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趙玲玲等:夯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科技基礎

[ 作者:趙玲玲?吳京宇?劉伊曼?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2-20 錄入:王惠敏 ]

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這一重要論斷,對于我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是貫徹落實省黨代會提出的“把推進農業現代化作為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重要抓手”的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堅持把“強種”作為強農的源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下決心發展民族種業,抓緊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跡。要舍得下氣力、增投入,注重創新機制、激發活力,著重解決好科研和生產“兩張皮”問題,真正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十二五”期間,我國現代種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與國際大型種業企業相比,種業企業“小散低”、品種同質化嚴重、無序競爭等問題依然突出。大力推進育繁推一體化、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是一項重大工程,一要加大激勵力度,在品種選育、農業保險、稅收政策方面給予支持;二要深入推進種業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改革,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成果;三要鼓勵種業科企合作、聯合攻關,鼓勵科研人員依規到企業開展創新服務,最大程度激發創新潛力。

高度重視農業技術體系配套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原則,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安全環保法治化,加快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農業生產是多方面要素綜合作用的過程,也是技術集成的過程。農業技術復雜多樣,單個農戶經營者是難以全面掌控的,因此要順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引導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的主體。

依靠科技力量延伸現代農業價值鏈。當前國內普通、廉價農產品充裕,常出現增產不增收的尷尬。立足供給端,大力發展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是減少資源浪費、增加農民收益的保障。依靠精細化加工有利于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品相、品牌,更好滿足人們對農產品多樣化、專業化、優質化的需求。

以科技為導向健全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農業生產從種到收,包括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涉及技術知識,無論是小規模農戶還是規模經營主體,都很難“包打天下”,都需要生產性科技服務;越是現代農業,越需要專業化分工、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轉型升級,要大力推進良種提供、病蟲害統防統治、機種機收等科技服務的專業化、規模化、社會化。

為農村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技骨干。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擠出資金,大力輪訓農村的實用技術隊伍,并且通過農業院校,培養一批具有中專文憑的農民技術員,為農村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技骨干,造就一代新農民”。各級有關部門要積極支持農業科技人員進入農村經濟建設主戰場,做到在項目、資金上給予幫助,在金融上給予優惠,在服務上給予傾斜,在職稱評定上給予加分支持。引導科技人員到農村領辦、承包各種技術產業和生產項目,放大科技興農典型示范效應。支持農業院校辦好涉農專業,健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體系,加大農村人才培訓力度,著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長沙理工大學基地(執筆:趙玲玲 吳京宇 劉伊曼)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華聲在線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国三级久久精品三级 | 亚洲啊V在线观看精品 | 亚洲最大激情在线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日韩6页手机版 | 亚洲性视频日韩性视频 | 亚洲日本香蕉520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