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區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69%,山區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56%。山區農村的農業產業高效健康的發展對全面小康建設至關重要。然而,包括許多曾經為中國革命勝利做出巨大貢獻的老區在內的邊遠農村,受到諸多自然條件的影響,至今依然還處于貧困狀態。做好精準扶貧工作,不僅具有現實的重要意義,而且更直接關系邊遠山區農村持續發展的大局。實踐證明,依靠科技進步,尤其是集成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與高效的設施裝備,是促進山區鄉村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抓手與舉措。
以福建省為例,目前精準扶貧工作重點仍然集中在23個山區縣的邊遠農村,是人們關注的關鍵區域與重要群體。根據初步調查,邊遠山區農村農民創收乏力,尋求增收迷茫,傳統勞作辛苦,望山開發無策。加上以往交通運輸不便,科技素質欠缺,信息不夠通暢,產品難成商品,直接影響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另一方面,雖然山區農村地處邊遠,其生態條件則比較優越,自然資源也比較豐富,值得充分挖掘發展潛力。
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著力推進區域的綠色發展,既促進鄉村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又保障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科技人員面臨的重要使命。就邊遠農村而言,要有效推進精準扶貧,必須因地制宜的選擇發展方式、技術途徑、工作方法。選擇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是一個重要方向與舉措,其不僅可以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助力山區農民增收;而且可以實現節約資源,環境友好,防控污染的目的。
山區發展現代生態農業,要把握5個主要環節:一是科學規劃,制定方案;二是因地制宜,選擇模式;三是創新技術,集成推廣;四是項目帶動,創建農場;五是政策引導,創立機制。力求立足新起點,結合實際,促進山區農業轉型升級;力求抓住新機遇,謀劃發展,促進山區美麗鄉村建設;力求推廣新模式,實現“四化”(機械化、標準化、信息化、高優化),促進山區資源有效利用;力求應用新技術,提高“四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污染防控率),促進山區生態環境保護。
山區生態農業要實現精準扶貧,要從以下幾方面采取更具體措施:首先,成立相關項目組(或者調研組),組織專題調研,重點關注老區、蘇區的邊遠貧困鄉村,提出調研報告,分析共性問題,充分利用優勢,分門別類制定山區現代生態農業專項發展規劃(計劃);其次,由相關科協組織科研院所與農業高??茀f或者專業協會(學會),組織有關專家,結合實際篩選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同時結合不同專業,由相關院所、高?;蛘邔I學會掛鉤一個鄉或幾個村,將其納入省科協或者相關單位項目管理,并給于一定的經費支持,力求集中開展科技精準扶貧與現代生態農業的技術集成推廣工作,以科技興農推動山區農村生態經濟與綠色農業發展;再次,相關政府部門要加大科技精準扶貧力度,引導科技人員組成協同創新與聯合攻關隊伍,實施農科教結合;有計劃的引入農業龍頭企業,實施戶企村結合,建立項目帶動,股份合作,有效開發,幫扶增收的新機制。此外,實施邊遠山區現代生態農業模式與配套技術集成推廣計劃,尤其要注重幫扶農村綠色家庭農場,按照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構建與有效經營的要求,生成科技興農項目并組織技術推廣應用。同時實施項目經費后補助機制,充分發揮各級科協組織在科技興農與精準扶貧的重要作用,不斷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的設施建設與山區農民的持續增收。
以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推進科技精準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部門、多專業協同實施,不僅要解決突出的制約矛盾與技術難題,而且還要深入探討發展規律與經營機制。要讓科技人員住得下,留得住,做得來,干得好,這需要各個單位給于關心與支持,充分發揮智力扶貧,技術扶貧的作用,對于做出貢獻的年輕科技人員應予以肯定與獎勵。
在邊遠山區農村組織現代生態農業規模生產與經營,不僅有利于農村綠色家庭農場構建,而且有利于傳統生態農業轉型升級;不僅有利于農業多樣功能優化發揮,而且有利于推進山區美麗鄉村建設;不僅有利于組建新型專業合作團隊,而且有利于農民持續開發實現增收。我們要以創新創業的精神與持續推動的干勁,促進山區農村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創立“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格局,讓更多山區貧困群眾能夠通過科技精準脫貧。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6-08-3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