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街面整體形象,就要求所有商戶招牌大小、顏色、字體全部統一;為達環保標準,就打造“無豬鎮”“無雞鎮”;為推進廁所革命,就強制農戶采取不太合適的設計方案……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有些地方為追求快速“見效”,工作部署“齊步走”,“一刀切”式工作方法屢禁難絕,基層群眾叫苦不迭,基層干部也頗有怨言。(據《半月談》第14期報道)
所謂一刀切,是一種簡單粗暴的工作思路與方法。其現實表現就是,一些地方和部門忽略實際情況的差異性,采用統一標準、同一進度、同一方式推進工作、考評績效。如此一來,盡管基層群眾叫苦不迭,但在這些地方和部門看來,自己卻是在“不折不扣抓落實”“有力有序推進工作”。
不重實效求“速效”,不顧實際強求“整齊”——“一刀切”不是“不折不扣抓落實”,不是“有力有序推進工作”,而是生搬硬套、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是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典型表現。
一些地方和部門熱衷于“一刀切”,是為了顯示做事“有魄力”、推進“有力度”。隆冬季節,農村清潔能源改造工程尚未完工,有的地方卻不許農村居民用煤燒炕。為了體現對農村清潔能源改造工作的重視,這些地方寧可村民挨凍,也要“誰賣煤就抓誰,誰燒煤就抓誰”,硬生生把倡導性、引導性工作異化為強制性要求。如此抓工作,忽視了百姓的冷暖,違背了政策制定的初衷,甚至會把好事辦成壞事。
有的地方和部門熱衷于“一刀切”,是因為這個方法最“好用”,動腦最少、動手最少、“見效”最快。游園活動中發生了踩踏事故,于是就叫停一切游園活動;為了應對環境治理檢查,對所有企業不區分具體情況一律停工停產停業。這些做法看起來“雷厲風行”“立竿見影”,實際上卻是以一時的“管治結果”代替了扎實的治理過程,用強制性手段捂住了相關具體問題,也捂住了一些地方和部門“平日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平時不擔當、不作為”的作風問題。
進行環境治理,需要的是在整個治理過程中以目標為導向,兼顧環保需要和民生訴求、企業發展,針對具體情況,疏堵結合、精準施策,扎扎實實地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非企圖一勞永逸地用簡單的行政命令應對。發生踩踏事故,該反思的是平時的安全措施有哪些疏漏之處,如何汲取教訓,補上安全監管的短板,而非“眼不見心不煩”地統統“叫停”。這樣的道理雖然淺顯,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思想嚴重者卻往往視而不見。對“一刀切”里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必須重視、警惕,千萬勿使這一時有表現的病態,成為個別地方和部門的工作常態。
“一刀切”切掉的是實事求是的作風,切掉的是工作實效,切掉的是好政策應有的好效果……各種“一刀切”在一些地方、部門以不同形式一再上演,從一個側面說明這些地方和部門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已經嚴重到了何種程度——對簡單粗暴、嚴重影響工作的“一刀切”,是時候該嚴加治理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河北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