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日報記者近期走訪全市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進展時看到,經過一個階段的合力推進,全市農村環境管理正在實現由“突擊型”整治向“長效型”管理轉變,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型”管理轉變。但記者同時也了解到,由于沒有垃圾收集點,無專門的保潔人員,也沒有固定清運車輛,附近沒有垃圾處理場,長效管理資金的匱乏,“垃圾出村”所涉及的出口等終端瓶頸亟待解決。(詳見《蘭州日報》3月27日5版)
近幾年,隨著國家三農政策的不斷強化和精準扶貧的深入開展,農村的經濟繁榮度快速提升,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農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與此同時,農村地區的垃圾處理已經成為農村環境整治的一大難題。
現在,很多農村生活條件都得到了改善,新建的寬敞屋舍、硬化路面、太陽能路燈、衛生室、活動廣場等設施在很多農村都已經很普遍。但是,只要深入村子,多走走,就會看到很多與新農村建設不和諧、不協調的場景——路邊、田邊、河邊、屋邊,隨意堆放的垃圾隨處可見,散發陣陣臭味;有的人直接把垃圾傾倒在河道里、溝岔里,順河漂流,污染環境……這些垃圾圍村的現象與日新月異的農村面貌、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極不協調、極不相稱。而更大的隱憂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垃圾處理正面臨著新的問題: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相互交織。
農村垃圾處理成效直接關系到了城鄉居民的“水缸子”、“米袋子”和“菜籃子”。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農村垃圾處理已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薄弱一環。從現實形勢而言,農村垃圾已經涉及城鄉一體化發展,農村的環境整治宜快馬加鞭,需要盡快把環保欠賬補上。但時下絕大多數農村沒有專業的垃圾處理設備和能力,沒有專門的垃圾處理場所和機構,還處于“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狀況。長期以來,為了城鎮發展,農村做了很大的犧牲,而農村地區的發展在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大背景下已經和城鎮發展息息相關。因此,垃圾處理不能把城鎮和農村割裂開來,還是需要各級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強調環境治理的統籌發展,建立專項資金和財政轉移資金,投入資金人力,做出長遠規劃,建立“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城鄉垃圾統籌體系,實現城鄉一體化垃圾處理機制,從而有效解決農村垃圾處理難題。
此外,造成垃圾圍村的原因還與農民沿襲已久的生活方式有很大關系。很多農村居民目前對垃圾污染的嚴重性認識不足,沒有垃圾處理意識,也沒有養成垃圾處理習慣。因此,有關部門還應盡快開展環境整治和垃圾處理的宣傳工作,倡導村民移風易俗,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對于一些生產性垃圾污染問題,如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造成耕地污染,秸稈焚燒造成的大氣污染等問題,相關部門也需要跳出僅僅開展環境整治的小圈圈,大力推廣農業清潔生產實用技術下鄉,引導農民樹立綠色發展理念,防治農業環境污染。
整治農村環境,清理農村垃圾,還原青山綠水,建設美麗鄉村是各級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畢竟,村容整潔、環境優美,保護農民身體健康,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本身就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各級政府必須發揮主導作用,籌資金,供技術,結合新型城鎮化要求以及農村的長遠發展,做好農村環境規劃和環境設施的配套工作,建立農村垃圾整治監管長效機制,積極帶動鄉村改善環境,保護生態,最終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目標。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蘭州新聞網 2017-03-2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