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來,副縣長辭職的新聞時有耳聞。在許多人仍奮力進入體制“圍城”時,副縣長為何卻選擇跳出“圍城”?
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吳奇凌,任職不足半年突然辭去公職。1月6日,吳奇凌證實已經拿到免職文件,正式脫離體制。他在辭職信中引用民族英雄戚繼光的詩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一表心聲。近來,副縣長辭職的新聞時有耳聞。在許多人仍奮力進入體制“圍城”時,副縣長為何卻選擇跳出“圍城”?
辭職心聲凸顯價值取向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作為當地最年輕的具有博士學位的縣領導,吳奇凌曾被看作當地政壇新星。他的辭職報告顯示,辭職的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去盡孝,二是去充電。他在辭職信中引用民族英雄戚繼光的詩句寫道:“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吳奇凌說,父母支邊新疆后定居武漢多年,因為公務,父親甲狀腺瘤手術自己不在身邊,母親心臟搭橋手術自己也不在身邊,“所以回到父母身邊盡孝的愿望強烈。”
“國家經濟轉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強烈地感覺到自身知識結構的不足,我希望站在更前沿的戰線上挑戰自我、充實能力。”吳奇凌說,這是自己想去充電的原因。
對于未來的工作,吳奇凌透露,會加盟一家總部在武漢的民營企業,“方便陪在父母身邊,又能在市場中繼續學習。”
“國家不缺公務員,農村卻太缺人才”
“北大畢業的34歲副縣長辭職務農”,支持、贊揚、質疑……幾乎所有人都追問一個問題: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年輕的副縣長毅然揮別仕途,回鄉務農?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劉濤不止一次說:“一個人的價值,不取決于他所處的位置,而取決于他努力的方向。或許,在副縣長的位子上,很多人都會恭維你。但人家看到的是那個位子,而不是你這個人。”
“國家有很好的政策,也做了很多扶持工作。比如,修路架橋。但如果農村沒有人帶頭發展實業,農民沒有嘗到甜頭,農村的人仍然會流失,農村的地依然會拋荒。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的問題很難得到解決。”
在父母前兩年搬到長沙之前,每年劉濤都會回跑馬村住一段時間。看著農村的日益破敗,他憂心不已。“如果再不有所作為,這里就真正荒了。”劉濤說:“時間等不來的,你不能等到退休再去做。不要說30年,再過五年、十年就真沒人了。”
“我想要的是能夠自我掌控的生活”
一份“副縣長辭職感言”在網上被頻繁轉發,“辭職獲批,雖然有點曠日持久,且法定程序尚未走完,不過木已成舟,可以長長地舒口氣了,吁……”
對于周慧的辭職,網上各種各樣的評論和猜測都有。有說是“反腐敗反裸官的大環境下水緊魚跳”的一種寫照;有人認為,是整頓風氣之下官員的責任和壓力更大的體現;有人認為,這表明在新形勢下官員們的選擇路徑和從業思路的多樣化;還有人則認為這可能是“吃飽了想全身而退”的一種選擇,或還有什么讓人不知道的神秘背景……>>
周慧對媒體說,自己的同學換過十來份工作的也有,“這一次辭職,只不過是換了個工作”。
周慧的感言中還提到,有長輩對他的辭職表示質疑,但周慧用“夏蟲不可語冰”來回應。他認為,每個人都應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我想要的是自由的,是能夠自我掌控的生活。”
逃離“圍城”情緒被放大
在一些人印象中,官員有權力、有地位、待遇好,主動辭職必是有了包括頭腦不太正常在內的所有猜想。這是我們當下社會一種根深蒂固的價值觀,當然與諸多的社會現象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對人生價值的多元化追求,越來越成為社會的主流情緒。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依據內心的真實想法去生活,一些人“想要自由地過上能夠自我掌控的生活”的愿望越來越強烈。
真正應該關注和反思的,是促進讓官員們退出的機制常態化,讓社會和他們的親人對這樣的事情不莫名驚詫,甚至感覺到“晴天霹靂”。
關于公務員辭職的一條條熱門新聞,讓逃離“圍城”的情緒有意無意地被放大了。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基層調研發現,個別地方辭職公務員數量有所增加,但整體上公務員隊伍未現明顯變化,未到大規模成“潮”的程度。
值得關注的,是公務員辭職年輕化的傾向。據北京市大興區政府有關負責人說,“走的都是比較年輕、高學歷的人。老同志沒那么多想法,企業也不需要。從長遠來看,這種現象應該引起重視。”
事實上,副縣長或者其他公務員的辭職和其他人一樣,只是正常的職業選擇,各有各的理由,也見證著各自的追求、向往與脾性。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1月7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