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某地區的農民反映,國產的5斤水果抵不上1斤洋水果的價格,還賣不出去,況且洋水果正在降價……黑土地的農民反映,幾十畝土地的收入供不起一個在城里讀高中的學生,這中學為啥都辦在城里……農民說上了學是放牛娃,不上學也是放牛娃,還不如不念……種地不如老子,養雞不如嫂子,這學咱還念個啥……加入WTO,我國農村經濟和農村教育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無疑是最大的。改革開放20年來,農村教育的發展成績斐然,然而加快實現農村城市化、現代化,城鄉二元結構即將終結的今天,為什么農村的孩子考入高中、大學那么難?為什么高中都辦在城里,回鄉或進城打工的農村青年為什么無一技之長?農村學生的輟學現象是表象還是本質,農村的孩子是否都回到農村務農才可以稱道?對這些問題雖不能用一句話回答,但可以作一些客觀、系統的分析,可以為研究解決這些難題提供科學依據。
一、農村教育的發展現狀和問題的癥結
1.農村學生“升學無望、就業無路、致富無術”是農村教育的主要癥結。全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初高中畢業生中50%以上要回到農村,尤其是農業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這一比例更高,達到80%以上。這些學生大多返鄉務農,但農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課程設計、教材編寫與農業生產經營、城鄉經濟發展實際需要相脫節,不光學到的基礎文化課,就連學科的勞動技能課也都解決不了很多農村產業技術與經營管理問題,畢業后的農村青年不能盡快融入當地的經濟活動,造成農村勞動力的巨大浪費和盲目流動。農村孩子升學無望,但農村職業學校又辦不下去,導致“有校無生”。根據農村社會發展和農村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分析,在農村自然就業狀態下和農村城市化潮流中,農村孩子升學無望,農業收入銳減,就業無路,勞動力過剩都是農業職業教育難以走出低谷的重要原因。
2.中小學輟學率居高不下,成為農村教育走不出困境的重要原因。1986—1990年,全國每年輟學的小學和初中學生都在500萬以上,88/89學年度接近800萬,89/90學年度565.4萬(國家課題組)。輟學率一般在小學5年級最高,4年級其次,6年級和3年級較少;初中2年級最高,3年級較低。李建平于1998年1月在中國教育報撰文指出,河南某小學輟學率達2.2%,某初中達9.39%。6年后該小學將達到12.1%,初中3年后將達到28.17%。當地教師反映,初中平均及格率只有66%,有的不足50%。初中2年級某班63名,期末考試剩39名,輟學率38%。其中,因升學無望輟學40%,教師嚴厲懲罰30%,學習壓力大跟不上20%,農忙時家庭缺勞力10%。學習困難、壓力大造成輟學一般在30%以上,加上升學無望的因素達到70%以上。可見,農村教育的出口是關鍵問題,是農村學生輟學現象和農村教育走不出低谷的本質核心問題。研究表明,農村孩子上學的動力從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升學、就業(進城、回鄉)、謀生(首選是效益高的產業)。流動人口比流出地人口的年齡低、文化程度高也能說明這一問題。
3.透過現象看本質,正確分析現階段農村社會與教育發展規律,是正確處理農村教育問題的關鍵。教育專家經研究指出,農村教育存在的主要的問題是:(1)沒有建立農村教育體系。只強調全國教育的統一性、計劃性,無視農村教育的特殊性、階段性、差異性和不平衡性。(2)教育結構單一,形成普通教育和以升學為主線的金字塔形結構體系。(3)起伏不定。1958年大辦農業職業中學,后又大量壓縮,1963年又恢復發展,“文革”期間一刀切掉;80年代前期、中期積極發展職業教育,一道令把普通高中都改為職業中學,招生困難,造成“有校無人”。(4)教育結構、教學內容與農村經濟發展嚴重不適應。
近期社會調查和研究表明,農村教育沒有出口,即升入更高一級學校的出口(高中、大學)和職業教育的出口被堵死或不暢,正是農村教育存在的最主要的問題。升學在農村并沒有過錯,只是農村考生升學的比例太低,而多數學生既考不上,又不被重視,身心受到嚴重傷害。如果多數農村學生考上高中和大學,少數學生不那么看重升學,而踏踏實實學習和掌握1—2門職業技能,或是進城或是回鄉并有所成就,就業后還有機會到高校深造,人人體驗成功和成就,發展機遇均等,這應該是充滿機遇和希望的未來型農村教育。
農村經濟結構是農村教育結構改革的根本制約因素,直接間接制約著農村教育的類型結構、層次結構、布局結構等。我國農村經濟正從單一產業向多種產業、單一經濟向多重經濟迅速發展,由傳統農業向集約化、現代化農業演變,從農業經濟向城鄉經濟發展,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快速轉變。戶口制度的變革,將使農村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的不斷變化,將成為農村教育改革的根本出發點。
二、農村教育改革與創新的新視角、新思路
我國農村經濟和農村教育的現階段特點、發展水準和地區間的差異性,決定了我國農村教育改革與創新的新特點;農村教育的特點又決定了農村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與改革發展方向:(1)農村教育具有開發智力資源,培養建設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和開發物質資源,發展農業生產,振興農村經濟的雙開發的不可分離性的特點。(2)農村教育的目標具有為高一級學生輸送合格新生,又有為當地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大批人才的兼顧性規律。
