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陳竹君:“背母打工”背后:農村老人的養老現狀

[ 作者:陳竹君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4-07-17 錄入:王惠敏 ]

網上有個熱門小視頻,題目是《火車站等車看到的一幕,一男子背著母親去打工,你被感動了嗎?》,畫面上一位三十來歲的小伙子背上背著一位老人,在排隊等候上車。時間應該是夏秋之交,等車的人大都穿著短袖、襯衫或者薄外套,而背上的老人卻穿著厚棉襖,戴著厚棉帽,可以想見老人身體非病即弱。從老人的滿頭白發推測,老人應該在70歲以上。視頻畫面展示了網友的感慨留言:“你養我小我養你老”,還配上了煽情的音樂,讓人不勝唏噓。小伙子為什么背著母親去打工?顯然不是為了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孝心,讓人感動一把,而是實在沒有其它辦法。當下農村老人普遍陷入養老困境,農村養老問題的嚴重程度已經到了迫切需要解決的時候了。

筆者五年前曾發表過一篇文章《農村老人的自殺現象:不能承受的暮年之憂》,以我的家鄉、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的農村地區為例,描述分析了農村老人自殺現象及其成因,其中缺少養老金和醫療保障是農村老人自殺的主要原因。2016年,國家出臺了《關于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此后農村逐漸建立起了統一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農民看病的報銷比例比過去大了許多,因病致貧的現象有所緩解。近幾年,湖北荊門農村地區還出臺了一種新的惠老政策,由政府出面、新農保出錢,請護工來護理生活不能自理的農村老人,這對家有失能老人的農村家庭來說真是雪中送炭,老人的焦慮心情得到了很大的緩解,子女也稍稍松了一口氣。

但是,就筆者近期對湖北荊門沙洋縣農村地區的觀察,雖然已經全面脫貧,農民生活狀況與以往相比有了很大改善,但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仍然很嚴重,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養老金金額太少,且增長過緩。就荊門市沙洋縣來說,我的母親今年87歲,2017年每月養老金是100元,現在每月是120元,5年增長了20元。村里的一位鄰居今年68歲,8年前滿60歲時每月養老金是80元,今年增加到103元,8年增長了23元。以上是沒有交納養老保險的例子。另一位親戚今年61歲,10年前開始交養老保險,現在每月領到的養老金是118元。與此相反的是,新農保的繳費最低金額從最初的每人每年100元增加到了現在的300多元;新農合的繳費金額從最初的每人每年30元增加到了現在的每人每年300元(其中包含了上文所說的失能老人護理費,其實是由農民交的醫保費中支出)。當然,與2012年之前農民無養老金的情況相比,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但與這一代農民對國家的貢獻相比,這個數字實在太少。目前領取養老金的農民,最小的都是1961年以前出生,從建國到1978年改革開放的30年,是農民為國家付出犧牲最大的30年。筆者小時候在鄉下長大,親眼見過父輩和兄姐不分白天黑夜為集體勞作的場景。父母在一年的辛苦勞作后,得到的僅僅是全家的口糧,余錢基本上是沒有的,年終誰家若能分得幾塊錢,那都是天大的驚喜。從農民的貢獻來看,這點養老金與他們的付出是不成比例的。當然有的人會提出,農民有田地,可以種田掙錢,但長期以來農產品價格偏低,而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迅速,農民種田的純收入每畝每年不過幾百元,僅能保證基本的溫飽。退一步說,就算農村70歲以下的老人還能靠土地和農閑時打工養活自己,那么隨著人均壽命的增加,農村70歲以上的老人越來越多,他們大多數是種不來田地的,靠每月100元出頭的養老金,他們的生活水準如何,可以想見。

二是勞動繁重,生存壓力大。在城市,人到60歲退休后,可以過上相對輕閑的生活。而在農村,60歲到70歲算是壯勞力,是種田的主力;70歲以上、甚至80多歲的老人,只要還能走動,也大都在農田勞作,最不濟也種著菜園、養著魚塘,自食其力。并非他們天生愛勞動,而是不得不如此。60歲到70歲的人,他們的兒女年齡大都在35-45歲之間,正是壓力最大的農二代(有人把農村改革開放前出生的叫作農一代,他們的后代到城里打工的稱作農二代)。以我父母所在的村子來說,農二代大都沒有學過做農活,現在全部在城鎮打工,也都在城市安家落戶。以農民工微薄的工資,要供房子、養孩子,是根本支付不起的,因此他們年老的父母甚至祖父母,都要不停地勞動,幫他們還房貸。農二代就算有幸在城里找到較好的工作,收入也遠遠不夠支付高昂的房價和子女教育費用,仍需要“六個口袋”的支持。70歲以上的農村老人,就算他們已經幫兒女還清了房貸,他們的生活壓力也輕不到哪兒去,因為兒女沒有多余的錢補貼他們,他們必須攢錢為自己將來的日子打算。而且,在經濟不太穩定的形勢下,農二代還經常會遇到失業、房貸還不上、甚至生活費都無著的情況。這次疫情就是個例子。疫情期間,我的侄兒侄女在城鎮開的店鋪都關門歇業,前后近半年的時間沒有任何收入,而店鋪租金、房貸、孩子上學的錢卻是一分都不少交,這些開支大都由他們的父母幫助支付,我兄姐多年的積蓄為之一空。

