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的扶貧工作主要以黨委政府主導、扶貧干部幫扶為主,一些貧困戶最關心的問題是“政府能給我多少錢”,而不是“我該怎么做才能脫貧”,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明顯不足。(06-03 鳳凰新聞)
如何調動貧困群眾的致富內力,不僅是基層干部的苦惱,更是引起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注,并針對等靠要的思想開出了精準的藥方,只要我們在扶貧實踐中認真踐行,創新扶貧方式,一定能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脫貧攻堅需走出扶貧的誤區。雖然幫扶干部對個別貧困群眾的等靠要思想深為頭痛,但始終未能走出送錢送物幫扶的誤區,如一些幫扶干部為了突出幫扶力度,在加大送錢送物時,利用一定的資源和危舊房改造政策,將所聯系的貧困戶的房屋修輯一新,并對周邊院壩、戶道進行了硬化,在貧困群眾中引起了攀比,他們認為扶貧是干部的事,政府的事。幫扶工作既要從幫扶方法上找原因,才能在精準施策中提升扶貧成效。
扶貧要從思想入手。其實,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河北等地在貫徹黨的扶貧政策中,創新了“五微”幫扶方式,在解決群眾生產生活實際問題中,做好深入致的思想工作,通過培訓提升致富技能,以典型示范帶動增強致富內力,讓貧困群眾在比學趕幫超中形成了競爭之勢。因而幫扶干部要因戶而異地采取幫扶措施,針對需求開展幫扶,才能在同吃同住同勞動中交真心換真情,共同探討致富之策中增強相互支持的力量,找到致富的鑰匙。
扶貧要在助力上下功夫。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道出了脫貧攻堅的關鍵。因為在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得到逐步改善后,在培育致富產業中,貧困群眾表現對發展新興支柱產業缺乏信心,怕擔風險;沒有技術瞻前顧后。因而在增強群眾致富的內生動力中,既要靠典型示范引領,以基地+農戶或大戶輻射的方式,解決怕的思想;又要加強技能培訓,提高種養殖技能,并以農業服務的專業技術隊伍,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解決群眾不會的問題,才能提升農村土專家和群眾的種植技能。
扶貧要濃厚文化氛圍。在加大扶貧政策宣傳的同時,要借助文化、科技等“四下鄉”活動和鄉土人才,把扶貧政策與扶貧中正反面的先進典型,以村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于舞臺,把貧困文化及相對應的認知觀念、行為習慣揭露出來,讓村民在集體活動中認識并反思貧困文化,進而逐步形成否定和擺脫貧困文化的意識和行為,從而濃厚脫貧光榮的社會氛圍,激發貧困群眾始終與黨同心、與干部同力的信心,才能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作者單位:鹽亭縣審計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