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林濟:近代鄉村財產繼承習俗與南北方宗族社會

[ 作者:林濟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3-18 錄入:12 ]

【摘要】本文主要利用民國期間全國性資料,對南北方鄉村財產繼承習俗作比較分析。本文認為,近代南北方鄉村財產繼承習俗反映了以宗祧繼嗣為基礎的宗族財產繼承制度特點,但中國鄉村財產繼承制度并不是某種高度一致宗祧繼嗣觀念的簡單展開,宗祧繼嗣觀念本身就具有民間性,各地財產繼承習俗與各地的社會生活需要具有密切關系,受各地的社會及的影響,特別是各地的宗族關系嚴重影響財產繼承習俗;同時財產繼承習俗也影響鄉村宗族關系的成長。

【關鍵詞】近代鄉村;財產繼承;宗族

近代鄉村財產繼承習俗并未發生重要變化,這就為研究鄉村社會財產習俗與社會結構之間關系提供了很好的視角,海內外學者對近代鄉村財產繼承習俗作了許多區域性研究。本文試圖從一個比較角度對近代南北方鄉村財產繼承習俗與宗祧繼嗣及宗族社會之間關系作一探討,以期加深對鄉村財產制度與宗族社會的理解。

一、南北方各地鄉村財產繼承形式

近代鄉村社會的財產繼承是以諸子均分為主要形式,諸子平等地繼承家庭財產。絕大多數地區財產繼中并無嫡庶差別,如黑龍江的11個縣家庭財產分析均無嫡庶區別,僅見湖北漢陽、麻城兩縣及福建連城縣家庭析產中嫡庶有別,而且連城縣的此種現象發生在戚族主分條件下。諸子均分還可以通過下一代或妻子來實現,所謂“子承父業”、“婦承夫財”。而各地私生子參與諸子均分則以生父認領與社會承認為條件。

諸子均分前,南北方各地有先抽提養膳田地、長子長孫田地等習俗。父母享有養膳田地的財產權,諸子不得主張變賣或均分。長子長孫田地亦稱長房田地,北方長子長孫田地繼承資格僅限于長子及長子所生長子,如山西臨縣“長子長孫地”限為“酌分給兄之子地若干畝”,主要是因為長子長孫有主持家族祭祀的責任,如萬全縣“長子因祀祖先之義務,較次子有稍能多得者”,有的地方稱長子長孫田地為祀田,如陜西華陰縣“兄弟分產須為長房酌提田產以為奉祀之用,名曰祀田”。在南方大多數地區,其長子長孫田地主要表現對血脈相續的重視,湖北鄉村社會的初生子即承重的長子,而不論其妻生妾出,均可享有長房田。長孫也并不限于長子所生之長子,而是諸子中最先所生之長孫,江西萍鄉家庭長孫田就是“給予諸子中最先所生之長孫”。而且南方大多數地區的長房田并不具有祀田名目,長子長孫并沒有主持家族祭祀責任,安徽貴池的長孫田就是長孫婚娶教養等費。

當然,大多數地方的長子長孫田地所占比例極小,如福建順昌等縣長房田地約占家庭財產的百分之一左右,普通農家的長子長孫田地大多僅具有象征意義。而且近代鄉村社會的貧困化使許多地方的長子長孫繼承特權趨于消亡,在河北昌黎縣侯家營和山東歷城縣冷水溝莊的一些家庭財產分析繼承中,諸子均分極為徹底,已經不再作其它財產分析安排。

30年代的風俗調查顯示,鄉村婦女普遍未能享有財產繼承權。滿鐵華北調查也顯示,“女子除結婚費之外,原則上不參與家產分析”。在珠江三角洲鄉村出現了極個別的自梳女繼承家產案例,但這也是非常罕見的現象,并不能構成一種普遍的習俗制度。雖然黑龍江一些地方親女有絕戶(沒有男性繼承人的家庭)財產繼承權,大多數地方親女并不能完全繼承絕戶財產,如黑龍江泰來縣、甘肅東樂縣、熱河承德、湖北竹山等縣親女均不能繼承全部絕戶財產,黑龍江通北縣、河北清苑縣甚至拒絕親女的絕產繼承權。

