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陸福興: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難題與破解對策

[ 作者:陸福興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4-05-20 錄入:朱燁 ]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是黨百年征程的歷史夙愿,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之路。當前,全面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如何破解鄉村難題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待解難題在鄉村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農業大國的國情注定了鄉村現代化的滯后性。全面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就必須認清中國鄉村的滯后現狀,勇于和善于面對鄉村存在的各種待解難題。

一是農業農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短板。當前中國工業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現代化水平并不低,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實際上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短板制約,農業農村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程度,同時也是中國全面現代化的難點。一方面,農業農村發展體量大發展進程緩慢,成為與工業與城市現代化相對落后的部分,是整個現代化迫切需要加快不齊的短板。另一方面,農業農村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活水平等方面嚴重滯后于工業和城市,成為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的短腿,補不齊短板,拉不長短腿,中國式現代化就會整體被拖累。可以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現代不現代,關鍵在鄉村和農業。因此,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到今天,我們在全面發展的同時迫切需要補齊農業農村的短板。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是要構建農業農村現代化優先發展格局,而且農業農村在發展速度上要快于工業和城市,要實現趕超和新的飛躍。

二是農民是中國式現代化巨大人口的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而巨大的人口難題是農民。中國農民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同盟軍和主要力量,但是,幾千年的封建束縛和中國農業資源與技術的限制,農民人口的整體現代化水平并不高,嚴重影響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水平。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我國城鎮化率已達63.89%。也就是說,按14億人口計算,我國的農村居民還有6.44億,加上29251萬被統計為城市居民的農民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1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實際上還有近9億農民,中國式現代化14億人口規模中,農民還占大多數。農民現代化不僅僅是物質現代化那么簡單,而且要實現物質和精神協同富裕的現代化,這需要農民實現主體能力和主體意識的現代化,這是我國現代化的現實難題。盡管當前許多城郊農民和發達地區的農民物質現代化程度已經比較高了,但是大多數富裕起來的農民精神意識和發展能力要達到現代化水平,還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

3.建設農業強國遭遇鄉村資源不足制約。我國農業平均資源不多,農業強國需要強大的農業資源支撐,處理好農業發展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是一個現實難題。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建設中,農業強國是基本要求,也是現代化強國的根本保障。建設農業強國建設不僅農業要強,而且要承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重任。中國鄉村一方面要建設農業強國,確保14億張嘴的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供給,必然極大限度開發利用有限的現有自然資源;另一方面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又要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因此,如何處理好農業強國建設的資源開發利用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保護平衡問題,更是考驗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難題。

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資源動力在鄉村

中國農民為我國現代化不僅打江山流血獻身,而且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中出汗出力,貢獻智慧,這是歷史證明的事實。因此,中國農民仍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1.鄉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資源依托。鄉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資源依托,一切現代化都要有鄉村提供物質基礎。中國式現代化未來的城市化不僅要推進2億多農民工融入城鎮,還要加快推進6億多農民的就地就近城鎮化,鄉村不僅要為城鎮化提供物質保障基礎,而且要為中國新型城鎮化提供廣大的空間,農民也將成為城鎮市民的新源泉,農民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重要的主體力量。

2.鄉村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藍海。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后,形成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刻不容緩。當前,我國鄉村人口眾多,傳統鄉村重儲蓄輕消費導致鄉村有效需求嚴重不足,促進鄉村消費是當前國內大循環開發的藍海。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和農民市民化的加速,鄉村消費結構與消費需求不斷轉型,鄉村消費發展將有一個新的增長點,也將帶動我國整體消費的繁榮,這是我國形成發展新格局的重要支撐點。

3.鄉村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保障。生態問題是我國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問題,事關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鄉村是整個國家生態涵養的生態資源保障,如何加快鄉村振興生態宜居建設,實現農業農村綠色發展,關鍵是處理好鄉村生態的發展與保護問題。當前,鄉村生態還存在諸多問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還有待進一步強化,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機制也有待繼續創新。因此,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涵養,實現現代化的綠色發展理念,最大的希望和最大的保障在鄉村。

