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核心是實現農業穩產保供,農民就業增收,農村可持續發展,賦予了中國特色鄉村產業發展的重大歷史使命。
一、鄉村產業具有鮮明的中國內涵
縱觀全球農業發展史,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世界各國農業產值所占份額都表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但從總體上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非但沒有削弱,反而被賦予更多的功能要求。各個國家紛紛通過提高農業產出,實現保障食品安全,增加農民收入以確保國民經濟其它產業健康運行等多重目標,強化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其理由就是認為農業具有多重功能。這種多重功能是指現代農業除了具有生產食物等農產品這一主要和傳統的經濟功能外,同時還具有其他社會、文化和環境方面的非經濟功能,比如包括保障農民就業,保護生態環境,傳承農耕文化,生物多樣化,保持社會活力等。這種非經濟功能的區域空間載體極大地拓展了農業產業邊界,鄉村產業的概念由此生成發展。基于中國的國情和農情,在全球現代農業發展格局之下,鄉村產業具有了鮮明的中國內涵。
——階段性。鄉村產業發展本質是由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決定,農業單一的生產功能向鄉村多元價值拓展的結果。從中國的實踐看,迄今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1949-1978年,鄉村產業表現為農林牧漁傳統農業發展的1.0版;1978-2003年,鄉村產業表現為以鄉鎮企業大發展為標志的2.0版;2003-2012年,農業觀光休閑產業以及“互聯網+”等多種新產業、新業態大量出現,鄉村產業進入多元發展的3.0版;2012-現階段,鄉村產業的產品供給、文化傳承、生態維護等經濟和非經濟功能凸現,迎來各產業融合發展的4.0版。階段性特征非常明顯。
——多元性。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地貌復雜,氣候、物種、資源等具有鮮明的多樣性,加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農耕文明傳承各異。基于不同的資源稟賦衍生出差異化的區域發展模式,有的區域主要集中農產品產出,有的區域則注重生態環境維護;有的產業需要規模化生產,有的產業則更強調集約化經營;有的產業不斷擠出勞動力,有的產業不斷吸納勞動力;有的產業凸現產品產出功能,有的產業凸現非物質體驗過程。區域不同、產業不同、功能不同,多元性構成了中國鄉村產業發展又一特征。
——功能性。如同農業功能隨不同發展階段不斷演變,鄉村功能在不同國家也有不同解釋空間。在人少地多的新大陸國家,更多強調鄉村的產品產出功能;而在人多地少的國家,則更側重在產出功能基礎上兼具生態維護、文化傳承等多重功能。而且,在不同階段鄉村價值也要求有不同表現,早期除了強調產品產出之外,土地、勞動力等要素貢獻,甚至農產品出口創匯也是支持工業和城市發展的重要選項。后期則除了物質產出功能之外,同時強調鄉村產業的非物質貢獻,基于鄉村產業發展承擔的產品供給、文化傳承以及生態維護等功能都具有典型的外部性和公共產品特征,這為對農業采取支持保護的政府行為提供了合理前提。換言之,鄉村產業發展的功能性演變決定了農業政策調整的基本方向。
——融合性。鄉村產業發展的融合性,不僅僅囿于鄉村產業發展與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密切相關、互融共生,鄉村產業發展是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的基礎,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是鄉村產業發展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是時代要求,具有互動耦合的內在聯系。農業不發展,農民富民不富裕,鄉村不進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只是一句口號。因此,發展鄉村產業,不僅要促進城鄉產業分工協作,合理規劃城鄉發展空間,更要著眼城鄉土地、資金、技術、信息、人才融合互動,調整工農、城鄉關系,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格局。
漸進、多元、融合、共享構成了新階段中國鄉村產業發展的基本特征。以促進產業發展,保障農產品充分供給,實現農民充分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傳承農耕文明,維護鄉村生態環境為價值取向,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釋放鄉村多元要素,調整政府行為導向,使廣大農民群眾有充分的幸福感,構成了具有中國特色鄉村產業的深刻內涵,也是各項工作的基本著力點和政策調整基本方向。
二、發展鄉村產業意義重大
鄉村產業發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要求,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對穩中求進,應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和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目標意義重大。
1.發展鄉村產業是堅持穩中求進方略的需要。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不穩定、不確定性明顯增強。國內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面臨新的挑戰。特別是工業化、城鎮化持續推進,城鄉居民消費持續升級,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需平衡壓力持續增加,農產品進口依存度持續攀升。與此同時,農民非農就業不充分,農民收入增速面臨穩中趨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求守住底線,實現區域平衡發展任務艱巨。發展鄉村產業,有利于滿足城鄉居民多元化食物需求,實現農民在鄉村充分就業,增加農民收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穩住農業基本盤,對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至關重要。