婦女可以終身享有奩產權和收益權,夫家不能占有奩產,改嫁婦女甚至可以隨身帶走奩田,沅陵縣將奩產稱之為女戶田。浙江宣平縣奩產為婦女死后祭產,但大多數地方奩產在婦女死后仍歸娘家所有,陜西西鄉縣、安徽貴池縣“如女死亡,其產業仍歸娘室”。婦女并沒有奩產的最終處理權,也并非奩產的繼承者,僅有外孫享有奩產繼承權,江蘇松江縣、福建建陽縣均有外孫享有奩產繼承權習俗。

無親子的財產繼承,大多數地方習俗上是在父系宗族(即宗親)中確立昭穆相當之人為繼承人,繼承宗祧及財產。一些地方,可以在同姓不宗范圍內確立繼承人,但一些地方則禁止在同姓不同宗范圍內確立繼承人。在同族或同姓范圍內立繼,有依親等順序在親支范圍內決定繼承人的應繼與以賢以愛選擇繼承人的擇繼區別,滿鐵華北調查顯示,親侄有繼承優勢,立繼多由“由家長兄弟的兒子(作為過繼子)繼承全部家產”。但在南方的許多地方,更強調依親等順序繼承,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習俗應繼享有完全財產繼承權,而擇繼必須分潤親支族人。

一個嗣子子繼承兩個以上家庭宗祧的兼祧習俗在南北方均較為流行,直隸、陜西、山西等北方省份及南方湖北、湖南、江西等南方省份均有兼祧習俗,許多地方的兼祧習俗以生母推定繼承宗祧財產的人,所謂“各繼宗祧,各繼財產”,其兼祧制度在財產繼承方面類似于孫繼,實際上是由兼祧子所生之子繼承財產。并繼、關繼與并祧則是則是親族兩個以上繼子共同繼承絕嗣家庭宗祧和財產,此習俗在山西、河北、陜西、安徽等地方均有發現。

異姓繼承以贅婿與外甥繼承為多。招贅婚多發生在無子有女家庭,南北方鄉村均存在,但贅婿繼承在北方尤為突出,如陜西就有11個縣報告有贅婿繼承習俗,陜西等地還盛行孀婦招贅繼承,相當多的縣報告有孀婦贅夫繼承財產習俗。贅婿繼承可分為三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贅婿并無宗祧繼嗣權,但可承受全部或部分財產,由其所生之子繼承宗祧,甘肅東樂縣、陜西保安縣、湖北通山縣等地贅婿承受所有財產,但不得承嗣,生子須從女姓以承祀。此種習俗實際上是以外孫為繼承主體,贅婿只是繼承了財產管理權,因而贅婿不得當賣財產,如甘肅平涼縣“女家所有產業許贅婿管理,不許當賣,若有當賣情事,女族可以爭阻”。第二種情況是贅婿承受部分財產,另立一嗣子與贅婿均分財產,此種贅婿未取得宗祧繼嗣地位,不負責死后奉祀,僅負責妻家父母的生養死葬。第三種情況是以贅婿為繼承主體,亦即以贅婿為子,贅婿為子的前提多為女家乏嗣及其同宗無應繼之人,此種贅婿多須從妻家之姓、與妻家共同生活、負責妻家父母的生養死葬。此種贅婿等于異姓繼子,甘肅全省、陜西南鄭縣、略陽縣、福建政和縣、江蘇昆山縣享有完全財產繼承權的贅婿均屬贅婿為嗣,兼有異姓繼子身份。在一些地方,贅書實際上等同于繼書,甘肅全省、江蘇句容縣等地招贅婿為子時“寫立贅書為據,名為贅書,實與繼書無異”。

外甥繼承是一種南北方均較為流行的外親繼承形式,陜西渭南縣外甥的繼承順序甚至高于同族侄輩,甘肅天水縣“可以外甥兼祧”。在南方,外甥繼承也相當普遍,安徽當涂等縣的外甥繼承順序僅次于同父周親,江西“無子孫可以承繼者,例得招外甥來舅家承祀宗祧,并得襲受其遺產”。大多數南方地區僅認同外甥繼承權,而妻侄姨侄等并不具有繼承權。而在北方的許多地方,外甥繼承與內侄等姻親繼承聯系在一起,如山西臨縣、高平縣內侄外甥均可繼承,甘肅全省“得立兩姨及中表之子為子”。北方的姻親繼承還有隨娘子繼承形式,如山西、陜西等地死帶子(改姓繼嗣的隨娘子)即可繼承繼父財產。

