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戰略部署。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要鉚足干勁,抓好以鄉村振興為重心的“三農”各項工作,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而努力奮斗。
鄉村振興應先從何處著手,農業農村又面臨哪些現實問題,該如何理解“大食物觀”?
為此,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九三學社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村發展學會理事馮興元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是農業大國,還不是農業強國。農業大國是從產糧、產肉總量來說的。這也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的原因。
農業強國需告別傳統農業
馮興元說,我國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積少,主要依賴精耕細作型農業成分高,小農戶比例高,規模經營的農業生產經營實體少,多數適度規模經營的農戶其實相對于國外的農業生產經營實體來看還是小規模。種糧成本高,大宗進口糧食的到岸價要低于國內市場價。從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需要告別傳統農業,走向高質量發展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這意味著需要發展更多適度規模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由這些主體帶動小農戶,要讓更多的農民轉移出農業產業,成為新市民,要更多依賴體制、制度、組織和技術創新,要更多借助財金協同支持政策,更多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整個過程中,要保障糧食安全、提升食品安全和實現共同富裕。這條道路屬于中國式現代化。”馮興元說。
對于此次會議提出,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馮興元認為,大食物觀涉及把所有可吸納成為食物成分、轉化為熱量和蛋白及其他營養的動植物來源都歸為食物,由此構成大食物口徑。這意味著奉行“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的觀念,不僅組織國內的食品生產供應,而且組織適當的進口和海外農業生產經營。大食物觀也意味著仍然把傳統主糧作為基礎,把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擺在首要位置,但還要提升大豆和油料產能、增加牛羊肉和奶業生產、擴大漁業發展。這樣,糧食安全的口徑也變成以保障大食物總需要量為基準的“糧食安全”口徑。各種食物之間存在某種可替代關系,綜合起來,形成大食物總需要量,這一總量要滿足使得全體國民能夠吸納足夠的能量、蛋白和其他營養以維護其生命的需要,而且要提升和保障全部食品質量以維護食品安全,還要有足夠多樣和多層次,以滿足不同群體不同階層人口的不同食品偏好。
馮興元表示,從大食品觀出發,選擇和安排多途徑開發食品來源成為必然。首先是發展“大農業”,即發展農林牧漁,發展三產融合,發展規模經營,利用更多科技手段,科技人才,比如發展設施農業,反季節栽培、科技農業和數字農業等等,不僅發展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而且進一步利用生物科技,挖掘更多的生物資源,發展生物產業,不僅從植物和動物,而且從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不僅利用內循環,而要利用進出口這個外循環。在發展和利用外循環時,不僅考慮進出口,還要考慮組織海外農產品生產。
鄉村振興五大挑戰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但也面臨不少現實問題。馮興元指出,鄉村振興當前面臨五大方面困難。一是農業農村人才不足。農業農村致富領頭人屬于企業家型人物,這些人的數量目前仍然遠遠不足。現在小農戶數量仍然眾多,規范經營、有品牌、有規模、有聲譽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遠遠不足,農業農村科技人才也嚴重不足,尤其是農業高科技人才和數字農業人才。農業土地資源需要向有資質證書的高素質農民優先轉讓。各種農業農村人才需要大力培養,并提供相應的資質證書。
二是農業農村科研和技術應用遠遠不足。從全球范圍看,農業科技和數字技術的不斷引入,到一定的階段很可能使農業發展出現一次騰飛。這要求財金協同支持政策要跟上,由此調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其中。
三是農業農村要素市場發育不足。農村土地制度發育庫較為落后,地方政府為了工商業發展對農地的圈地較為嚴重,城鄉分割和農村土地制度不能與時俱進,影響社會資本下鄉,也影響城鄉融合。農村產權市場發育滯后,大量農村人口的資產還是“死資本”,沒有通過權證化變成“活資本”。農村線上產權轉讓交易市場發育還不足,很多交易平臺還沒有線上化,線上交易的品種和批次也不足。農村地區的地方保護還比較嚴重,統一大市場還沒有真正形成。各地售賣的外地產品貌似多,實際上嚴重不足。很多農產品的線上上行因為品牌化不足和產地生產者聲譽不足受影響。一些地方對農業農村市場主體的產權保護不足。比如耕地經營權即使轉讓了,地方政府或者村集體容易找到理由收回或者改變經營權,或者阻礙其行使。一些地方政府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財政補貼或者獎勵承諾沒有兌現,也屬于市場主體產權保護不足的表現。相較于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的表現更好。需要進行多方面的產權改革,要推行公平公開公正的統一大市場,實現產品、服務、人員、資本的自由流通。
四是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不足,難以滿足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村金融服務需求。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五是由于各種政策控制較多,農業農村領域內生發展不足,農業農村發展主要依賴政府的外部政策供給和控制,對地方政府領導人的能力要求比較高。比如各地有很多特色小鎮,基本上是外生發展模式。像德國的特色小鎮非常多,都是內生發展的,與傳統和文化一脈相承,對傳統和文化的認同、尊重和保護意識強。這種認同、尊重和保護不影響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是拋棄傳統和文化。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三農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