我國農村教育的特點和基本規律,提出了與我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相適應、區別于城市教育、符合農村社會特點和發展規律的要求。在新形勢下,農村教育理論要有突破,農村教育政策要有創新。根據農村社會轉型的現實,農村教育的改革與創新應在以下幾個方面探索、實驗和試行。
1.農村教育改革創新的根本出發點是為提高農村人口文化科技素質、促進農村經濟與社會的全面發展服務
(1)明確農村社會轉型期的農村教育發展目標和服務方向。在農村集約化、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農村社會變遷(轉型)中找到結合點,提高農村人口文化科技素質是根本出發點。此外,還要把握以下幾點:遵照黨中央的農村政策,以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以發展效益農業、發展二三產業和社區文明建設、環境保護為兩翼;以發展科技教育與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和提高農民收入為突破口,以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為總目標。
(2)建立健全農村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國務院發展中心一項調查,目前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中78%由鄉鎮負擔,9%由縣財政負擔。2001年6月,全國基礎工作會議后,確立了“實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方針,明確規定教師工資由縣財政承擔。農村費改稅試點地區對因改革減少的教育經費,由地方政府在財政預算和上級轉移支付資金中優先安排,確保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在調整農村學校布局時,不能因地方政府經費困難而推卸辦學責任,強制、盲目集中農村學校,使原本能就近上學的農村孩子因經濟困難、交通不便而紛紛輟學。至于農村費改稅出現的深層次問題,應通過提升農村地區教育經費的統籌重心,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來解決。這里關鍵是中央、省(區、市)、縣鄉村各負擔多大比重的經費。
2.超前發展農村高中是農村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
我國農村教育在發展階段上仍處于低文化層次階段,主要表現為普及教育的基礎性和文化知識的啟蒙性。我國農村地域遼闊,地理環境復雜,人口居住分散,交通十分不便,農村占國土面積80%以上,決定了農村教育空間的廣袤性、復雜性和學校布局的分散性。因此,農村高中不能太集中、數量也不能太少,更不應該都在城市辦學。在經濟困難、交通不便和升學無望的情況下,很多農村孩子會自動放棄到城市上學。據2000年普查結果,我國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79年,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農村勞動者達到54.17%。根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對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結果,具備科學素養的農村居民僅占0.4%,比城市居民比例3.1%低近7倍。
由此可見,大力發展基礎教育應該是農村教育任重道遠的任務,發展高中階段教育是農村義務教育的延伸,是農村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和農村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積極發展農村高中是農村社會轉型中的正確選擇。很難想象在基礎教育十分薄弱的情況下,持續發展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也難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作為國家的重點教育工程,如果在近期內能達到2—3個鄉鎮1所高中,逐步達到1個鄉鎮1所,就可以讓眾多的農村初中生升學有望,再帶動農村小學的發展,從而逐步消除幾百萬農村中小學輟學,無望升學,并在自然就業狀態下任其發展,輟學就有其滋生土壤。我國農村人口集中,城市化進程緩慢,不可能出現像西方國家那樣農村急劇荒廢現象,鄉鎮將成為更為現實的經濟、文化和教育中心。
3.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高等職業教育是農村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近幾年大學不斷擴招,符合社會發展規律,雖然城市、城鎮直接受益,其重要意義和社會正面效應有目共睹。但是積極發展農村高中和面向農村的高職教育(將來是本科),從城鄉一體化、全面發展教育、為農村教育提供出路這一角度看,有其深遠的戰略意義,需要立即付諸實踐。現有的高職學院、中等專業學校、縣職教中心都有條件發展高職教育和社區教育。沒有出口的農村教育只能在低谷徘徊。高職面向農村必須在招生方面有優惠和特殊政策,如加分、就近、考慮農村考生、填報志愿等因素,優先錄取農村考生。在不同條件下,只講瞬時結果的統一性和競爭性是極為不公平的。
