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在中共湖北省委社會工作部和學校的支持下,華中師范大學基層治理研究中心于今天掛牌。這標志著我們的基層治理研究有了新的平臺,并會在這一平臺上有新的作為。
值掛牌之際,談點感想。有兩個數字:一是9億人的實踐與9個人的研究;二是1個人的14年。
第一個數字是說40年前農村人民公社體制被廢除,設立鄉鎮政府,鄉鎮以下實行村民自治,基層治理發生了重大變革。但學界對此研究不多,有人因此講9億農民在進行村民自治實踐但只有不到9個學者進行研究。如今這9個學者中只有我還在從事相關研究,但在全國從事基層治理研究的學者已不計其數,就是我們一個院,也遠遠超過了9個人。
基層治理是當下社會科學界的熱門領域。這是時代所然。在中國,從未像當下這樣重視基層治理。中央專門下發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文件。這是由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徑決定的。我國是近代被席卷進世界現代化浪潮中的。開始是少數先知先覺的先進分子引進先進思想,后來建立新中國,由國家政權自上而下重組基層,改造社會。基層是傳統社會的根基,也是現代化進程中變動最大的領域。我國改革的特點是基層和社會充滿活力,但也伴隨著一系列新情況新矛盾和新問題。這是現代化與傳統社會的結構性碰撞的產物,也需要通過現代化的推進加以解決。基層治理領域得到高度重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在世界上,很少像中國這樣專門成立一個社會工作部,主抓基層治理工作。
第二個數字是1個人的14年。最近碰到一個在沈陽工作的學者,說到你們湖北省的書記從廣東云浮開始,到福建廈門、遼寧沈陽、住建部,直到湖北,堅持抓共同締造。我想這也是時代所然。共同締造一開始便與基層治理創新相聯系。在中央還沒有正式提出共建共治共享時,云浮就有了類似的提法。中國改革發展的重要路徑,是先有基層和地方的探索,創造好經驗。大量矛盾在基層,需要基層和地方積極探索解決矛盾的好辦法。共同締造從開始提出歷經14年時間,是對基層治理的不斷探索過程。我們有幸全程參與了這一探索實踐過程,從中受益良多,加深了我們對基層治理的認識。正是通過共同締造這一載體,我們從農村走向城市,從社會走向政府,從歷史走向現實,從表層現象進入深層結構。在實踐中,我們深刻感悟和體會到實踐是理論的不竭源泉的真理。
今天掛牌基層治理研究中心,體現了長期以來我們與時代同步,與實踐同行的精神。從四十年前人民公社廢除,基層治理體系發生重大變化,我們便一直從事相關研究,從未中斷。中央社會工作部成立不久,我們便設立了專門面向社會工作部的碩士、博士專業,以政治學部為依托,設立了“基層治理交叉實驗班”,將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起來。我經常講,我們做農民研究出身的,具有農民精神:起得早,人勤快,天幫忙。“起得早”就是要有適應國家發展戰略要求的學術自覺和敏銳感,先行一步。“人勤奮”,就是要不斷提升研究水平,產出高質量成果。“天幫忙”,就是得到政府和學界各方的支持。民政部最初 設立基層政權工作機構,我們建立了聯系,并一直得到關注。如今這一方面的工作轉交社會工作部。我們現在與省社會工作部共同建設基層治理研究中心,期待繼續得到支持。
剛成立的社會工作部在推進基層治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蔣部長上任后深入實踐,重視理論,是學者型領導。擔任中心主任的軍亞教授有很強的事業心,既有豐富的調查經驗,又有獨到的研究見解,還有開闊的學術視野。近期到日本考察,“人在日本,心系湖北”,專門結合湖北實踐,考察日本的地方政府運行,為湖北正在開展的基層治理體系重構提供鏡鑒。
我國的基層治理還在變化之中,基層治理現代化的路還很長,還有大量問題需要研究。通過設立中心可以進一步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更好地聽取時代呼聲,更好地把握實踐脈搏,更好地服務政府決策。
設立基層治理研究中心標志著我們的研究正在進入一個新的起點,一個更高的平臺。我們有多年調查和研究的經驗,現在正在完善基層與地方治理數據庫、興建基層與地方治理實驗室,提升我們的研究能力。中心成立后,更加聚焦,加強規劃,集聚人才,立足湖北,面向全國,爭取成為全國一流的研究中心。
相信在省社會工作部的指導下,在學校、院黨委的領導下,基層治理研究中心一定能取得豐碩成果!
(本文是作者2024年8月4日在華中師范大學基層治理研究中心掛牌儀式上的講話;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田野政治學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