非親屬的異姓繼承流行于北方,南方閩南等地亦較盛行,非親屬的異姓繼承分為兩種情況,一種系以異姓為嗣的繼承關系,異姓構成繼嗣關系一般以自幼抱養的異姓子為條件,如山西山陰有“血布養子”習俗即抱養異姓他人初生之子為嗣,偏關、屯留等縣的抱子為嗣也與此相似。繼子關系一旦成立,其財產繼承權利不可剝奪。另一種為不構成繼嗣關系的異姓義子繼承關系,雖然義子與養父母并不構成宗祧繼承關系,但義子可以繼承部分家產財產,不過其對養父母家庭財產并不具有不可剝奪的繼承權利,而是由養父母酌給財產。

可以看出,南北方鄉村均以諸子均分及同姓同族繼承為主要繼承形式,南北方鄉村財產繼承形式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姻親及異姓繼承方面,北方鄉村社會習俗對姻親及異姓繼承有較多的認同,雖然閩南等地對異姓繼承及贅婿繼承也有著較多的認同,但南方大多數地區僅僅認同外甥及外孫等外親繼承形式。不過,北方大多數地方姻親及異姓繼承的繼承順序也低于親族繼承,在很大程度上屬于某種特殊情況下的補充或權變繼承形式,如河南嵩縣等地只有在同宗無應繼者情況下才能招婿為子,河北清苑縣、高邑縣的異姓繼承也是以親族或同姓無相當繼承人為條件。而且即使在北方許多地方,異姓繼承大多須經親族許可,如陜西華陰等縣異姓嗣子須憑親族才能有財產繼承權。南北方鄉村社會財產繼承形式反映了以宗祧繼嗣為基礎的宗族社會財產繼承制度基本特點。

二、南北方財產繼承習俗與宗祧繼嗣觀念

宗祧繼嗣觀念對鄉村財產繼承行為有著巨大影響,成為影響鄉村繼承習俗的核心觀念,在贛南,如果財產繼承違背了宗祧繼嗣觀念,“不但近房必出而相爭,雖無關系之族人亦皆不以為然”;在浙江麗水縣,違背宗祧繼嗣原則的立繼普遍受到強大的宗族社會壓力,“同族人等亦皆從而非議之,而無子者始雖不愿,終則因受輿論之影響,仍從公議”。

陳其南十分重視宗祧繼嗣觀念對鄉村繼承習俗的影響,進而其分房理論認為漢人財產繼承關系就是每個兒子獨立繼承父親宗祧的繼嗣觀念展開。在國家政權及正統文化影響下,南北方的宗祧繼嗣觀念及財產繼承習俗固然有其一致性一面,但律及儒家正統文化并沒有規定一套某一簡單宗祧繼嗣觀念展開的財產繼承制度,鄉村社會財產繼承習俗也不能完全與國家或某一簡單宗祧繼嗣觀念保持一致,如許多地方有“禁止贅婿”并禁止贅婿繼承財產的習俗,有的地方又有贅婿為嗣繼承宗祧與財產習俗,而法律規定贅婿沒有宗祧繼承權,但允許招婿養老、并可以繼承部分財產;親女繼承絕戶財產也為清代法律所規定,一些地方親女有繼承部分財產的權利,而大多數地區并不認同親女的繼承主體地位。鄉村社會的財產繼承習俗是在與社會生活需要及宗祧繼嗣觀念互動中形成,并且受各地社會與條件及宗族關系影響,其本身就具有多樣性特點。

其實,鄉村社會宗祧繼嗣觀念本身就具有民間性,其宗祧繼嗣觀念往往并不完全等同于儒家正統的宗祧繼嗣觀念。陳奕麟曾經對儒家正統的宗祧繼嗣觀念作過探討,他引用(宋)陳淳《北溪字義》對族人繼嗣“取其一氣脈相為感通可以嗣續無間”的解釋,認為宗祧繼嗣的根據是氣脈說。氣脈說以父子及族人之間的男系聯系為繼嗣依據,屬于正統的父系宗祧繼嗣觀念。但各地民間的宗祧繼嗣觀念往往并不完全以此為根據,許多地方的民間繼嗣觀念以血脈說為根據,認同外甥及外孫的宗祧繼嗣權,如陜西藍田扶風等縣以甥舅有血統關系,以甥為嗣“竟視與親生子無異,甚且有合戶歡迎,酌酒相賀者”;甘肅皋蘭縣“有以外甥承舅而同宗之人亦不爭者,蓋謂姊妹之子與昆弟之子相似,其血脈同出一本,較同宗之人或尤親也”。安徽當涂貴池等縣外甥繼承順序僅次于同父周親,“蓋以外甥為其同胞姊妹所生,血統較為親密之故”。因而南北方各地普遍流行外甥及外孫繼承。