2.發展鄉村產業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高質量發展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求,也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發展鄉村產業要服務于以我為主的農業產業安全觀,保障農產品充分供給。與此同時,謀劃鄉村產業類型布局,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業轉型升級,與農業農村發展的內外部環境變化相協調,與我國全面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相適應。鄉村產業發展為拓展農業多元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提供了歷史性機遇,既滿足城鄉居民獲得充分而多元的農產品需要,又對農業資源環境、生態安全和文化生活產生積極影響。在全球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比較中,通過鄉村產業發展,發揮比較優勢突顯中國特色,為提升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尋求突破口。
3.發展鄉村產業是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需要。鄉村產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鄉村區域空間,釋放了鄉村活力,產業既涉及農林牧漁等農業本源,又涵蓋隨經濟社會發展無限生成的新產業、新業態。從農業到農村,從生產到生態,堅持因地制宜,因縣、因鄉、因村施策,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發展的農業產業以及鄉村旅游、休閑康養、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對農民在農業內部充分就業,分享效益,增加收入提供了多重保障。既解決了鄉村發展的效益問題,也解決了富民增收問題。特別是在當前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和不穩定、不確定性明顯增強的外部環境下,穩就業、促增收已成為各級政府的工作重點和農民群眾的根本訴求,需要把大力發展鄉村產業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4.發展鄉村產業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需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很重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規模性返貧同樣重要。防止返貧與脫貧攻堅一樣,有多條路徑可供選擇,但產業可持續發展是最重要前提和最基本選項。脫貧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發展鄉村產業有比較優勢,特別是特色產業發展,可以富民、富縣、富區域,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續的成長性。大力推進鄉村產業發展,脫貧地區的農民才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保障。因地制宜多元化培育產業、發展產業,讓脫貧群眾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有利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果更可持續,促使脫貧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夯實區域平衡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5.發展鄉村產業是體現鄉村價值的需要。鄉村產業發展要促進生態振興和文化振興,釋放鄉村具有的文化傳承和生態維護兩大功能。一方面華夏文明幾千年生生不息,其重要原因是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從農事節氣到村莊布局,無不透視中國獨特的文化元素。農耕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農耕文明的載體,耕讀文化是中國的軟實力。這賦予了我們在鄉村產業發展中以農耕文化為魂,通過鄉村休閑產業發展、農事體驗、民俗文化弘揚等多種方式,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現保護與開發并舉,生產與生態并重。保護好森林、湖泊、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利用好稻田、牧場、池塘等田園風光。在鄉村建設中慎砍樹、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在鄉村產業發展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實現鄉村發展可持續。
總之,鄉村產業發展,其本質是農業產業在漸進式演變中的結果,在特定區域和空間格局下的泛化,并重新定義了鄉村在新階段的價值:一是強化鄉村的產品供給功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其它經濟活動對農產品需求;二是調整農業的要素貢獻功能,特別注意發揮各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和釋放雙重作用;三是增強產業對農民的收入貢獻,在鄉村內部開辟農民增收渠道;四是強化鄉村的市場貢獻能力,為國民經濟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最后是凸現鄉村對傳統農耕文化和維護生態環境的保障功能,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真正使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三、發展鄉村產業要抓重中之重
鄉村產業內涵豐富,其發展的基本方向是,依托各地多元的鄉村資源稟賦,適應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要求,形成產業門類合理布局,資源要素有效集聚,創新能力穩步提升,內生動力充分釋放,綜合效益明顯提高的產業體系,建立與城市產業科學分工、優勢互補、結構優化、分工有序、協調共贏的新格局。從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重心來看,鄉村產業發展要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作為。