高職在農村擴招是每年從800萬農村初高中畢業生中逐步轉出300—400萬農村青年的一個積極有效的辦法,其余400萬人經過中學階段的職業教育可以回到農村創業或進城從事二三產業。這對減少農村中、小學大量輟學,發展效益農業,有序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推進農村城市化意義重大,符合農村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實為利在當代、功蓋千秋之業。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向城市是近幾年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也是解決農村問題的戰略決策。
4.基礎教育與職業繼續教育相結合
(1)農村教育結果的顯效性和教育內容的實用性特點決定了農村基礎教育必須和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相結合,教育類型、層次、形式,以及教育發展的階段性、區域性都要體現農村教育的特點。農村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農村各種實用人才,通過基礎教育與職業繼續教育相結合,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農民最關注農村教育的直接效應即教育結果的顯效性和教育內容的實用性。通過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相結合,經升學轉出的農村人口和經職業培訓后的青年進城也好、回到農村也好,都可以加快城鄉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的進程,也有利于提高城鄉人口的整體素質和社會進步。
我國有56個民族,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多元一體”異彩紛呈的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相同的漢文化也因區域不同而存有較大差異,加上56個民族不同文化習俗決定了我國農村教育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民族性。教育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民族性,農村經濟的區域性又決定了農村教育不能搞“一刀切”“一窩蜂”,需要分地區、分階段、分層次、有區別地逐步推廣,循序漸進。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教育還要符合黨和國家制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
(2)農村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相結合是農村終身教育的核心,是教育與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變遷相適應的正確選擇。農村經濟的結構調整和提升,農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農村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相結合,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和全面發展,正是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教育與經濟、社會平行發展,農村教育積極適應終身教育的發展規律、必然要求的正確選擇。職業教育是發展社會、經濟所急需,繼續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功能、效績和長遠、持續發展相結合,是終身教育的核心和主要形式。隨著社會全面發展,人文、社會、法治、公民道德、生態環保、衛生保健教育將深入人心,長足發展。
我國農村教育的基本取向是以中小學為主體,突出抓好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職業培訓的占2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培訓或教育的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占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竟高達76.4%,說明職業教育的任務還很艱巨。現在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仍然需要改進,職業教育的課程、教材要注重“實際、實用、實效”,編出圖文并茂、通俗易懂、農民喜聞樂見的教材,文字教材還要配以聲像教材。農民教育中采用農民切身經驗介紹的方法更有實效,容易打動農民的心,這就需要職業學校培養出“可以為師”的新一代農民。培訓農村中小學的師資也是當務之急,這就需要通過農村教育體系建設,由農業院校示范帶動農村中小學。
