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我國“耕地農業”應向“糧草兼顧結構”轉型的建議

[ 作者:秩名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4-05 錄入:易永喆 ]

近年來,我國人均口糧從1986年的207.1千克降到2010年的148千克,降幅為28.5%,其中,城鎮人口的口糧消費約為80千克,只有農村人均口糧消費的一半。伴隨糧食消耗量逐年減少,人均動物性食品消耗量徑直一路攀升,人均糧食與畜產品的消耗量,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生了歷史性轉折。食物結構的轉型與我們不期而遇。

01

我國食物結構的時代轉型

這是一場在人們不知不覺中完成的食物革命。其中社會發展,尤其城鎮化起了作用。糧食這個“主食”在食物中的比重不斷下滑(圖1),而動物性食品一路飆升。把人的口糧和家畜的飼料統一折合,可稱為“食物當量”,中長期內我國人的口糧需求約為2億噸“食物當量”,家畜飼料需求為5億噸“食物當量”,兩者共需約7億噸“食物當量”,可稱為“2+5模式”,飼料是口糧的2.5倍。這是我們傳統的“耕地農業”無法承受的重負。

西方的大量動物性食物結構或不可取,而同為東方食物模式的日本和韓國可供參考。據研究,我國2010年的食品消費結構相當于上世紀日本60年代末和韓國80年代末的水平。根據日本和韓國的食品消費結構變化趨勢,以及現階段我國與日韓人均食物消費結構的差異,在未來15年,我國動物產品的人均消費將保持較快增長,然后還將進入一段相當長的人均動物產品消費緩慢增長時期(黃季焜等,2012;楊軍等,2013)。畜產品需求孔急,意味著飼料的需要量急劇增加。


02

飼料危機威脅我國食物安全

如將口糧和家畜的飼料分開來計算,我國口糧早已滿足,而飼料則嚴重不足。而且從發展趨勢看來,飼料的缺口將越來越大。這個缺口需要牧草(含飼用植物)來填補,而不是糧食。

飼用植物是以植物全株,即以植物的營養體為產品的,糧食是植物的籽實。適時收獲的植物營養體,其營養物質比籽實多3-5倍。我國以稀缺的水土資源在保證糧食自給而略有盈余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多地生產數倍于糧食營養物質的優質牧草(含飼用植物),以滿足飼料的亟需。就拿家畜中飼料轉化效率最高的豬為例,肥豬的肉料比大約是1:3,即每1千克豬肉,需花費3千克飼料的“食物單位”(包含糧食和牧草)。要維持一個可以產生足夠數量肥育豬的群體,即包括大、小、公、母,其肉料比約為1:3.5。2011年我國人均豬肉消耗37.7千克,需要飼料為131.95千克的食物當量。如果全用糧食做飼料,僅此一項就比人均糧食消耗量124.7千克還要多出一成。何況同年還消耗了牛羊肉7.8千克,禽肉21千克,蛋20千克和牛奶33.5千克。其飼料需要食物當量是人均口糧的2.5倍,即我們的食物結構是1份糧食和2.5份飼料的組合。這是2011年的狀況。今后如以韓國或日本為例,動物飼料需要量還要隨動物性食品增加而上升。除了牧草(含飼用植物),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糧食產量能夠承受如此重負。


出路在牧草(含飼用植物)。優質牧草粗蛋白質含量在16%-20%左右,而小麥蛋白質含量為12%,大米蛋白質含量為 8%。種一畝地的優質牧草做飼料,相當3-5畝地的小麥營養源,而蛋白質則多出4-8倍。因此美國中西部缺水地區,水澆地不是種苜蓿就是種飼用玉米,而麥田只采取免耕法等保墑措施,并不澆水。連荷蘭那樣與海爭地的國家,寸土寸金,也不吝良田種草,隨處可見栽培草地上放牧的奶牛。而我們以有限的水土資源卻不去種牧草(含飼用植物)補救飼料的奇缺。

