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識網請國內著名哲學家鄧曉芒先生,就他最近的反思“知青上山下鄉”一文及其他研究成果同共識網讀者進行深入交流,共識網(微信)共征集到121個問題,以下是精選出來的部分問題以及鄧老師的回答:
1.作為知青,經歷了從保守封閉到改革開放的成長經歷,對人性有了較為全面的把握,應該如何做好新一代青年的教育與培養,把這種寶貴的人生財富傳承下去?
答:我們經歷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從死亡的邊緣到逐漸復活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最能夠清楚地看出中華民族在現代世界中的出路、活路何在,看出我們為什么一度走入死胡同。
所以,我們可以用我們的親身經歷,比如大躍進和三年大饑荒、下鄉、四清、文革,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民間所展示出來的活力,來對下一代言傳身教,戳破他們被別有用心地灌輸到天真頭腦里面的各種謊言,特別是告訴他們凡事要用自己的腦子思考,以及對照現實生活來思考,不要盲從。
我們曾經被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害苦了,要教育下一代成為一個誠實的人,至少要有清醒的頭腦,這在今天社會發生如此巨大變遷的環境下已經有了良好的條件,不像我們當年,說一句真話都可能面臨殺頭。一個父母曾是知青的家庭里面應該充滿著批判精神,這種精神與現在的年輕一代是相通的,不存在真正的“代溝”。
2.您認為現在的學生,尤其是城市大學生,是否應該在大學期間或者畢業后,到農村和邊遠地區工作和生活一段時間?我認為上山下鄉雖然是種歷史性的錯誤運動,但也客觀上造就了您那代人的意志品質和對生活的感悟。
答:我不反對現在的青年出于了解社會或豐富自身閱歷的目的而主動去農村接觸農民底層,去工廠和社區也可以,我甚至認為這是有志于學文科的大學生的一段必要的經歷,當然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礎上。
這和對上山下鄉的評價沒有關系,那場運動絕對是欺騙性的、壓迫性的,我們可以說它客觀上造就了某些好的東西,但這不能算在上山下鄉的賬上,就像曼德拉在27年的監獄里悟到了種族和解的道理,不等于說每個人都要去坐一次牢。大批有才華的青年被這場運動生生毀掉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只是極少數,這是我們民族的劫難。
但對社會底層的關懷任何時候都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不一定要去農村或邊遠地區,就在你身邊每天都生活著底層的百姓,上演著底層的苦難。甚至你的同學,也包括你自己,都有可能成為底層的一員,由于家庭困難,由于疾病纏身,由于飛來橫禍,由于能力差異或性格特別,都會導致生活中的沉淪,都是你和你的同學們回避不了,也難以視而不見的,蟻族和蝸居的命運在等待著很大一部分大學畢業生。
如何面對這樣的命運而頑強地活著,這就是對你們這一代人的考驗,所需要的忍耐和毅力,恐怕不亞于我們當年在鄉下所經受的,這也正是我們這些過來人可以給你們提供幫助和鼓勵的地方。
3.上山下鄉這場運動有利有弊,站在不同階層的角度,對利弊的分析也不同。作為沒有這種經歷的當代學生,我覺得知識青年下鄉可以給廣大農村地區輸送科技文化知識,給農業的發展帶來生機與活力,而且廣大農村的生活場景也是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源泉,文藝離不開群眾而且為群眾服務。不知道這個想法,您覺得有沒有道理?為什么?謝謝!
答:你還相信上山下鄉給農村帶來了文化知識,可見你只從官樣文章中了解這場運動。我們當年號稱“知青”,其實本身并沒有多少知識,初中、高中生,認得幾個字,會做算術題,灌輸了滿腦子的階級斗爭觀念,最初一兩年搞了點掃盲工作,引進了一點良種,也常常是失敗的。
我們更多地是在當地農業技術干部的帶領下強行要農民做這做那,搞些勞民傷財的“科學實驗”,破壞當地生態和植被。再就是舉辦了一些文藝匯演,教農村青年唱紅歌、跳“忠字舞”,到了后期,就是偷雞摸狗、無所不為,被農民罵為“日本鬼子”。這些事情,不做也罷,說起來還有點臉紅。你說的那些道理,都是當年騙我們下鄉的道理,我們已經醒悟了,想不到你們倒前仆后繼了,幸好現在我們還在,不然就死無對證了。
4.坦白講,我個人一直對前些年社會上的一些人以各種形式對上山下鄉時代的自戀式的懷舊,感到悲哀。明明是苦難,非要罩上無比幸福的外衣,其實也許是用抱團取暖的方式來擺脫痛苦的回憶。但這就給很多年輕人造成錯覺,似乎文革時代是多么的圣潔。
我的問題是,現在上山下鄉的大多數人都已經步入老年有的甚至已經作古,請您看如何能讓本文這樣的反思,不只是在小眾群體中共鳴,而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都可以從中得到有益于人生的思考?謝謝您!
答:我對此不抱過多的奢望,能夠反思的人在中國注定只是小眾,絕大部分人都是昏昏噩噩、稀里糊涂地就過完了自己的一生,所謂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活得像植物一般,卻自以為輝煌無比,這就是中國的國情。
我只是覺得,不說白不說,不是為了“喚起民眾”,而是為了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自己經歷的時代。凡是經歷過的苦難,都應該留下記憶,不能白白地消逝。如果年輕人能夠從中得到某種感悟或共鳴,這就是國家之幸了,我樂見其成,但不是刻意追求的。
5.下放也不是一無是處,至少知青及城市居民的到來,給當時處于相對'愚昧'的農村帶來文明的氣息,也為后期的'鄉鎮企業'大發展鋪下基礎。凡事一分為二為好。不應以當年受難而后悔,亦不要以現在……責故人。
答:世界上沒有什么東西是“一無是處”的,要“一分為二”的話,連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都可以“一分為二”,比如說它帶來了今天“抗日神劇”的繁榮。
就我本人來說,我是上山下鄉的“受惠者”,本應該高調宣揚“青春無悔”,但我覺得那是一種缺乏反思的心態,而且有些自私。
為了那一點點“文明的氣息”,就要把上千萬正在受教育的青年扼殺在野蠻中,讓整整一代中國人未受正規教育,你以為這兩方面是可以相提并論的嗎?
(作者系中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和批評家、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德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共識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