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鄉村學校需要老師,但是招不來人、留不住才。一些愿意去鄉村學校任教的城市教師,卻因年齡之故、“無所圖”、無稱號等花式理由無緣鄉村教育。
年齡“貴”的未必最佳。“三十而立”,雖說是一名教師的黃金年齡,但年輕老師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鄉村教學經驗和適合鄉村孩子的教學方法,家庭負擔較重,仍停留在“教書是工作并不是事業的”初級層次,大多浮于表面,不愿真正沉下去獻身鄉村教育事業。
資歷“貴”的未必合適。基層招聘鄉村教師劃出資歷線,一招要的就是最好、最優、最精英的人才,但作為城市最精英的教師,本身在城市學校就能享受優質的教學條件和優越的研究環境,相對而言農村教育薄弱條件可能無法滿足他們的科研需求,即使招得過來也未必留得下來。
待遇“貴”的未必適宜。市縣教育部門動輒萬元薪資、解決待遇,招來的老師一身“城市氣質”,或對鄉村教育懵懂,或不滿鄉村學校資源,或倚資歷怠于教學也是不無可能的。如此折騰,最后傷的還是孩子。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不斷發展,“三農”問題得到重視,各種資源源源不斷的輸送進農村,實現新農村風貌換新顏。然而農村教育問題卻遲遲得不到有效解決,義務教育條件薄弱,鄉村教師長期難招,農村教師待遇微薄等都是難解的迷題。
有關部門若是只著眼農村教師招聘難這一具象問題,將解決農村教育問題的重寶押在招聘頂尖城市教師上,不思突破,不僅為農村教育再添負擔,更是無法根治教育問題。一人之力畢竟有限,不如將“執著”的目光挪開,開拓思路,投入資金改善鄉村教育條件,提升現有農村教師待遇,加大本土鄉村教師培養力度,放寬農村教師招聘“花樣”限制。
(作者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