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開展鄉村振興戰略的起點上,展望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壯麗畫卷,剖析以突擊性、特惠性、局部性為主的脫貧攻堅所征服的一個又一個難點焦點與困惑,研判以漸進性、普惠性、整體性為主的鄉村振興戰略可能出現的機遇挑戰與風險,對照加快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的總體要求,不斷提煉充實破解各種壁壘、瓶頸的能力與措施,降低風險挑戰、減少羈絆纏繞,當務之急應結合貫徹《鄉村振興促進法》,從保障、靠實、推動、筑牢、扭住入手開局起步,探索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問題與根源
(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律地位缺失,運行機制不暢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所有制形式之一,在我國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發軔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在近七十年的發展演進過程中,雖根據不同時期的發展需求,多部法律對其有過內涵外延不清晰、法律稱謂不統一、組織架構不齊全、層級類別不分明、管理權限不明確、責任義務不對稱的表述;部分部委和省市先后出臺過一些類似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條例》方面的部門規章或地方法規,但就全國而言,終因缺少專門的法律文本,致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這個“特別法人”的法律地位模糊,籌融資渠道狹窄,運營方式單調呆板,利益聯結疏密不定,長期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境況之中。在運行機制上,從計劃經濟時“四大管理加分配”統的過多,到改革開放后“繳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放的太開,即使目前正在全面推進的以集體經營性資產為主的股份合作制改革,按農業行政主管等部門規定的清產核資、確認成員、量化資產、賦碼登記等程序成立的股份經濟合作社或經濟合作社究竟是企業還是事業?與依《公司法》規定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有何異同?是否具有財政扶持、稅收減免特別是年終股利分紅稅費減免的權力?且個別地方雖按有關規定成立了理事會、監事會等組織以及相對應的議事規則,但在人員構成上依然復制粘貼了原有村組干部的模式,照樣存在著制度規則印在紙上、貼在墻上讓人看,講在會上、說在嘴上讓人聽,撐門面、裝樣子,“穿新鞋走老路,開新方子抓舊藥”的弊端。
(二)“農”的傳人缺種斷層,人氣不足民風不淳
我們毋庸置疑廣大農村為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養育輸送了一代又一代數以萬計的各類高素質人才的事實,更無法回避近年來很少有青壯年特別是男勞力在“廣闊天地”里謀求發展的現狀。在礦區城郊、交通沿線呈現出能種糧的耕地被種磚、能種糧的人員在種磚的“磚業運動”;可在一些沒有支柱產業或支柱產業欠發展山區村莊可以說50歲以下沒農民,加之一些青年婦女或搭幫外出搞家政、或陪入園入學子女做伴讀,或跟丈夫結伴闖天涯,“農的傳人”從民工潮萌動時的“386199”走向“重陽”,從缺“種”跌入斷層,不僅孔雀東南飛,就連麻雀也都朝外飛,農村基本上甩給了留守后防的老弱病殘,他們文化偏低、思想守舊,“一等二看三試驗”隨大溜的思維方式,很難找出一條適合當地資源優勢和地方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的致富門路,形成具有一定競爭力的拳頭產品,農業生產從二牛抬杠淪為镢頭鐵锨和老人,朝天一把子收種去兩回,能刨多少是多少,不謀發展、只圖夠吃夠用減輕子女負擔。一些村莊年頭節下民工返鄉,為傳遞友誼增強感情活躍氣氛、躥親友擺酒場打麻將,酗酒滋事、聚眾賭博時有發生,寄哀思問前程求發財、修宗祠設道場唱廟會封建迷信活動死灰復燃,大番小事輪流坐莊、攀比宴請,你家三六九、他家二五八,與有錢打麻將沒錢買農資、有錢喝小酒沒錢行孝道形成鮮明的對比;耕讀傳家不再是人人羨慕的好家風、搶種搶收打院修房從鄰里互幫互助開始向按日付薪甚至直接對外承包過渡,養兒防老被看門守孫子所替換、“娶了媳婦忘了娘”不再是人們閑聊的戲言等等,給淳樸的民風摻和了極不和諧的雜音。
(三)農民小富即安、等靠要與仇富現象有所抬頭