2012年我國進口飼料玉米520萬噸,大豆5750萬噸,相當飼用豆粕4500萬噸,還有44.2萬噸苜蓿干草。由于玉米比小麥價格高而且供應不暢,我國多數飼料公司已經改用小麥代替玉米來配合飼料,這無疑給“糧食自給”帶來了隱憂。我們不擬討論進口糧食、飼料和畜產品是否合理。在一定條件下,進口上述物資,無異減輕了我國土、水資源和能源壓力,適當進口無可厚非。值得警惕的是,5年來玉米進口增長了104倍,大豆1.5倍,苜蓿干草2.5倍。此外進口豬肉增長1.4倍,牛羊肉1.8倍,乳品2.8倍” (注我國也有少量農畜產品出口,但就其發展大勢來說,可暫略而不計。)我們知道,13億人口大國,糧食不能靠進口。而飼料世界貿易量的無法滿足,比糧食有過之而無不及。

03

走“糧草兼顧”,重視“草地農業”發展之路

適應我國食物結構的農業系統,已經不是“耕地農業”,而應向“‘糧草兼顧’、重視‘草地農業’”的結構轉型方向發展。所謂 “草地農業”就是把牧草(含飼用植物)和草食家畜引入農業系統,把耕地和非耕地的農業用地統一規劃,重視牧草產業發展。除了天然草地以外,在耕地上實施草糧結合、草林結合、草菜結合、草棉結合、草菸結合等等,通過草田輪作等技術,充分發揮各類農用土地的生產潛勢??稍跐M足社會的基本農產品需求(例如糧食)的同時,生產足夠的飼料,創造較高產值。草地農業含有四個生產層,是兼顧人的口糧和家畜飼料的籽實-營養體復合農業系統,它功能全,分支多,產業鏈長,可容納較多的科技含量和就業崗位,兼顧生態安全和生產發展,是建設現代農業的正確道路。

實施草地農業系統,其蛋白質產量相當于進口大豆豆餅的蛋白質而有余,僅這一項就相當節約耕地面積3億畝;可充分發揮氣候(水熱)資源潛力,尤其節約水資源;可把農村勞動力外流而全荒或半荒的耕地利用起來,從而增加至少約耕地面積的10%,即相當于1.8億畝耕地的生產力;可保持水土、培肥地力,對于抗災減災、維護生態安全具有顯著效益;還可以延伸產業鏈,吸納就業人員,提高人民收益。

“草地農業”是兼顧生態和生產、糧食和飼料,適應時代發展,迎接城鄉統籌,面向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新型農業系統,是貫徹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國先失察于食物結構的時代更替,后失察于耕地農業結構的過時,導致農業發展走了一些彎路。我們應拿出壯士斷臂的勇氣和現代人的智慧,繼承農耕文明的優秀基因,“創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實現耕地農業向“草地農業”的偉大轉變。


建議

1、時代改變了我們的食物結構,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刻不容緩。農產品結構不能不作相應改變。急需加快將“傳統耕地農業系統”向兼顧糧食、飼料和環境保護,行之有效的“糧草兼顧’、重視‘草地農業’”的結構調整方向轉變。以緩解當前的糧食、畜產品和環境壓力。

2、糧草并重應是今后我國農業發展的大方向。糧食和飼料需分別規劃,把牧草(含飼用植物)與糧食同樣納入農業生產主流,給以財政扶持和政策優惠。

3、農業系統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眾多方面。有實際問題,更涉及傳統文化。按照農業經濟生態區,建立幾個試驗示范區,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系統,以便指導我國農業結構轉型。

4、耕地農業與我國農耕文明血肉相連。做好相應的宣傳教育,是不容忽視的艱巨任務。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草地農業智庫》2021年4月2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精品专区精品 | 亚洲亚洲大片亚洲一级高清 | 最新国产国语对白 | 亚洲综合免费的视频 | 欧美日韩天堂在线视频 | 亚洲午夜福利片在线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