可以成功?
因為有企業家一般的村莊領導人,以及具有特殊的區位和環境資源,一些村莊可以通過“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來保持繁榮與成功。問題是,即使這些村莊在能干的具有企業家精神的村莊領導人帶領下面,將村莊這個企業經營好了,保證了村莊的旅游流量,讓村民都可以從鄉村旅游中獲得就業收入甚至發財致富,全國絕大部分村莊卻不可能找到這樣一位具有企業家精神的村莊領導人來帶領村莊準確預測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營運方向,持續保持市場競爭力,從而在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中立于不敗之地。結果就是,發展鄉村旅游的村莊只要一次失敗就全盤皆輸,大量前期投入無法收回,農民沒有從休閑農業中賺錢,村集體大量前期投入打了水漂,村級債務累累,留下一地雞毛。筆者到很多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村莊調研,看到的正是這樣的一地雞毛。
本來,全國農村都指望靠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來實現產業興旺和鄉村振興,全國各個地區甚至全省都在打造“全域旅游”時,全國總計旅游經濟總量是有限的,均攤下來,所有打造的鄉村旅游都必然是收益微薄的,從而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鄉村旅游投入都是要虧損的。全國幾乎所有地方政府將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振興和產業興旺的核心支柱,全國農民都指望靠分享有限城市人旅游蛋糕來發財致富,其結果必然是幾家有喜,大家有愁啊。
無疑,城市人鄉村旅游蛋糕是有的,一些具有區位優勢和環境優勢又有能力組織起來爭奪這塊鄉村旅游蛋糕的農村,完全可以抓住機會去分享。成功是他們的,失敗也是他們的。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點就是自己對自己的市場行為負全責,包括失敗負債就得賠錢。現在地方政府通過各種辦法推動鄉村旅游,要求村集體發展鄉村旅游,指望所有村民都從鄉村旅游中賺錢,就可能欲速則不達,不僅農民無法賺錢而且可能形成高額負債。
未來很長一個時期,農村仍然要為2億多農戶提供就業與收入的保底,進城農民也都愿意將農村留作萬一進城失敗的退路,正是有了農村這個基本保障和最后退路,中國農村才能成為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中國才有能力應對現代化進程中必然會出現的經濟周期和各種不確定性。鄉村振興的關鍵是要為正在進城的2億多農戶提供基本保障,基本保障是不能市場化的。至于農民從哪里賺錢致富,農民自己就有答案,這個答案就是機會在城市,農民正在以史無前例的速度進城,他們在城市可以獲得遠比農村多的就業與收入機會。
這個意義上,試圖通過發展鄉村產業來讓農民致富是沒有可能的,甚至是會適得其反的。
(作者系《中國鄉村發現》學術委員、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院長,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鄉土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