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與森林質量提升息息相關。今年,國家林業局出臺了《“十三五”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規劃》。近日,記者就《規劃》相關話題采訪了國家林業局發展規劃與資金管理司司長閆振。
記者: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的政策環境如何?
閆振: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是增強森林生態功能的根本舉措,是培育木材戰略資源的重要抓手,是推進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是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是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戰略選擇。
當前,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的條件十分有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更加重視林業,習近平總書記對林業生態建設和森林資源保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印發了《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明確把提升森林質量、提高森林生態功能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要求啟動森林質量提升試點。國家林業局把森林提質增效擺在突出位置,將全面加強森林經營、提升森林質量作為林業建設的核心任務和主攻方向。精準提升森林質量的政策環境逐步優化,生產要素加快向森林經營領域匯集。
近年來,我國積極跟蹤并主動融入國際森林可持續經營進程,開展了多項試點示范建設,制定發布了一系列國家標準、區域和省級森林撫育技術規程,引入先進理念和技術,分別在不同區域、森林類型創建了一些技術模式,并在經營實踐中推廣應用。“十二五”期間,每年全國森林撫育800萬公頃,撫育后的林分年生長量明顯提高、林木品質顯著改善。同時,我國現有中幼齡林1.06億公頃,其中急需撫育的近5500萬公頃,全國43%的喬木林每公頃蓄積量不足林地生產潛力的20%,僅有31%的森林生產潛力超過50%,森林提質潛力巨大。
記者:“十三五”期間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的目標是什么?
閆振:“十三五”期間,我國將以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增強生態功能和優質生態產品供給為主攻方向,以多功能森林經營理論為指導,堅持目標引領、示范推動,分區、分類、因林施策,全面保育天然林、科學經營人工林、復壯更新灌木林,完善政策支撐機制,創新經營技術模式,培育“結構合理、系統穩定,功能完備、效益遞增”的森林生態系統。在具體工作中,要堅持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堅持數量和質量并重,質量優先;堅持優化結構,補齊短板;堅持突出重點,精準施策;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
《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基本完成各級森林經營規劃和森林經營方案編制,森林撫育4000萬公頃,退化林修復1000萬公頃。到2020年,喬木林每公頃蓄積量超過95立方米、年均生長量超過4.8立方米。混交林面積比例超過45%,珍貴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面積比例超過15%。優質生態產品和林產品更加豐富。
按照自然條件、森林類型、質量狀況和主體功能相似的原則,《規劃》將全國森林質量提升劃分為長江、南方、中部、京津冀、西北、東北6個片區,各個片區有森林質量提升的主攻方向和重點。
記者:林業部門將采取哪些措施促進森林質量全面提升?
閆振:一是推進優先區域森林質量提升。“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區、長江經濟帶以及“兩屏三帶”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大力培育混交林和復層異齡林,集中連片建成高質量生態防護林(帶、網)。南方丘陵山地,重點增強森林保持水土、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堤岸防護等生態功能。東北森林帶,重點增強森林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北方防沙帶,重點增強森林防風固沙、綠洲防護等生態功能。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區,重點增強森林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等生態功能。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重點增強保護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大江大河干流和源頭,重點增強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減少面源污染等生態功能。著力擴大環京津冀森林生態容量,修復北方森林御沙阻沙功能,健全大江大河綠色廊道,筑牢“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實施的生態屏障。
二是分類實施森林質量提升。重點國有林區嚴格保護天然林,重點培育長周期、多目標的復層異齡混交兼用林。國有林場以提供森林生態服務為主線,重點培育珍貴樹種、大徑級優質良材,打造優美森林景觀。集體林以提高林農收益為重心,將撫育經營措施落實到山頭地塊,推進適度規模化、專業化經營。大力推行針葉與闊葉樹種混交、先鋒樹種與演替后期樹種混交、喬木與灌木樹種混交,發展以鄉土樹種、珍貴樹種、深根系樹種、演替后期樹種為建群種的混交林,形成層次多、冠層厚、生態位錯落有致的森林結構,保持森林恒續覆蓋,充分發揮林地生產潛力,不斷提高林地產出,不斷增強森林綜合效能。
三是建立健全森林質量提升制度。按照全面深化林業改革和嚴格管護森林資源的要求,完善林業法律法規體系,建立森林經營規劃制度,深化森林經營管理改革,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為推進森林質量提升提供可靠保障。
四是創新示范森林質量提升技術。堅持產學研協同創新驅動,積極推進國際合作和交流,組織實施重大林業工程科技支撐項目,加強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的科技支撐。按照多功能全周期經營理念,建立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技術支撐體系,完善技術標準體系,建立森林質量提升管理平臺。
記者:在示范建設方面將開展哪些具體工作?
閆振:“十三五”期間,重點在地處國家生態的骨架,生態區位重要、水熱條件較好、森林質量亟待提升、生態資源增長潛力大、支撐能力強的1178個縣(市、區、旗)和森工局,實施一批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示范項目。
示范項目將按照地理位置相近原則,以地理區為單元,規劃21個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區域工程、55個示范項目,突出全面保護、科學經營、系統修復。實行區域集中、政策組合、資金整合,使森林質量提升的目標和主要建設任務更加聚焦、更加明確、更有針對性。“十三五”期間,計劃完成工程建設任務1994萬公頃,其中天然林保育969萬公頃、人工林經營965萬公頃、灌木林復壯更新60萬公頃。工程建設資金由國家投資、地方籌措、金融貸款和企業投資等多渠道多方式籌集解決。
記者:如何確保《規劃》各項內容落到實處?
閆振:黨的十九大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行了全面部署,新時代的中國林業要更好地發揮多產品、多功能、多效益優勢,既要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環境需要。所以,要通過實施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讓林業從“綠起來”到“好起來”,再到“強起來”,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優質生態產品,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具體將從五個方面強化保障措施。一是不斷加強組織領導。地方各級黨委、政府要將這項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推進,并將其作為黨政領導干部相關生態責任評估的重要指標。各級林業部門要做好技術指導、協調服務和督促檢查,發展改革、財政部門要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強化技術服務。加強森林經理、森林培育等學科建設及鄉鎮林業工作站、林場等基層專業隊伍建設,建立常態化的人才培訓制度、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管理和技術雙重責任制,通過責任精準、服務精準、技術精準,實現森林精準提質增效。三是完善融資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建立中央和各級地方公共財政、經營主體共同籌資的工程多元投入機制。加大開發性和政策性貸款支持力度,鼓勵社保基金、保險基金等大型機構投資者投資林業,擴大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完善森林保險制度,建立健全林權抵質押貸款制度。四是推行項目化管理。推行項目招投標管理、契約式管理、全周期管理和工程監理制、報賬制,實施工程成本效益核算、績效評價、環境評價、竣工驗收等新型項目管理方式,推進投資預算編制與執行反饋統籌。五是積極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多種媒體,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抓好政策解讀,大力宣傳報道典型經驗和成功做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綠色時報 2017-11-2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