近年來,隨著“兩不愁三保障”問題的逐漸解決,一些農戶把“不愁吃穿”當小康、“稍有節余”當富裕,滿足于吃飽穿暖,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好、過得更好,熱衷于舉債購車買房添擺設、打院修房講排場,重生活消費、輕生產積累,只管當前不顧長遠,對擴大再生產經營規模投資不熱心,對一些即使稍加投資就能很快見效的事情,也不愿意追加一點人力、物力、財力;同時隨著強農惠農富農補貼和脫貧攻堅力度的逐年增加,一些人把黨和政府的幫扶當應該、恩惠當白得,視“貧困”為門面招牌、變用“心”脫貧攻堅為用“心眼”脫貧攻堅,拖熟人拉關系傍靠山甚至不惜一哭二鬧三上訪、請客送禮給好處之手段爭當“窮人”;一些人窮不思變、卻把貧窮歸究于命運的安排,種莊稼耐不住風吹日曬,做生意受不了鬧市爭吵,搞勞務經不起起早貪黑,跑販運吃不消舟車勞頓,大的懶得干、小的不愿干,東游西逛、無所事事,并把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當愚昧,冷了找墻根、熱了找樹蔭、渴了餓了找政府、酒足飯飽罵干部當本事;他們不僅甘愿本身貧困,而且嫉賢妒能、心態扭曲,害怕別人過得比自己更好、容不得別人家鍋里冒煙,諸如在鼓勵土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流轉和土地托管過程中,他們擔心自己的承包地流轉或托管后,受讓方很快得利發家致富,用我干不了、你也別干成的方式,搬弄是非、哄抬租費和工時費用,寧愿耕地拋荒撂荒,也不給流轉甚至唆使挑撥一些不明就理的群眾插花種植排異品種、拆除生產設施、截斷渠系道路、撕毀流轉合同、鏟除流轉地青苗、哄搶流轉地產品等阻撓流轉。
二、對策與建議
(一)確主體,盡快頒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
在加快法制中國建設的進程中,首先,應圍繞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基本特征、法人屬性、功能作用、運行機制、層級架構、資產來源、利潤留成、收益分配、融資投放、商貿物流等重大問題,盡快頒布出臺尊重歷史沿革、面對現實需求、兼顧未來發展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徹底改變長期以來涉及地域廣闊、牽扯人員眾多、生產經營門類龐雜、關乎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一段時期“四不象”、一段時期“鴨嘴獸”甚至為圖好使老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非驢非馬”當“騾子”用的無法可依的局面。其次,應適時跟班出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議事決策規則,人才開發引進辦法,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為其規范有序運行提供制度保障。另外,還應明確賦予基層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農民群眾各自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以及執行不力或違反規定后,應該怎樣處理、由誰處理等職能。不斷鞏固完善雙層經營體制,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激活喚醒“統”的職能與潛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突破“集體空、沒人聽”的壁壘,實現“集體有、跟著走”的跨越,推動“統”“分”相得益彰和諧共生,保障鄉村振興,使之真正成為凝聚人心的“家”、拓寬渠道的“路”、聯結市場的“橋”、抵御風險的“墻”、共同富裕的搖錢“樹”。目前,這一點在中西部欠發展地區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二)聚人脈,拓展人居環境和生產經營空間
在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糧食功能區、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兩區”用地建設、重要農產品品種多樣、供應充裕、價格穩定、保障供給的前提下,堅持以農民為主體,以當地特色優勢資源稟賦為基礎,以引導不包辦、支持不脅迫、放活不放任的方式融合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切忌定指標下任務、攤大求洋,防止走彎路、翻燒飯,遏制圖統一抱牛頭撥青苗、一刀切,杜絕為防塵禁機收、要噴淋等“神操作”,用既不“缺位”,也不“越位”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贏得人心,讓農民更多地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吸引群眾;在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程度進程中,靠實施鄉村振興的關鍵,要針對農業生產投資大、風險高、見效慢和農產品“多了不得了,少了了不得”的特點,充分運用“兩個市場”“兩個循環”“互聯網+”等信息資料、研判各類產業集群規劃成果應用的時效性、結構性、合理性,杜絕因眼熱攀比跟風,就某一產業村村點火、戶戶冒煙,你有我有全都有,再現“蒜你恨、姜你軍”“前年的茄子、去年的蒜、今年的水果比水賤”的現象,減少損失浪費,提高農業比較效益,以較高的效益撬動有志于廣闊天地創業創新城鎮人員、進城務工人員帶資帶技返鄉回流領辦創辦新型農業經營或服務主體,化解誰來種地的難題;進一步落實化肥農藥減量使用、養殖糞便零排放、秸稈及廢舊農膜回收轉化利用等農業面源污染措施,加快完善通電通水通路改廁改炕改灶“三通三改”“碳中和”行動,改善生態、修復環境,筑牢鄉村振興的基礎。