1.突出產業穩產保供功能。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供支撐,是鄉村產業發展第一要義。發展鄉村產業要穩住農業基本盤,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既要堅持“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方針不動搖,也要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底線思維。一是堅決保住18億畝耕地紅線。在嚴防死守耕地數量不減少的同時,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改造中低產田,挖掘耕地增產潛力。二是深入推進種業振興行動。瞄準以生物技術為標志的農業前沿科技,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以提升大豆、玉米單產水平為突破口,打一場種業翻身仗。三是加快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集成、融合、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配置效率。四是保障農產品充分供給。按照糧棉油糖肉菜果的優先序,合理配置山水田林湖草沙農業資源,以多元供給滿足多元需求。五是黨政同責抓穩產保供,全面壓實各級地方黨委政府保護耕地,抓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責任擔當。
2.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依托農林牧漁產業發展基礎,聚焦有鄉村資源優勢,有市場需求,能體現鄉村價值,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增加從業者收入的成長性產業,爭取有所作為。一方面,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保障供給鏈,完善利益鏈,讓更多農民分享農產品增值收益。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讓鄉村成為大家向往的去處,讓大家記住鄉愁。發展農村電商,讓農產品產得出來,賣得出去,能賣上好價錢。通過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拓展產業發展方向,擴大鄉村創業就業容量。另一方面,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中國農業資源稟賦多元,產業類型多元,決定了各地鄉村產業發展的目標、重心和突破口不相一致。鄉村產業,根在縣域,要以縣域為時空節點,發展農資供應、技術集成、倉儲物流、農產品營銷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縣域經濟,培育“一村一品”、“一縣一業”,推動形成地域特點鮮明,業態類型豐富,產業關聯性強,利益聯系緊密,就業容量大,增收效果好,比較優勢明顯的縣域支柱產業。通過富民鄉村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3.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進一步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實施縣域商業建設行動,促進農村消費擴容提質升級。一是改善農村商流物流條件,加快農村物流快遞網點布局,解決農村消費“最后一公里”問題,拉動和刺激農村消費升級換代。二是實施“數商興農”工程,建設農村數字化流通網絡,培訓農村數字化人才,推動電子商務進鄉村,促進農副產品直播帶貨規范健康發展。三是推進農產品存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促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推動城鄉間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對接關系,形成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城鄉互動有序發展格局。四是像重視銷地農產品批發市場一樣重視產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像重視網絡市場一樣重視實體市場建設,在設施用地、信貸支持、安全監管諸方面體現政府行為,形成產銷銜接、運行順暢、各有特色、保障有力的大市場格局。
4.促進農民充分就業創業。鄉村產業發展,要順應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背景下,農村勞動力分工分業和充分就業要求。一方面引導農村勞動力持續外出就業,千方百計增加城鎮就業容量,推動形成平等競爭、規范有序、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本市場。全面落實取消縣城落戶限制政策,實施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平等就業,同工同酬制度。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引導新生代農民工從事物流快遞、餐飲外賣以及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包括發展家政、養老、護理等生活性服務業。特別是在新形勢下,支持發展臨時性、非全日制、季節性、彈性工作等多種就業形式,實現農民工靈活就業,非正規就業,降低就業成本,提高就業效率。另一方面,通過鄉村產業發展,積極擴大鄉村就業空間。統籌城鄉產業布局,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將農產品加工業以及城市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鄉村轉移,實現城鄉產業合理布局、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大力發展特色鄉鎮和農村服務業,為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創造空間。深入實施返鄉創業能力提升行動,鄉村就業創業促進行動,創建農村創新創業和孵化實訓基地,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力爭讓每一個有就業愿望的農民,都能實現充分就業。通過鄉村產業發展,實現“產業兜底”向“產業富民”目標轉變,使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得到充分保障。
