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陸福興:水稻“單改雙”應該誰說了算

[ 作者:陸福興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5-27 錄入:田珍 ]

國家糧食安全是治國理政的基礎,特別是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下,確保14億中國人吃飽吃好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因此,發展糧食生產,提高糧食的復種指數增加糧食產量,是把飯碗端在中國人自己手中的關鍵。自2020年疫情后,國家對糧食安全日益重視,水稻種植區域迅速反應并出臺政策措施,鼓勵農民水稻“單改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調研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引發了我的思考。

一、水稻“雙改單”問題是農民市場化的選擇

南方作為水稻主產區,多年來都有種植雙季稻的傳統。但自20世紀末以來,農民水稻種植"雙改單"正以一種不可逆轉的態勢發展了20多年。隨著農民種水稻收入在家庭收入增長中份額日趨減少,農戶傾向于將更多勞動時間和生產資源轉移到兼業或非農生產活動上。農民水稻種植“雙改單”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勞動力短缺。水稻種植區一般都是勞務大省,大部分家庭青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特別是純種植水稻的偏遠農業區域,農民外出的更多,家庭勞動力缺乏更為嚴重,因為雙季稻需要的人力要求多,且雙搶集中在一段時間,時間要求緊迫。“雙改單”后插田、收割的時間自由度較大,因此大部分農民選擇了“雙改單”。

二是比較效益低。雙季稻等于農民一年種兩季水稻,不僅投入成本高,有的還要犧牲種油菜等經濟作物的機會成本,加上種雙季稻的化肥農藥種子的用量是單季稻的兩倍多,因而雙季稻的成本是單季稻高,但相比之下雙季稻的比較效益比單季稻高不了多少,如果加進農民的勞動力投入成本,種雙季稻農民賺的錢甚至比單季稻還要少。

三是自然災害影響。雙季稻對于水資源和自然環境要求高,一些山區特別是偏遠山區有些農田靠天吃飯,種雙季稻對灌溉和自然條件要求更高。一旦碰上天旱或洪澇,就會嚴重影響農民收成甚至顆粒無收,因而實際上有些農田本來就不適宜種雙季稻。此外,如果一個地方已經大部分農戶“雙改單”以后,想種雙季稻的農戶也種不成,因為單獨幾戶農民種“雙季稻”會被害蟲和鳥獸等集中破壞,反而造成歉收。

總之,水稻“單改雙”的問題比較復雜,是多重原因引起的,總的來說是農民在種糧效益低下的情況下一種理性的市場選擇。

二、當前水稻主產區“單改雙”存在的問題

2020年以來,國家倡導農民水稻“單改雙”,水稻種植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引導政策,加速了農民水稻種植的“單改雙”進程。水稻“單改雙”正在逐年增加,但不容盲目樂觀,因為水稻“單改雙”取得成就的背后有些地方在推進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侵害了農民的利益,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一是形式主義的“單改雙”勞民傷財。當前,一些地方為了完成所謂的“單改雙”任務,一級一級分配“單改雙”指標,這些指標沒有因地制宜,有的指標反過來又成了下級上報“單改雙”的數據。在下級沒有完成也無法完成“單改雙”指標任務的情況下,于是就想出形式主義的辦法應付上級的檢查。有的地方為了應付上級檢查,在顯眼的馬路邊種上“雙季稻”,有的村和鄉鎮花錢為農民買種子、買化肥鼓勵他們種上雙季稻,人為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財政負擔甚至負債。地方政府的“單改雙”管理只顧耕地的數量,不管農民效益和產品質量。有的農戶被動完成任務,其收益反而比不上種單季稻,這種勞民傷財的形式主義“單改雙”問題,在有些地方還比較嚴重。

二是“一刀切”的“單改雙”侵權違法。農村產業發展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前提下,農民在不違背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的原則下,農民對農地有自主經營權,農民在耕地上怎么種怎樣提高收益是農民對承包地的經營自主權。當前,有些地方政府為了推進“單改雙”完成上級任務,強制農民種植雙季稻,有的地方甚至以收回承包地相威脅,這是對農民經營自主權的侵害。我國剛剛頒布將于6月1日將實施的《鄉村振興促進法》第四條第二款規定:“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保障農民民主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維護農民根本利益”,明確規定了在推進鄉村振興中要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如果對于農民種植單季稻還是雙季稻實施“一刀切”,強制農民“單改雙”,既是對農民自主經營權的侵害,也是違反《鄉村振興促進法》的法律原則的。

