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湯素蘭:故鄉的年俗

[ 作者:湯素蘭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2-17 錄入:12 ]

過年的習俗源自何時已經很難考證,但過年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是大事。無論出門多遠的人都會趕回家,無論工作多忙的人都要放下手中的事情,歇下來,安安心心地過年。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同樣是過年,但風俗各異。

我的故鄉在湘中的丘陵山地。因為山多田少,但凡平坦有水的地方,都作了農田,房屋自然就依山而建。因為少有大片坡地,村民多是散居,單家獨屋。今人住在山坡下的青瓦房屋里,家中的先人住在山坡上的黃土垅中。對于鄉土的中國人來說,祖先的魂靈與自己現實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過年也是從祭祖開始的。這兒的房舍結構一般是一棟三間帶兩廂房,正中那間是堂屋,堂屋里有“天地國親師”的神主牌位,其中的“親”是指這一家已逝的先祖。大年三十的傍晚,家家都要到先祖的墳頭去上供,點上兩支蠟燭和三根線香,放一掛鞭炮,燒一疊紙錢,供上美食酒水,叩頭祭拜,祈求先人保佑平安。這種行為俗稱“送光”。有的人家如果在平時許了菩薩的愿,還要在傍晚時分,在堂屋的門口點上24支保燭還愿。

過年的氛圍中,少不了春聯。以前普通人家的春聯,是請當地的秀才或者教書先生寫的。現在商店里有現成的春聯可賣,字體都是歐顏柳趙,只管買回來貼就是,方便得很。父親算得上半個秀才,每年的春聯都是自己擬自己寫。父親76歲,經歷過中國社會的滄桑巨變,真心覺得現在是盛世中華,他擬的春聯也緊貼著時代,比如今年的春聯是:“金猴起舞奮舉千鈞棒,精心策劃開局十三五。”這副春聯貼在堂屋外面的立柱上,很是醒目。

除夕的年夜飯也是團圓飯,格外隆重。團圓飯后,就是圍爐守歲,守得越晚越好。小時候守歲,為了讓我們守得久一點,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壓歲錢總是會等到很晚才給我們。我們得了壓歲錢,守歲的興致也就沒有了,困倦自然襲來。如今的守歲,不管是城市鄉村,還是東西南北中,都是看著春晚、拆著紅包,一直要看到春晚結束,新年鐘聲敲響,才算是過了除夕。

除夕夜的火,元宵節的燈。守歲必得有紅紅的火。我小的時候,每到除夕夜,家家戶戶會把最經燃的蔸根用來燒火。“蔸根”即樹蔸的根部,曬干之后用它來燒火,火力既旺,又燒得持久。清代兩江總督、湘人陶澍曾有自擬名聯“紅薯苞谷蔸根火,這點福老夫所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些事豎子為之”的名聯,說的就是這火。如今真正在火塘里燒火守歲的人家少了,因為要邊看春晚邊守歲,往往在客廳里燒的是電爐火。今年我回家,弟弟在客廳里置了一個鑄鐵的壁爐,燒的倒是地道的蔸根火,但燒出來的煙塵已隨了煙道排出,隔著耐熱的玻璃看那一爐紅紅的蔸根火,在這湘中山地里倒燒出了一點西洋味道。

大年初一是新年的開始。這一天的一切都充滿了寓意,因此,禁忌也多。這一天在開門的時候要放“開門炮”。為了搶到開門第一炮,有的人家凌晨就開始放鞭炮了。隨著噼里啪啦鞭炮的炸響,家家把門打開,新的一天,新的一年就開始了。清早起來見面要講吉利的話;千萬不能打碎東西;第一次出門千萬不要遇到“后背”人,即與你同向而行的人,如果你看到的是他的后背,意味著他走在你的前面,預示著這一年一切的先機都被他人搶了去。這一天也不能掃地。同樣是掃地,除夕那天掃地是“掃窮”、“掃霉運”,新年第一天掃地掃走的是運氣和財氣。為了守住財氣,這一天也最好別花錢。

“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初一這天,兒子孫子輩要給自己的長輩拜年。初二,女兒女婿回家拜年。初三、初四,就是親朋好友相互走動、拜年了。親戚朋友多的,今天你家,明天我家,這樣的拜年排飯,一直能從月初排到月中。到了十五,過完元宵節,這年才算是過完了。

我小的時候,除了親友之間的拜年走動之外,還有“贊土地”、“送財神”、“鬧花燈”等民俗活動。“贊土地”就是一個人,一只碗鑼(小鑼),一根竹片,挨家挨戶,邊敲邊贊。贊土地的人必得伶牙俐齒、巧舌如簧,還要了解情況,隨機應變。進門看見誰就夸贊誰。贊語都是一些奉承吹捧、四六句式的順口溜。只要贊得讓人歡喜,自然有賞。現在的財神印制精美,顏色鮮艷,造型生動多樣。我小的時候,從初一到十五,常有人背著袋子來送財神,那時的財神是手工雕版印刷的,紙張粗糙,墨色不均,造型單一,但并不影響財神的寓意。有人來送財神,主家必是要恭敬接住的。主家接了財神以后,需賞給送財神的人一個紅包,這是規矩。“鬧花燈”最熱鬧,名目也繁多。有花鼓燈、龍燈、獅子燈等。湖南“花鼓戲”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鄉村里的大男細女都能唱上兩段花鼓調,花鼓燈自然也是最受歡迎的鬧新春娛樂方式。白天、晚上都可以進行。一支花鼓燈進村,挨家挨戶沿途表演,孩子們常常追著燈一直看下去,不知不覺間就走出去好幾個屋場,甚至走到了外村。可惜隨著鄉村的現代化,人們欣賞的節目多了,春節期間基本上見不到鬧花燈的隊伍了,“贊土地”的人也絕了跡。只有財神依然有人請有人送有人接,不過大多都不是通過具體的送財神的人,而是通過手機。

小時候每到過年,常聽大人說“小孩子盼過年,大人怕過年”,意思是每到過年,小孩子有新衣穿、有魚肉吃,還有紅包可拿,有鞭炮可放,有花鼓龍燈可看,小孩子喜歡這份熱鬧與豐富,但大人要為過年劃算,要打理人情往來,在物質并不豐富的年代,實在不易。現在的鄉村,小孩子盼過年,大人也盼過年。因為村莊里的青壯年大都出門打工去了,只有老人與小孩留守,趁著過年,外出的人紛紛回來,小孩子可以見到父母,老人可以見到兒女。平時冷漠的鄉村,也因外出人們的歸來頓時熱鬧。過年是團圓和團聚的時刻。過年的許多風俗雖然改變,過年的喜慶卻有增無減。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作家,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政協報2016年2月1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欧美综合在线 | 亚洲人成午夜网站在线看 | 久久精品日本亚洲优女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 | 午夜精品国产拍精品福利 | 永久免费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