三是缺少子女關愛照顧。60-70歲的農一代,是正趕上計劃生育的一代人,他們響應國家的號召,只生一個或最多兩個孩子(當時農村的政策,如果頭胎是女孩,或頭胎雖是男孩但有殘疾,可以生第二胎)。如今這些農二代已在城里安家,不可能再回農村,而由于城里的房子小、生活成本高、代際關系難處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農一代父母很少會與子女一起住在城里。他們完成了帶孫子孫女的任務后(一般帶到上小學),大多數仍舊會回到農村。兒女在城里,996、白加黑,忙得乾坤顛倒,很少有時間和精力照顧父母,節假日回家也是來去匆匆。因此,農一代精神上、情感上受冷落是司空見慣的事。如果父母有一方不幸亡故,剩下的那個就格外孤苦。有的農二代會把孤獨的父親或母親接到城里,就像文章開頭所提到的那個背母打工的小伙子。但這樣的例子是非常少見的,在巨大的經濟壓力面前,人們不得不惦量“孝心”的時代內涵。父母為了不給孩子添麻煩,大多數也會選擇留在鄉下。為了讓孩子活得輕松點,他們盡可能不去打擾孩子,為了孩子,他們什么苦難都能承受。

當前,農村老齡化的趨勢是顯而易見的事實。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目前我國生活在農村的60歲及以上人口有1.2億人,占農村人口比例達到23.81%,比城鎮高7.9%,比全國平均水平18.7%也高出許多,農村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而與此相對的是,農村的養老條件遠遠滯后于城市。前文所說的失能老人護理政策有非常嚴格的條件限定,必須是臥床不起才能享受,但凡能下床走動,即使有很嚴重的殘疾,也是不能享受這一優待的。基層的養老院收費高不說,硬件設施和管理水平也大都很落后,老人們是不愿意去的。與城鎮老人相比,農村老人的生活質量實在堪憂。

關于提高農村老人的養老待遇,多年來一直有人在呼吁,也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但總體來說工作進展跟不上問題嚴重化的速度。據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陸杰華教授的研究,農民與城鎮居民的養老金相差達22倍,城市遠高于農村,這在世界上都屬罕見。無論是從哪方面來說,提高農村老人養老水平都是當下應該著手做的事。“老有所養”是民生大事,是黨執政為民理念的具體體現。農一代年輕時被嚴格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固定在土地上,為國家無償交公糧、修水利,為建設農村作出了巨大的犧牲與貢獻,農民的貢獻與工人為國家建設所作的貢獻同等重要!當初我們的國家一窮二白,農民為國家作出犧牲也屬應該,但現在國家富了,國家富裕的功勞薄上有農民重重的一筆,讓農民“老有所養”,是他們應該得到的回報,也是“共同富裕”所追求的目標。在傳統的農村社會,農民養老基本上靠的是子女,因此有“養兒防老”的傳統,目的是避免老無所依。因此在改革開放前,一般農民家庭都生有三個以上孩子。1970年代晚期,農村開始實行計劃生育,當時正值生育年齡的農一代相信“計劃生育好,政府來養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只生一個或最多生兩個,他們把養老的大部分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現在是政府履行責任的時候了。

從現實層面來說,政府在不增加額外財政支出的條件下,提高農民的養老金也是可以做到的。前面說過,農民與城鎮居民養老金的差距是22倍。政府可以通過政策手段,統籌城鄉,改革養老金上調機制,高的少調低的多調,形成制度,將差距逐年縮小。與此同時,大力建設農村養老機構。現有的公辦養老機構只到鄉一級,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需求。政府可鼓勵以村甚至以村民小組為單位,開展村民互助,集體養老,政府不必投入太多的資金,由老人們自行集資雇人照料,政府主要負責監管和指導。以上都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辦法。除此之外,以查抄地方貪官的贓款來建設當地農村養老機構,也不失為一種辦法,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貪官貪的是當地老百姓的錢。中國農民歷來有忍辱負重、知足長樂的傳統,他們的要求并不高。根據我在鄉下的調查,農民大都認為每月有三四百元的養老金就感激不盡了!當務之急,可以先一次性將70歲以上老人的養老金上調至每月300元以上,讓他們付得起基本生活費,再逐年上調60-70歲農民的養老金,確保他們在失去勞動能力后還能養活自己,讓這些為國家建設作出過犧牲和貢獻的人有一個有尊嚴的晚年。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朝陽區委黨校教師;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2年第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亚洲 | 亚洲五月天在线观看视频 | 亚州精品国产一线永久 | 亚洲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永久在线 | 亚洲欧美五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