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思維方式是系統化的,同時也具備網羅信息資源,搭建優質平臺的能力,其與農業的結合可以對農業進行一個系統的產業優化升級,從產業鏈的每一個具體環節入手,注入現代理念,最終突破農業發展的瓶頸,形成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互聯網農業”模式,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優勢一:建立起農業生產的標準
以往的農業生產往往沒有自己的一個標準,多數流程都是靠農民自己的經驗進行操作,這樣所帶來的不穩定因素太多,比如溫度、光照、降水、土壤等等環境參數,一旦出現偏差就會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而且,人工操作的效率太低,不足以滿足大規模的生產。于是,“智能農業”這一理念便應運而生。
所謂“智能化農業”,其核心便是物聯網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這種技術可以把農業生產中的諸多因素通過無線傳感器進行實時采集,然后及時迅速地將信息進行整合,從而做出精確判斷,來決定農業設備是否開啟。這樣便極大地提升了效率,降低了可能的損耗。
◆優勢二:打造高效廉價的營銷入口
營銷是互聯網最常用也是最擅長的手段,網上的營銷模式層出不窮,如體驗營銷、服務營銷、饑餓營銷等等。營銷,換句話說就是利用客戶的消費心理來推銷商品。
對于農業來說,互聯網營銷最大的優點便是成本極低,通過移動信息工具等入口,可以建立多種多樣的營銷入口,比如微信、微博、QQ等。互聯網通過此類入口可以在客戶與行業之間搭建橋梁,并且是相當受消費者信任的橋梁。
◆優勢三:樹立安全健康的品牌形象
食品安全問題廣受關注,人們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呈降低趨勢。如何重拾客戶的信任,是傳統農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要想人們恢復對農產品的信任,最直接的辦法便是恢復農產品生產鏈條的透明化,這在傳統農業中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課題,但互聯網農業卻以其強大的線上交流模式彌補了這一缺陷。
由此一來,人們因為了解得多,信任感自然增強,再加上權威機構給予肯定認證,安全健康的品牌形象便可以建立起來。
◆優勢四:升級農產品銷售模式
目前,電商平臺的發展為我國農產品的銷售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徑。在此之前,農產品生產規模小,與大市場的對接有困難,加之農產品從種植到收獲所經歷一定時間,受氣候等不可抗因素影響大,因此“賣難”現象時有發生。
電商平臺的建立則直接拉近了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距離,使地域問題對農產品的影響相對削弱。距離的縮小意味著成本的降低,從而壓低了商品的最終價格。價格降低,銷售成本減少,銷量增大,企業的利潤當然也就隨之增長。
不僅如此,互聯網一個極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利用強大的數據分析幫助農業生產定位客戶群,分析客戶的需求,這使得生產具有了一定目的性,達到利潤的最大化。
◆優勢五:提高農村金融服務
金融問題一直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農村金融的服務卻一直未能跟上經濟發展的腳步,不能夠滿足村民的需要。
農村金融產品種類較為單一,供給方面不足,雖然金融機構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止。比如2000年以來,央行和銀監會鼓勵涉農金融機構展開小額信貸、村鎮銀行等方式多樣的金融產品及服務的創新,但是由于受地域問題、產業結構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原來存在的問題依舊比較突出,創新之路還很艱難。互聯網農村金融服務在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具體來說主要是兩個方面。
1、小額信貸
小規模的經營者是農村小額貸款的主要服務對象,如零食零售、餐飲業等等。這類貸款業務數額不大,且相對較為分散,但優勢在于資金安全問題與大規模貸款相比更加地有保障,也更能吸引貸款者的目光。
2、農業保險
自古以來,農業生產的成敗便于自然環境息息相關,與之相應的,農業生產者們從投入生產那一刻起便承擔著自然和經營兩方面的壓力,壓力帶來風險,規避風險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入保。
現今,借助互聯網強大的數據流進行分析,對各種可能出現的災害等問題進行網絡模擬,便可以使農業保險賠付率大為降低。如美國加州的The Climate Corporation公司,憑借其網絡數據采集與分析平臺,對各種風險進行模擬和判斷,來作為提供農業保險的依據。在這個農業保險賠付率高的時代,該公司能以一己之力獲得不菲的風投,足可見互聯網農業保險具有相當好的發展前景以及豐厚的商業價值。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新聞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