各地的宗祧繼嗣及財產繼承習俗形成也受各自的文化及社會生活因素影響,民間繼嗣觀念存在著南北方的某些差異。北方社會表現以“宗”為其繼嗣特點,“宗”的繼嗣除了反映父子之間的世代連續性,還反映了兄弟分化的大宗與小宗區別。在繼承中區別長子與眾子是中國血緣宗法文化中的大宗小宗原則應有之義,在南北方宗祧繼嗣及財產繼承中均有其表現,如絕次不絕長、長子不出繼等習俗,黑龍江、奉天、熱河、河南、山東、山西、江西、湖南等地鄉村均能發現。但是,北方社會更強調長子的“大宗”地位。在華北的良鄉縣吳店村、昌黎縣侯家營、順義縣沙井村、山東省歷城縣冷水溝,象征著宗祧繼承的牌位、祖匣、家譜多歸長子繼承。長子繼承祖屋也是北方社會長子繼承特權,如陜西華陰縣“原有祖房恒為長子分得,故俗有長子不離祖之說”,山西興縣“惟長子務須居其原宅,故曰長子不離舊院”,《同官縣志》記載“長子不離老莊,次子不離馬房”。北方社會長子繼承牌位、祖匣、家譜及祖屋,被視為家族世系的“大宗”,有主持家族祭祀的責任。而南方社會則以“房”為其繼嗣特點,房不僅代表了父子間的世系連續,而且反映兄弟平等分化,獨立與父親構成世系聯系,強調每個兒子在繼承中的平等地位。

南北方繼嗣觀念的差異還表現在嗣子義務方面。北方強調嗣子的送死責任,摔盆執幡即是獲得嗣子資格的一種憑證,可以得到財產繼承權。河北清苑縣、山西神池縣、山西臨晉縣、陜西渭南縣、甘肅全省等到地均有以頂盆者、摔盆者及執幡者為嗣子的習俗,在死者沒有親子或未立嗣子的情況下,喪禮中“有繼承資格者往往爭摔牢盆,以為取得繼承之根據”。即使摔盆或持幡者未能立為嗣子,因為他們履行了送死義務,也享有部分的財產繼承權,如山東東阿縣、臨朐縣摔盆或頂盆者不能繼承宗祧,也可繼承部分財產;黑龍江各縣承辦喪事及頂靈駕喪者均有遺產繼承權。北方各地習俗將人子送死義務與財產繼承緊密相聯,以致鄉村喪禮多有“爭繼奪幡,輒致相哄”,實際上就是以此爭奪財產繼承權。

北方鄉村社會雖然有長子以抽提祀田為名的長子田,但此種祀田常常徒具虛名,供奉血食并未成為嗣子的重要責任,在財產繼承方面出現了不立嗣子而由送葬者逕行繼承的情況,如華北地區,繼嗣奉祀觀念淡薄,河北省昌黎縣侯家營莊的農民甚至認為自己的死去親人并不需要祭祀,家庭中無子者死后無須立嗣子解決血食供奉問題,其財產由兄弟分析繼承,河北省昌黎縣侯家營和河北省欒城縣寺北柴村均有不為自己兄弟立嗣而逕行分析財產的案例。南方鄉村社會繼嗣觀念則以供奉血食為立嗣的重要原因,以奉祀宗祧為嗣子的重要責任,也是嗣子獲得財產繼承權的依據,強調財產繼承與供奉血食的聯系。南方許多地方流行死后立嗣,江蘇高淳縣死者無遺產,由親族為之積資并立繼供奉血食;湖北漢陽、浙江東陽、福建連城等縣為未婚夭亡者立繼,繼子有供奉血食責任和繼承財產的權利。

