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中國鄉村社會“差序格局”的特征事實,分析了數字經濟背景下中國鄉村交易內涵的演變以及產業轉型的邏輯,并基于可得數據開展相關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長期以來在鄉土中國熟人社會中形成的局限于信任半徑內的交易習慣,限制了鄉村產業規模的擴張與市場價值的實現。數字經濟的興起,一方面能夠從地域、品牌、口碑和直覺等方面提高陌生人之間的信任程度,拓展鄉村的交易半徑與信任經濟的范疇,有助于鄉村交易的內涵從“熟人社會的人際交易”向“熟悉社會的非人際交易”轉變;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可以通過發揮在信息傳遞、商品流通和資金流動方面的優勢,推動鄉村傳統產業的智能化升級、產業鏈延長和服務業拓展,從而促進鄉村產業從“土”到“特”的轉型升級。
關鍵詞:熟人社會 數字經濟 鄉村交易 鄉村產業轉型
一、研究背景與選題價值鄉土社會的交易往往建立在個人相互了解的基礎上,呈現“人際交易”的特點。村民習慣在信任關系的網絡中進行交易,在沒有外部力量沖擊時,將遵循互惠原則開展內圈交易,農產品或手工藝品的生產也接近自給自足。一旦有外部市場力量的滲透,內圈交易便延伸到外圍交易。但是,由于地域間物理性阻隔造成的小農戶參與市場的高昂交易成本,以及小農戶面對市場時力量的不足,鄉村的市場交易比較依賴熟人圈。這制約了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并會進一步制約農業發展和鄉村轉型。
值得關注的是,數字技術在農村的發展能否打破上述困境?數字技術是否會重構中國基于血緣、地緣等關系而構建起來的傳統中國鄉村社會網絡?“熟人社會”中進行的“人際交易”是否會在數字經濟背景下被賦予新的交易內涵?這種交易內涵的轉變又會對鄉村產業轉型產生何種影響?現有研究對數字經濟發展中農村交易轉型問題關注不多。回答上述問題有助于理解數字技術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與障礙,推進數字鄉村發展相關支持政策制定與優化。
二、主要內容和邊際貢獻
本文基于中國鄉村社會“差序格局”的特征事實,從“鄉村熟人社會的傳統交易類型與產業特征”、“數字經濟下鄉村交易內涵演變”以及“數字要素促進鄉村產業轉型的可能”三方面構建了數字經濟背景下的鄉村交易模式變遷與產業轉型的邏輯框架,實證分析了數字經濟發展對鄉村交易與產業轉型的影響。首先,闡述熟人社會中的鄉村交易與產業發展特點形成邏輯。鄉村自古建立在信任半徑內的“人際交易”,從市場需求、技術水平和生產規模上制約了鄉村市場的發育和產業的發展。其次,闡述數字技術融合下的鄉村交易如何實現“人際交易”破圈,轉向“非人際交易”。數字技術為鄉村交易構建了新的信任基礎,表現在地域信任、品牌信任(口碑信任)和直覺信任三個方面,并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促進信息、商品、資金流動的基礎設施。第三,闡述建立在“非人際交易”特征基礎上的鄉村產業如何發生轉型。分別從數字經濟發展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推動鄉村服務業發展、促進鄉村產業鏈延鏈、補鏈等方面詳細探討。最后,利用2018-2020年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數據中的村莊數據,結合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對上述理論分析進行了實證檢驗。
本文的邊際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全面分析了數字經濟背景下中國鄉村交易內涵的演變與產業轉型的邏輯。第二,基于人格化情境下鄉村交易的邏輯起點,較為全面地詮釋了數字技術為何以及如何影響鄉村交易的內涵和鄉村交易的轉型。
三、主要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第一,在鄉土中國 “差序格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社會信任和“人際交易”,是中國鄉村社會的本底。它影響著鄉村的信任范圍和交易半徑,制約鄉村商品的生產規模與市場價值的實現,導致鄉村產業競爭力弱。第二,數字經濟在鄉村的發展,有望使鄉村找到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突破口,促進鄉村的交易從“人際交易”向“非人際交易”轉變。數字技術和平臺網絡的發展提高了地域信任、品牌信任(口碑信任)和直覺信任,增進了陌生人之間的信任,使鄉村的“非人際交易”成為一種“熟悉社會的非人際交易”。第三,數字技術和平臺網絡提供的信息傳遞、商品流通和資金流動方面的便利,為鄉村傳統產業的智能化升級、產業鏈的延長和服務業的拓展提供了可能,有助于促進鄉村產品由“土”變“特”。
本文有以下幾方面啟示:首先,鄉村人口素質的提升速度尚未跟上數字技術發展的速度,需要進一步提升農村居民的數字素養以及農民利用數字技術和網絡的能力。其次,中國農業生產仍存在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不完善,相關公共數據共享不充分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數字技術與農業融合。最后,電商經濟作為鄉村數字經濟發展的代表性經濟形態,其功能并不局限于拓寬產品的銷售或購買渠道。雖然農產品在線上實現了數據流通與信息交互,但仍存在線上產品與線下體驗和服務無法有效對接、線上產品質量監管與追溯難以進行等問題,建議在優化農村地區電商產品體驗與服務點布局的同時,進一步完善與實際相符的產品監管體制機制。
(作者介紹:劉守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制度與發展、中國式現代化、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鄭旭媛,福建農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劉承芳,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經濟》2024年第6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