借助城鎮子女可繼承父母農村宅基地的政策紅利,吸引更多的城鎮離退休人員回鄉投資養老,增添鄉村人脈;重新審視調整農村義務教育資源整合得失,最大限度的降低農村幼兒從入園開始就需寄宿陪讀的比率,減輕農民對子女教育的投資成本,活躍農村人氣,促進廣大農村人的全面振興。
(三)治懶庸,加強農村思想文化教育
在廣大農村適時開展以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的思想教育活動,讓“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入心入腦,并逐漸潛移默化為農民群眾永恒的自覺行動,讓吃苦耐勞、誠實守信、孝老敬親、善行義舉等傳統美德固化為農民群眾不變的本色,讓廣大農民特別是年青一代知國情、識鄉情、懂民情,掌握全體農民富裕程度,摒棄信命運不信科學、講迷信不講馬列和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意識,樹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走出“等、靠、要”和“人窮使瞎心”的怪圈,堅守公序良俗、推動鄉村振興。同時,要充分運用各種現代技術手段和大數據平臺信息,科學、精準甄別各類幫扶、救濟、兜底等低收入群體,強化動態管理和“離娘斷奶”與自我革新措施,“輸”“造”并舉、以造為主,不斷增強他們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力,該接續的接續、該終止的終止、該退出的退出,特別是要加大對極個別有勞動能力與贍養能力的好逸惡勞人員套取騙取補貼補助行為的懲戒力度,該收繳的收繳、該處罰的處罰;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扶持力度,量化細化強農惠農富農措施,變多數惠農政策依田畝人口、貧困程度發放方式為目標成果獎補,徹底鏟除好政策誘發的懶惰庸俗土壤和真正勤勞致富人員在脫貧攻堅中八不沾現象,激發勞動創造幸福、實干成就偉業動能。
(四)強組織,加快各類帶頭人培養遴選
要按照“五優先”的原則,不斷強化各類組織建設。一是選好“領頭雁”,應強化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兩委班子建設,在支持和鼓勵村黨支部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兩委一社”班子成員交叉任職、加大“大學生村官”、村干部公職化的進程中,既要筑巢引鳳、又要強化對鄉土人才的挖掘培養利用,既要固巢養鳳、又要防止招來姑爺氣跑兒,既要超前謀劃、又要力戒脫離實際、曲高和寡,既要甘于奉獻、又要善于珍愛自己,既要靠實責任、又要保障權利,形似百鳥朝鳳、群鳥齊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戰斗堡壘。二是配齊“護航者”,應進一步加大基層農林水電、教科文衛等公共服務組織建設,對線斷網破、人員結構老化的,該增加的增加、該充實的充實,加大柔性人才引進力度,徹底打通“最后一公里”,讓公共服務盡可能的滿足現代農業農村生產生活需要。三是打造“排頭兵”,以“一村一名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計劃為抓手,以農民專業合作社、“一村一品”規范提升工程為契機,將優質教育資源送到田間地頭,不斷強化“一懂兩愛”培訓教育,增養造就和儲備現代農業產業、生產和經營以及新農村建設所需的各類人才,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擴大提升產業集群、延伸拓展產業鏈條。四是集聚“追夢人”,要大力倡導“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思想,堅定“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創造出來”信念,扭住鄉村振興的核心,不斷優化勞動布局、調整人力結構,凝聚力量,提高農業農村農民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作者系甘肅省平涼市農業經營服務中心副主任、高級經濟師。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3年第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