在鄉村社會財產繼承關系中,社會生活需要-宗祧繼嗣觀念-財產繼承習俗三者處在一種互動之中,而社會生活需要往往處于關鍵地位。中國親屬文化本身具有極大的包容性與擴展性,親不僅有血親、姻親關系,而且可以擴展到共同生活的非血親或非姻親關系,社會生活需要可以使此種共同生活的非宗親關系及非親屬關系虛擬為某種宗祧繼嗣關系,從而豐富了宗祧繼嗣觀念與財產繼承習俗的多樣性。在南北方鄉村財產繼承習俗中,異姓為嗣多以自幼抱養為條件,也是因為自幼抱養的異姓子有長期共同生活而具有親情紐帶。如陜西漢陰縣、浙江諸暨、山西偏關的異姓為嗣習俗強調“抱養異姓三歲以下之幼子者”,此種異姓子有完全財產繼承權。華琛在香港新界發現,乏嗣族人如果不能收養自己兄弟或堂兄弟的兒子,往往就從陌生人那里買下男孩繼承。華琛認為,人們這樣做是因為兄弟或同堂兄弟之子與自己具有較強的親情紐帶,抱養異姓子也可以通過長期共同生活建立親情紐帶,能夠保證繼子的忠誠及家庭財產的安全。斯圖柯德在華南地區田野調查時發現冥婚名義上為死去的兒子立繼,實際為自己立嗣孫作為繼承人,人們解在山東聊城、山西新絳縣、浙江富陽縣,贅婿繼嗣并繼承女家財產均須經宗族同意。尤其是在南方宗族關系強大的地方,家庭父權作出違背宗祧繼嗣原則的特殊財產繼承安排,須經親族或宗族認可方能生效;非親子的立繼繼承在相當程度上受到宗族勢力的操縱與影響,各地宗族均有不得異姓亂宗規定,1934年的武昌張氏宗譜“凡例”規定:“倘溺愛異姓而不擇立本宗者,須由同族將其產業捐入祖祠,以作祭業,而除其名,永不入譜”。異姓財產繼承人往往面對著宗族勢力的強大壓力,難于在村落宗族立足,如湖南長沙、湘潭、衡山、湘鄉等縣,養父母去世后,“義子非遭嫡庶子之苛待,即遭親屬之干涉,其或奪其財產而逐之”。四川蓬溪縣的抱子多為“各族屬輕視欺凌”。

一般說來,宗族關系強大的地方,其財產繼承中的宗祧繼嗣原則就更為嚴格,而且更多地照顧親族及宗族的利益,如湖南、湖北各地擇繼有分潤親族的習俗,“未立各人亦各分給若干財產”。當然,鄉村宗族畢竟是以家庭為基本單位,家庭父權仍然是影響財產繼承的基本權力,宗族有時也會與家庭父權達成某種妥協,如江蘇句容縣贅婿繼承的家庭“須納資于祠,其婿即可登譜頂門,享有被繼承人一切之權利”。但更多的南方宗族并不會因金錢出賣宗祧繼嗣權,而是承認異姓子的家庭財產繼承權,并不承認他們具有宗族的正式譜系地位,而是將異姓子列入非正式的譜系或是有區別地列入譜系之中,湖南長沙、瀏陽等縣宗族將異姓子列入副譜或零譜,江蘇武進、浙江諸暨、福建建陽等縣宗族是在譜系中標明義子繼子撫子螟子等字樣,或者是在譜系中“親生子則朱線,買養子則用藍線”,或者是在譜系中分內外行以容納異姓子。以此方法將他們區別于宗族,同時又將他們納于宗族生活共同體之中。

而在一些宗族關系薄弱的地區,宗族關系還不能構成強大約束力,家庭父權在立繼方面就存在著更大的自主性,財產繼承習俗中的擇繼、贅婿繼承、異姓繼承等就會較多,北方鄉村許多較多的擇繼、贅婿繼承、異姓繼承與宗族關系較弱有關,如陜西藍田縣當地“人民大半不立宗祠,不修家乘”,異姓繼承較多,“并無戶族以異姓亂宗名義出而理論”。可以認為,南北方宗族關系強弱差異是造成南北方財產繼承習俗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史》2003年0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在线直播 | 五月天丁香婷婷深爱综合 | 热久久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 | 亚洲Aⅴ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77 | 亚洲另类日韩国产综合 | 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