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婚姻擠壓”更多地擠向了邊遠、貧困地區,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地區,貧困大齡男青年“結婚難”問題日益凸顯,由此引發的天價彩禮、騙婚、買婚、近親結婚等問題層出不窮,對社會經濟秩序帶來巨大的沖擊。同時,各級各部門在如火如荼開展打勝脫貧攻堅戰役的大背景下,“貧困剩男”已悄然成為難啃的“硬骨頭”,嚴重阻礙脫貧摘帽、全面小康的進程。
一是“性別失衡大”,貧困剩男沒得選擇。當前,農村地區“重男輕女傳宗接代”的傳統思想觀念仍然盛行,成為農村貧困剩男現象出現的主要根源。隨著90后越來越多地進入適婚年齡,人口出生男女比例失調效應進一步顯現,剩男問題進一步惡化。我國雖已實施全面二孩政策,但人口比例的扭轉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時間,對于眼下日益增多的農村貧困剩男,無“近水”解渴。加之,近年來農村女孩紛紛外出打工,留守農村的少,造成農村貧困剩男陷入無對象可尋的的尷尬境地。
二是“婚嫁彩禮高”,貧困剩男難以支付。長期以來,男女比例失調讓適婚女性成為稀缺資源,“嫁娶資源”供需失衡,必然帶來對稀少資源“身價”的抬升。一些偏遠地方,“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的思想還在;盲目攀比,靠彩禮顯示女兒“身價”的心理仍存,導致農村彩禮已經到了令人驚嘆的地步。如,部分地方出現按照女孩“含金量”劃分彩禮檔次的現象:帶“金飯碗”、帶“糧票”、不帶“糧票”。不帶“糧票”就是沒上過學的女孩子,彩禮比較低,大概8萬到15萬元;帶“糧票”就是上過學有工作的,彩禮在20萬元上下;而公務員的彩禮,則是25萬到30萬元。“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婚回到貧困線”的天價彩禮寫照,讓部分剛拾起脫貧摘帽信心的貧困剩男對于婚姻“望而卻步”。
三是“社交圈子小”,貧困剩男難以選擇。一方面,“貧困剩男”多數由于家庭因素,沒有享受到很好的教育,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雖然具備基本的做事能力,但是沒有一技之長,所以基本上是在邊遠農村從事農業生產,認識的人僅限于本村或附近幾個村子的。另一方面,大多數“貧困剩男”接受能力差,對微信、 QQ等聊天軟件無法熟悉掌握,難以融入科技迅猛發展的新時代,將了解世界、拓寬朋友圈的“窗口”關緊。此外,許多農村對于“貧困剩男”問題不夠重視,基本上沒有安排、組織相關的活動,沒有與未婚女青年相互認識、相互交流的機會。
四是“刻板印象深”,貧困剩男難以改變。很多人總是習慣性的把貧困剩男定位為長得丑、嘴巴笨、文化低、好吃懶做、住得偏、吃得差等等,讓“貧困剩男”成為了社會負面形象、負能量的代表,在擇偶競爭中擁有的先天劣勢。加之,在“女多男少”的大環境下,大多女青年秉承著“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和“良禽擇木而棲”的思想,要找家庭條件更好的人,或者找生活更方便的地方,將擇偶的標準無形中抬高,出現“小城鎮的女孩往大城市聚,農村的姑娘往小城鎮甚至大城市跑”的現象,造成了一個“剩男在農村,剩男脫貧脫單”的尷尬局面。
(作者單位: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委辦)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