5.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鄉村產業發展中體現文化和生態元素,讓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一是扎扎實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聚焦農村廁所改造,垃圾分類處置以及面源污染治理等重點問題,深入實施村莊清潔行動和綠化美化行動。二是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統籌處理好產業發展與生態維護的關系,堅決避免重走過去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大力發展鄉村環保產業,釋放其在資源回收利用,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三是充分挖掘具有農耕特質、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民間藝術、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的深刻內涵,加強古村落、農業遺跡的保護,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新產業、新業態。四是守住鄉土文化底色,開發鄉土文化產品,做精做優鄉村休閑旅游業,讓鄉村成為大家向往的美麗家園。
四、以有力措施保障鄉村產業發展
發展鄉村產業要秉承新發展理念,順應新發展階段,形成新發展格局要求,提高認識,強化支撐,深化改革,調整政府行為導向,優化資源配置,完善相關政策措施。
1.提高認識。發展鄉村產業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和堅實基礎,要充分認識到在新形勢下促進鄉村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在工作布局中,把促進鄉村產業發展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規劃、目標設置和預期要求中,統籌鄉村產業發展、生產布局、基地建設、項目安排,構建生產、加工、流通、市場健全的網絡格局,體現戰略性、綱領性和綜合性要求。以縣為主,通盤考慮不同層次、不同模式的發展要求,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有所為有所不為。二是始終把產業發展置于鄉村多重功能和價值體現的基礎地位,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思路和模式,提高發展質量,使鄉村產業發展與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目標有機結合,協調一致。三是促進城鄉要素平等變換,努力形成城鄉產業分工有序、融合發展格局,打牢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基礎。四是強化鄉村產業發展相關責任要求,特別是強化鄉村產業發展的穩產保供目標要求,為實現現代化終極目標夯實鄉村基礎。
2.強化支撐。鄉村產業發展需要全社會高度關注,政府行為至關重要。一方面要強化政府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領域的責任擔當,發揮政府在財政稅收、金融保險、鄉村用地保障方面的積極作用,落實土地出讓金收益主要用于農業農村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工商資本參與到鄉村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通過政府投入、基礎建設、財政補貼、信貸貼息、保費補貼、稅收優惠、基金創設等政策引導,激勵支持工商資本積極參與到鄉村產業發展中來,發揮工商資本在鄉村產業發展中的現代性、創新性和示范性作用,促使工商資本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普通農戶有機銜接,組織農民、幫助農民、富余農民,讓農民群眾在鄉村產業發展中有充分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3.深化改革。深入推進農村重點領域改革,激活資源要素,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不懈的動力。一是土地制度改革要抓“兩塊地”。一方面推進土地經營權合理有序流轉。在堅持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基礎上,著眼于穩產保供,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保護農民權益基礎上,引導農民以轉包、出租、入股等多種方式流轉土地經營權,推進土地規模經營,形成專業化、區域化、集約化的生產經營格局。另一方面盤活用好農村閑置宅基地。積極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實現形式,在防范風險、權益保障的前提下,豐富宅基地使用權能,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釋放農村閑置住房和閑置宅基地多種功能。二是經營制度要有利于鄉村產業發展。一方面培育和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多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注重發展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讓普通農戶分化成為家庭農場主和合作社成員,由普通農民成長為具有人力資本的職業從業者。另一方面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普通農戶在參與鄉村產業發展過程中有充分發展,共享共贏發展成果。三是農村產權制度創新要促進集體經濟發展。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目標導向,也是鄉村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要充分認識到集體經濟組織壯大和鄉村產業發展在提高農民收入、實現共同富裕方面具有目標邏輯一致性。因此,在深化改革過程中,注重盤活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和資源性資產,拓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4年第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