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大國小農”存在于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中。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小農戶還會占據我國農業經營主體的大多數,小農戶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基礎。與此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入城市,未來部分勞動力資源將逐漸退出農業生產,因此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生產經營,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但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日前公布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因此有理由期待,“大國小農”將步入現代化發展快車道。
小農戶面臨市場競爭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劉奇表示,當前小農生產在我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在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的過程中,絕不能挫傷小農戶的積極性。但同時也要看到,小農戶家家戶戶“一盤散沙”的局面很難應對市場的競爭。
北京水木九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曉慶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目前傳統農業逐漸向規?;F代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小農生產由于無法采用大型機械化設備和標準化種植體系,無法在資本、技術、市場等方面與資本化商業化企業來抗衡,因此小農生產將面臨巨大的顛覆性挑戰。
作為市場競爭來說,他認為,無所謂是商品、價格、品質這三個基本因素,小農模式由于無法采用比較優秀的生產工具和管理體系,故在產品的定位、品質和規模化上無法處于優勢,因此小農生產未來將主要針對于個性化產品這個小眾市場來發展,比如特殊栽培技術,定制化生產技術等方向。在大規模產業化方向上,小農生產將從主流轉入非主流發展模式。
中研普華研究員胡圓峰在接受采訪時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小農生產應對市場具有先天的不足,面臨的競爭環境是惡劣的。首先是來自其他農戶的競爭。由于小農生產區域分散,農產品同質化嚴重,小農之間與生產區域之間存在著普遍的競爭;其次是來自市場上以公司和合作社為組織形式的生產者的競爭。公司形式和合作社形式的生產者在生產規模上比小農生產大,生產成本相對小農生產更具有規模優勢。小農生產主要以家庭為單位,生產經營規模小,產品結構單一,面對公司和合作社形式的生產者,小農生產的競爭力相對薄弱。
此外,還有來自國際競爭者的競爭。自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農產品關稅大大降低,使得小農生產受到國際市場的沖擊。國外農產品在價格、質量方面具有優勢,我國的小農生產面臨著更為嚴峻的市場挑戰。
多舉措促其步入現代化
面對市場競爭,以及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劉奇認為,一方面要培育各類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推進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等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幫助小農戶節本增效,另一方面也要發展多樣化的聯合與合作,提升小農戶組織化程度,并通過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幫助小農戶對接市場。
與此同時,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一攬子促進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的方案,即打造區域公用品牌,開展農超對接、農社對接,幫助小農戶對接市場;扶持小農戶發展生態農業、設施農業、體驗農業、定制農業,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間;改善小農戶生產設施條件,提升小農戶抗風險能力;研究制定扶持小農生產的政策意見等。
王曉慶告訴記者,小農生產模式的核心是土地資源優勢和人力成本因素,這兩塊在非流轉土地的農民手中基本上將成本忽略為零,也就是其掌握了小規模土地資源和人力要素,伴隨著目前老齡化的出現,該部分從業者也出現了年齡越來越大,無法適應新的科技農業和現代農業,因此未來小農生產的主體一部分會進入到二產和三產產業,另外一部分可能用自己所掌握的土地資源獲取股權,還有一部分將以勞動力模式經過再培訓進入到現代農業的生產體系中來。故在引導的過程中培訓將非常關鍵,而培訓的內容則需要特殊制定,否則將會與小農生產者之間脫節。
不難發現,國家對小農生產的政策扶持一直存在,但精準性不夠。針對小農生產的社會化服務也稍有欠缺,特別是農產品銷售、儲運、加工以及農業信貸、保險等服務滯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也存在一定的滯后,運營管護不到位,冷鏈物流設施不健全;小農生產規模小、要素集聚能力弱、抗風險能力差、缺少技能等,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要求。
胡圓峰告訴記者,這些都需要從國家層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強部門協同,從產業政策、財政資金、融資擔保、農業保險、技術培訓等多個層面,制定完善支持小農生產發展的政策體系,不斷強化對小農生產的扶持,逐步將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與此同時,他認為,要發揮出供銷合作社的更大作用。針對小農生產的不同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小農擁有的農業生產服務設施和裝備較少,對社會化服務的需求相比規模經營主體更為迫切。供銷合作社在綜合改革中,探索從服務層面著手,圍繞小農戶和各類農業經營主體需求,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其次,加快發展農產品市場網絡,幫助小農解決農產品售賣難題。根據各地實際情況,供銷社在產地、集散地、城市社區等建設不同類型的農產品市場,推動多種形式的產銷對接,以便捷高效的市場網絡,幫助小農實現農產品順暢銷售。另外,要發展多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民聯合面對市場競爭。增強小農的組織化程度,提高小農抗風險能力。根據地方特色優勢產業,組織引導小農發展各類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提升合作社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功能,增強小農的市場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再者,因地制宜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通過把供銷合作社的流通優勢、農民合作社的生產優勢、信用合作社的資金優勢整合起來,實現大組織大平臺與小組織小農戶的有效對接,是將小農生產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的有效途徑。
扶持小農戶生產意義非凡
小農化是我國農業當前的現實,短期內不會改變,基于這個實際,當前國家加大力度對小農戶給予扶持,意義非凡。
首先,小農生產保證了糧食安全。以成都為例,成都市按農地經營規模給予經營者補助,比如經營規模超過100畝,財政補100元/畝,超過500畝補200元/畝,超過1000畝補400元/畝,竭力推動規模經營。然而幾乎所有規模經營的糧食產量都大幅度低于小農經營。我國規模化經營政策反而使得糧食產量低于小農經營,這不得不令人反思。我國農業的主要經營主體還是小農戶,扶持小農戶生產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
其次,在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上,小農生產是我國農業生產主體,小農生產的現代化就是農業的現代化,扶持小農生產對農業現代化具有決定性作用。
再次,在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方面,小農掌握著我國的大部分農業生產資源,農業生產依賴于小農。小農生產的可持續,就是我國農業的可持續。因此,扶持小農生產能夠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們的農業生產處于交接階段,一方面大量的土地還沒有合并成規?;r田,一方面是農民舍不得自己所持有的土地,同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要一個時間的適應和更新過程,故目前小農戶生產還是中國目前農業的主體,扶持小農戶生產對于我們保持市場供應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具有重大的意義?!蓖鯐詰c告訴記者,同時也要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留出發展的空間,逐漸從小規模農業生產模式走向大規模標準化農田模式以及精益農業生產模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產經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