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綠色發展: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

[ 作者:李麗穎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2-06-01 錄入:易永喆 ]

春日里,吉林省梨樹縣免耕播種機轟鳴作響,一顆顆飽滿種子鉆入泥土,一層層薄薄的秸稈碎屑覆蓋大地,廣袤的黑土地上孕育著生機。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笑著說:“已經5年啦!我們合作社承包的1000余公頃土地,全部采用保護性耕作種植方式,邊種邊養,秸稈粉碎爛了之后地不干,保水保肥保墑,黑土層變厚了,玉米的根也扎得深了,增產效果越來越明顯。”

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是推進東北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我國廣袤田野上農業綠色發展革命的縮影。

農業的綠色發展與人民福祉緊緊相連。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審議《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時指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

一場圍繞農業的綠色變革,在鄉村沃野間轟轟烈烈展開。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動力,更加注重資源節約、更加注重環境友好、更加注重生態保育、更加注重產品質量,農業綠色發展邁上新臺階。

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制度體系--釋放農業綠色發展活力

農業,來源大自然,本色就是綠色。然而,一段時期以來,在傳統發展觀作用下,為片面追求產量,不顧土地承載力,農業涸澤而漁的行為十分普遍,導致地力透支、面源污染加重。以往的路子已經難以為繼,未來的農業面臨巨大挑戰。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2017年我國出臺的第一部農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文件——《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為農業綠色發展指明了目標和方向——把農業綠色發展擺在生態文明建設全局的突出位置,全面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發展格局。

以綠色生態為導向,更多的法律法規、行業標準、補償制度等被納入改革政策層面,為深入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大力度,強化措施,多措并舉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進一步強化了耕地、草原、林業、濕地等主要生態系統補貼政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則提升農業用水的資源配置效率,利用價格杠桿促進綠色發展。組織修訂并發布《有機肥料》《肥料合理使用準則》等行業標準,加強科學施肥技術指導。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一控兩減三基本”進一步細化為“五大行動”,針對畜禽糞污資源化、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農膜回收、以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5個方面的農業綠色發展行動,既有目標要求又有責任主體。

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介紹,近年來,國家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中央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優化資金使用方式,重點支持重點作物綠色高質高效生產、耕地質量提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漁業資源養護等。僅2021年,中央投入農業綠色發展相關資金近440億元。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調整和出臺,形成強大的引擎,凝聚綠色共識,吹響綠色戰役的號角。2017年以來,農業農村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認定79個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打造了一批農業綠色發展綜合試驗平臺。各地各部門不斷突破技術瓶頸和優化管理方式,探索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發展模式,為全面推行農業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樣板。

安徽省潁上縣全面推廣了以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秸稈作為培養基栽培大球蓋菇、秸稈作為原料生產育苗基質等為主體的秸稈綜合利用模式,并試點推行“稈肥等換”收集處理模式,擴大商品有機肥推廣使用。上海市崇明區首創了“綠色農資封閉式管控”模式,制定綠色農藥補貼政策,對通過綠色、有機認證的生產主體實行目錄內綠色農藥限額免費供應。

《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21》顯示,2012至2020年全國農業綠色發展指數從73.46提升至76.91,在農業資源節約利用、農業產地環境永續保護、標準化和高品質農產品有效供給、綠色發展富民興村新模式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2021年,農業農村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是我國首部農業綠色發展專項規劃,對“十四五”時期農業綠色發展作出了系統安排,引領農業綠色發展進入快車道。

重點發力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利用--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初見成效

土地是莊稼的命根子。說起養地秘訣,黑龍江省海倫市經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孫安富很有心得:“大豆玉米倒茬輪作,給玉米提供了好茬口,還有利于提升地力。”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在保護、節約、集約用地等方面統籌施策,深入推進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推進南方酸化耕地和北方鹽堿地治理。2018-2021年全國新建高標準農田約3.5億畝,全國耕地質量平均等級為4.76等,較2014年提升0.35個等級。

河北省曲周縣今科富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自從種了節水小麥,每年只需澆兩次水。據該合作社負責人介紹:“這種小麥省工省錢省水,產量還不減。”通過實施農業節水行動,推行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全國高效節水灌溉達到3.95億畝。同時發布冬小麥、春玉米、夏玉米科學灌溉技術指導意見,建設了一批墑情監測自動站點,同步推動節水增糧增效。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部長唐仁健指出,“緊緊抓住綠色這個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深入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降低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壓力”。聚焦綠色發展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就是要加快推行農業綠色生產方式,科學使用農業投入品,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加快改善農業產地環境。

該減的農業投入品逐漸減下來了。浙江省桐廬縣豐陽家庭農場負責人徐星說:“肥料比過去減了兩成,農藥打得少了,產量還提高了。”當地推行的統防統治、綠色防控讓農民嘗到了綠色發展的“甜頭”。目前,我國已創建109個綠色防控示范縣,集成推廣全程農藥減量增效模式,帶動大面積推廣科學用藥技術,三大糧食作物農藥利用率超過41%。

能夠循環利用的農業廢棄物開始循環利用起來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實現了全國畜禽養殖大縣全覆蓋,全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7%以上,大型規模養殖場全部配套糞污處理設施裝備。

秸稈綜合利用率穩步提升,以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利用為主攻方向,建設700多個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示范縣。

需要治理的“白色污染”也得到了有效防控。全國持續開展100個廢舊農膜回收示范縣建設,構建覆蓋農膜生產、銷售、廢舊農膜使用、回收等全程監管體系。

與此同時,一批實用技術和典型模式初步形成,一系列投入減量、綜合治理、監控監管等長效機制逐步建立,農業發展綠色轉型初見成效:全國農藥和化肥使用量連續6年負增長,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超過76%,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7%以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80%以上。

產管并重提高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加快建設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

“舌尖上的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食品安全基礎在農業,源頭在農產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

提供更多優質、安全、特色農產品,是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目標。近年來,農業農村部門加快實施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推進農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不斷提高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

1.2萬多項農獸藥殘留標準,6000余項農業行業標準,基本覆蓋主要農產品生產全過程和農業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使農產品質量安全基本實現有標可依。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生產穩步發展,“三品一標”總數不斷增加,一大批優質安全的農產品擺上了超市貨架和百姓餐桌,更好地適應了城鄉居民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

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基地、綠色生產標準化基地、標準化養殖示范場、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等建設牢牢夯實了綠色生產的基礎。大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示范,帶動千家萬戶走上綠色安全生產軌道。

同時,強化農獸藥殘留超標、瘦肉精等問題治理,打擊禁限用藥物使用行為,組織豇豆、韭菜突出風險隱患排查,開展農資打假專項行動,一系列“重拳”行動有效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突出問題。2022年第一季度主要農產品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達到97.7%。

在湖南省津市市盈晟蔬菜專業合作社冷庫前,村民正將新鮮采摘的菜薹整理裝筐。合作社負責人郭斌說:“菜薹進冷庫預冷一夜,第二天一早就能運往大灣區農貿市場。”隨著一座座產地冷庫的建成,農產品綠色流通體系逐步健全。

從綠色生產,到加工、流通、消費等全過程,農業綠色發展在全產業鏈拓展空間,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澎湃動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2252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级A一片在线播放高 | 在线观看免费播放AV片 | 亚洲日韩性爱在线精品视频 | 亚洲开心激情在线 | 中文字乱码亚洲∧V日本亚洲 | 亚洲日本97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