三是違背經濟規律的“單改雙”讓農民傷心。農民種植行為是一種生產行為,也是一種市場行為,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鄉村振興促進法》第四條第四款規定:“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農村發展活力”。要求我們在鄉村振興中的經濟活動上要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管理農業生產活動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水稻“單改雙”是農民的生產行為,政府只能用市場經濟的手段引導農民“單改雙”,強制農民去做是政府不依法行政。事實上,只要讓農民的投入產出有更好的效益,農民就會自覺進行“單改雙”,如果地方政府不顧農民收益,讓農民干沒有市場效益的事情,不僅不能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反而會傷了農民的心,當然也不能真正推進糧食產量的增加。

三、確保“單改雙”要政策給力讓農民做主

總的來看,我國自2020年以來早稻的種植面積持續增加,但也面臨一些現實困難和后期風險,農民的顧慮還比較多,迫切需要政府積極協調、主動作為,打通雙季稻春耕備耕上的阻礙條件,在政策措施上進一步給力。

一是強化政策引導。國家糧食安全是公共產品,但是種植糧食的農民是一個市場主體,因此要農民種植糧食為國家糧食安全做貢獻,農民必須得到同等的市場化經濟效益,否則,國家必須向農民提供購買服務。水稻“但改雙”的實踐證明,只要國家政策好,農民有錢賺,農民就會積極生產糧食。因而國家必須強化政策引導,加大資金支撐力度,全方位完善種糧補貼種類。如加大農民“單改雙”的育秧補貼、耕地地力補貼、種子化肥補貼、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補貼、稻谷目標價格補貼、農機補貼等,嚴格落實“誰種糧誰得補貼,不種糧不得補貼”政策,降低農民種田的勞動力成本。同時,要充分發揮好鄉村兩級組織的動員作用,采取集中流轉、代耕代種、聯耕聯種等方式推動拋荒耕地復種,進而推進“單改雙”。此外,還要加強早稻生產的“兩保一投”政策實施,即保護價、保收購、加大投入。只有加大對農民的政策支持,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建立科學完善的糧食生產補貼體系,讓農民種糧有同等效益農民才愿意種植糧食。

二是全力推進社會化服務。社會化服務降低農戶成本,緩解農戶勞動力和技術短缺的有效途徑,也能引導小農戶搭上規模化的便車。如有些地方推進的集中育秧政策,成為水稻“單改雙”增快、恢復早稻面積的有效舉措之一。當前,農業生產的社會化服務還很短缺,還需政府盡快出臺倉儲、冷藏等設施用地政策,進一步加大對種糧大戶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扶持力度,同時要提高補助和建設標準,特別是要對小農戶提供相關的社會化服務,解除他們“單改雙”的后顧之憂。

三是全面推廣現代農機技術。全面推廣現代化的農機技術,是降低水稻種植人工成本,調動農民“單改雙”積極性的重要舉措。因此,要完善機耕道建設規劃,采取綜合宣傳推廣的方式,讓現代農機技術能夠真正發揮作用。加大農機補貼的精準化,為小農戶的微型農機提供補貼支持,如果調動了廣大小農戶的“單改雙”積極性,就會提高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的普及率。因而,加快引導農機服務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讓小農戶能夠共享社會化服務的便利和優惠,也是推進“單改雙”的有效舉措。

 四是強化種植技術支持。“單改雙”的目的不僅僅增加水稻復種指數,而是增加糧食總量,忽視了科學種植提高產量和效益的關鍵問題。因此,一方面,要幫助農民選好品種,政府可以統一采購,推薦優質的適合種植的雙季稻品種,因地制宜做好宣傳推廣,結合實際,加強技術指導,防治偽劣種子禍害農民。另一方面,要加強技術培訓,提升種植能力,提高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切實提升農民科學種田能力。與此同時,要增強農民應對自然風險的能力。要進行極端天氣播報,做好自然災害預警和防范工作,降低農民種糧的自然風險。
     五是提高收購價格并推進深加工。“單改雙”對國家來說,是增加糧食總量確保糧食安全,但在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提高糧食質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單改雙”一方面要引導農民生產優質稻,進一步提升最低收購價格,確保糧食豐收農民能夠有效增收。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支持進行糧食深加工,結合地域特色推出谷類即食食品等:如米棒、米團、炒米、旺旺雪餅、壽司、年糕等即食小食品。地方政府要拉長產業鏈條,完善供應鏈,為糧食的銷路和價格保駕護航。

“單改雙”提高耕地的復種指數和利用率,是我國人口大國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國家《鄉村振興促進法》即將實施之際,我們要堅持依法推進鄉村振興,依法進行農業管理杜絕形式主義歪風,杜絕“一刀切”的簡單粗暴作風,杜絕不按市場規律的管理農業的政風,還農民鄉村振興的自主權,在產業發展上讓農民自己做主,堅持農民說了算,激發農民鄉村振興的主體積極性。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在线中文字幕第一视频 | 日韩亚洲欧美伊人久久 | 午夜自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演员表 | 日本在线观看中文字二区 | 久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