(3)農村勞動力轉崗轉移、職業繼續教育是農村教育的重中之重。解決農村問題關鍵是解決農村城市化問題,其中,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是核心問題。今后20—30年我國農村教育面臨的最大課題也正是如何將巨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壓力轉變成人力資源優勢。按建國后城市化率發展過程預測(審慎樂觀預測):1982—2000年,城市化率增長15.51%,平均每年增長0.86%,要達到70%,需39.5年。1953—2000年,城市化率增長22.83%,平均每年增長0.486%,要達到70%,需70年。如果戶口、土地、行政管理制度發生重大變化,對統計工作中的誤差忽略不計,就可能加快城市化進程,則需要20—25年即可完成,如果再考慮相對停滯期,即2030—2035年達到70%的城市化率,這是比較理想的預測,但有些急于求成。按照這一農村人口轉移進程,有計劃、有重點、分步驟開展農村人力轉崗培訓,開發相關課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增加資金投入。農村人口轉崗、轉移就業培訓將成為各級政府教育和農業部門近20—30年工作任務的重中之重,應給予高度重視。
5.農村教育與農業教育相銜接
對農村教育和農業教育有各種不同的解釋,但隨著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對其固定概念的爭論變得蒼白無力,更值得深思的是計劃經濟的思維定勢仍有慣性,行業、部門利益仍在束縛和支配著人們的創意和思維。然而有一點不可辯駁,農村教育離不開農村、農業和農民,但又不能局限于農業。在農村城市化大潮中,我們更多的農民要成為市民,農村青少年無須都去當農民,但是應鼓勵和扶持有志者在農村創業。從全局考慮、全國一盤棋,從全球考慮、農業國際化,入世后開放、有序而充滿活力的農業、農村經濟和農村教育將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和實踐課題。
(1)沖破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封閉格局和壁壘,建立和完善開放、有序的農村教育體系。拆除大而全、小而全的行業、部門壁壘,建立和完善農業教育與農村教育相結合的層次、結構、布局,以高等教育為龍頭、中等職業教育為骨干、縣鄉村普通、成人、職業學校為基礎,開放、有序和充滿活力的高、中、初等農村教育體系和運行機制。①通過制度創新,建立高校為農村教育服務的體制,如建立農村教育研究所、農村科技推廣培訓中心、農村教育學院等。借鑒美國、日本、德國、韓國重視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和農村教育的經驗,由教育、農業部門經專家論證,在每個省、市、自治區依托現有的農業院校(正規大學)建立1—2所農村教育(繼續教育)學院(單獨建立或掛靠在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學院),迅速扭轉因管理體制的變化,農村、農民教育被削弱的局面。②協同當地教育部門和農業部門,依托現有的分布在各地市的農業職業教育院校,建立地(市)級農村教育示范基地。③省、地農業院校示范、輻射和帶動縣鄉村的農村教育體系健康發展。
(2)轉變政府職能和工作作風。農民職業繼續教育從過去強迫命令集中培訓到依靠行政手段集中培訓,向根據農民實際需求,由學校或培訓機構開展自主、靈活、開放式的培訓和跟蹤配套服務轉變,是世界潮流。農業產業化也好,接受農民職業教育也好,主體是農民。因此,一定要尊重農民意愿和積極性,政府不能再以計劃經濟的做法取代農民和學校的主體作用,一定要遵循市場與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
(3)推進“三教統籌”的制度化建設。各級政府教育、農業主管部門通過對農業職業學院、農業職業學校的評估,徹底扭轉有些學校長期忽視農村教育和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的局面,凡沒有職業、成人教育培訓機構、教師、場地、設施的學校重新評估學校等級(國家級、省級、地市級學校),并要求限期整改。逐步建立農業職業院校“三教統籌”的辦學體制,并納入制度化、規范化管理的軌道。
(4)調整優化縣鄉村職業(成人)教育結構。通過調整優化,每個縣建立1—3所高職、社區學院,統籌協調、統一動作,形成合力,提高效益。對各種名目繁多、達不到質量標準和弄虛作假的各種成人學校、培訓機構,通過評估優化結構、層次和布局,以防止各種教育培訓機構分散、重復培訓和資源、經費浪費現象,提高農村教育的規模、質量和效益。
6.農村社會文化教育是實現農村城市化、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考慮到我國區域差別,先進文化、信息從城郊、沿海發達地區逐步向中部、西部農村地區輻射,但農村地區特有的自然環境、民俗文化、人文情節也會影響城市。在農村發達地區率先實施社區文化教育是社區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農村教育發展的新亮點。農業環保、生態農業、有機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成為農業教育的新內容,農村家政等農村生活、文化、環境建設也提到議事日程,日益被廣大農村居民所關注。對農村居民,男女老少皆宜的電腦、家政、禮儀、插花、園林、茶道、烹飪、書法、繪畫、攝影、外語、醫療、保健、太極拳、健美、美容、環保、金融、保險等社區、社會化教育日益受到居民的歡迎。
有條件的城郊、沿海地區縣鎮、鄉鎮可以通過政府牽引型、學校組織型、社會聯合型等靈活多樣的運行機制,建立和完善組織體系和運作機制,制定科學的發展計劃和評價制度,不斷深化、不斷改進,努力提高綜合效益。在實施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農村學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及先導性和輻射性。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教育與職業》,2003年第15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