4.鄉村是物質和精神現代化的文化源泉。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強大的中國精神支撐,需要中國特色的現代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鑄魂。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在鄉村,弘揚保護好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發展要求,也是中國文化的根基,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需求。因此,中國是現代必須充分挖掘鄉村傳統文化的金礦,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色,而其重點任務也在鄉村。

三、中國式現代化要走好鄉村優先發展之路

中國式現代化的短板在鄉村,要實現全面現代化發展,唯有鄉村優先發展加快現代化進程,否則,鄉村永遠是中國現代化的短板。為此,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走好鄉村優先發展之路。

1.實施農業農村現代化化優先發展戰略。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并聯式推進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只有補齊農業農村現代化短板,讓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速度快于其他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才能加快趕上其他現代化的步伐并齊頭并進。因此,要切實貫徹好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各項政策,實施農業農村現代化優先戰略,推進國家發展整體向農業農村傾斜,支持農業農村加速全面高質量發展,為其他現代化提供物質支撐和力量保障,補齊鄉村現代化的短板。

2.提高農民的現代化素質和能力。農民不僅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體,也是整個現代化的重要資源,要把農民數量多的劣勢打造成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第一資源優勢,是化解農民現代化難題的戰略舉措。為此,要著力提高農民現代化的素質和能力,強化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支撐。要整合各種農民培訓資源,注重培訓實效,加大農民素質和能力的培訓,快速提高農民的現代化素質和素養,增強農民的現代化發展能力。以培育一批農民現代化帶頭人為重點,加大現有農民的現代化素質和科學技術培訓,充分激發農民現代化的人力資源優勢。

3.構建縣域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發展新機制。我國一直在尋求是城市帶動鄉村發展的城鄉融合之路,但我國城市化水平與鄉村發展體量巨大的現實證明,我國大中型城市的融合發展力量供給不足,需要建立以縣域為核心的城鄉融合發展新機制。為此,要扭轉農民城鎮化過度依賴大城市的局面,開辟以縣城為核心的農民城鎮化新賽道,構建縣域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發展新機制。要著力以縣域的縣城為核心,提升縣城的資源整合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以縣域工業帶動鄉村產業和就業,形成中國式現代化強大的縣域內生動力。進而帶動一批小城鎮發展提高容納力,引領農民就近城鎮化和就地城鎮化,就近非農就業,降低農民城鎮化的成本和提高新型城鎮化的成功率。

4.強化鄉村土地改革形成縣域發展新活力。改革是我國辦成大事難事的法寶,縣域城鄉改革的突破才能孕育新的發展活力。縱觀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程,每一次改革的成功都是從農村土地突破的。要以鄉村土地改革為抓手,強化產權與要素賦能,增加農民的有效資產拓展農民的增收渠道。同時,要加快推進農村宅基地和農房產權制度改革,讓農村沉睡的資產變成生財的資本,為農民創業增收和城鎮化提供物質支撐。

5.以農民為中心激發鄉村現代化主體活力。農民是中國共產黨百年現代化奮斗的追隨者、奉獻者,作為我國廣大人民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是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主體。以農民為中心的關鍵是要充分激發農民的主體積極性,讓農民衷心擁護黨的中國式現代化戰略,積極參與并為現代化貢獻力量。當前,有些地方在鄉村振興中還沒有把農民完全發動起來,農民還存在“靠著墻壁曬太陽,等著干部送小康”的等靠要意識。中國式現代化的最大人口是農民,最大難題在鄉村,只有把農民積極性調動起來,把農民的人口難題變成鄉村振興的主體優勢,農業農村現代化才能有蓬勃的主體力量支撐。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此文系作者在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舉辦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農業強國戰略研討會”的發言;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3年第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日本一区 | 色资源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综合国产精品专区 | 午夜福利91社区久久久久 | 亚洲欧美在线电影 | 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