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9日在福州舉辦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充分展現了“互聯網+”的特色,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元素在農業中廣泛應用。展會期間召開了2015農業信息化高峰論壇,并同時召開了“互聯網+”農業電子商務、“互聯網+”農村金融及“互聯網+”農產品質量安全三個分論壇。有專家指出,“互聯網+”農村電子商務將帶來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與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的結合將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與農村金融的結合將完善現有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催生出一系列農業、農村經濟新業態。
依托“互聯網+”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
當前,農業電子商務發展迅猛,全國農產品電商平臺已超過3000家,2014年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額突破1000億元。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電商平臺迅速涌現,休閑觀光農業和民宿電子商務異軍突起。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創新了農產品流通方式,倒逼了農業生產標準化,重塑了農業產業形態,跨區域電商平臺與本地電商平臺共同發展、東中西部競相迸發、農產品進城與工業品下鄉雙向互動的發展格局在線上、線下同步呈現。
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副司長王小兵在“互聯網+”農業電子商務分論壇上介紹,農業部正立足提升農業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水平,大力發展農業電子商務,以農產品和投入品為重點,加強產銷對接,做好信息監測與發布,加快標準體系建設,為農業農村經濟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提供新動力。現已聯合京東、阿里、蘇寧等電商平臺啟動實施鮮活農產品進社區和放心農資進田頭電子商務試點。
展會現場,一扇由上百個裝有各種中藥材的玻璃盒子砌成的墻,引得客商頻頻駐足詢問,現場很多市民通過直接手機掃描商品二維碼添加中藥材天地網進行注冊并采購。記者了解到,天地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歷經10年行業積累研究出來的我國首個中藥材電商標準獲得了一致通過,并于今年8月1日在天地網公司旗下“中藥材誠實通”電商平臺應用。首批投入應用的標準包括202個常用中藥材品種的1184個細分產品規格。“了解中藥材的人并不太多,我們希望通過明確標準、完善信用評價、嚴格品質控制,讓不會淘寶的人也能購買。電商銷售大大減少中間環節,以天麻為例,價格僅為店面銷售的三分之一。”中藥材天地網董事長龍興超說,該標準的推廣實施,將填補行業空白,有望改變千年來中藥材需“看貨定價”的傳統模式。
與會專家表示,農業電子商務快速發展,正在深刻改變著傳統農產品流通方式,成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完善農產品市場機制、推動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的新動力,對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改善城鄉居民生活的作用日益凸顯,將為整體推進農業信息化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
利用“互聯網+”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環節多,鏈條長,影響質量安全的因素貫穿于生產、加工、包裝、儲藏、運輸和銷售的全過程。今年7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培育多樣化農業互聯網管理服務模式,完善農副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必須充分利用現有互聯網資源,構建農副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務平臺,推進制度標準建設,建立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銜接機制,實現農副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可追溯。
在“中國農產品貿易中心(全球)集團”的展位前,眾多市民拿著手機,圍著各類生鮮蔬果“掃碼”。據工作人員介紹,這些蔬果都可以通過“全求吃”平臺下單購買,貼有“二維碼”的蔬果,是通過環保部有機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的有機產品,通過掃碼,可以實現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了解到農產品和食品從生產到加工直至銷售的全流程。平臺與環保部有機食品發展中心合作,保障消費者買到手的都是真正的有機食品。據介紹,“全求吃”農產品垂直電子商務平臺,是中國農產品貿易中心(全球)集團致力于“互聯網+農業”的創新發展,圍繞農業全產業鏈,通過農業大數據、跨境電商、一省一館、訂單預售、交易緊急撮合、特色優質農產品產地直銷等方式,搭建國內外農產品食品流通大平臺。
展會上,記者看到一臺看似很普通的電子秤,但千萬不要小看它,把物品放上去,會打印出一個帶有二維碼的票據,上面包含了所稱物品的全部信息,只要掃描二維碼就可以實現可追溯。難得的是,通過這個稱,消費者可以自助買單,現金或者刷卡均可。中科深信董事長袁敏良介紹,中科深信相繼研發了農產品電子拍賣系統、農產品交易一體機終端、農產品電子結算系統、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等一系列產品,主要應用于農貿市場、批發市場、電子交易市場及O2O電商平臺等,產品和服務覆蓋了全國20個省市地區。
“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可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信息化管理”。袁敏良解釋,該系統根據“一物一碼”標準,為農產品建立個體身份標識,準確記錄從種植管理、生產、加工、流通、倉儲到銷售的全過程信息,通過短信、電話、觸摸屏、網上查詢、手機掃描二維碼、條形碼等查詢方式,為消費者提供透明的產品信息,為政府部門提供監督、管理、支持和決策的依據,為企業建立高效便捷的流通體系。
在“互聯網+”農產品質量安全分論壇召開期間,由中軟國際發起,聯合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多家企業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物聯網創新與應用推進協作平臺”。這一平臺將合力打造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大數據分析和信任系統,推進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為納入信任系統的農產品構筑推廣服務平臺。
借力“互聯網+”打造農村金融新格局
隨著“互聯網+”的提出,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今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金融企業在紛紛布局一般性金融市場的同時也將目標指向了“農村金融”這塊待開發的領域。農業已經成為工商資本投資的“藍海”,也是創業創新的“沃土”。
在“互聯網+農村金融”分論壇上,金融監管官員與金融機構代表表示,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將為返鄉農民工參與創業、創新打開一扇新的大門,在滿足小微企業、農村中低收入階層投融資需求,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引導民間金融走向規范化,加強微型金融,增強農村金融的普惠性等方面將發揮獨特功能和作用。
作為中國內地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擁有農業保險資質的中外合資財產保險公司,中航安盟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下稱“中航安盟”)專注于“三農”,以農業保險作為公司的重點發展方向,其保障范圍涵蓋森林,種植,養殖三大領域。中航安盟財產保險有限公司副總裁歐別格(Olivier Pequeux)告訴記者,公司將加強各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開展合作,積極將農業保險的產品和服務轉向特色化和創新化的發展道路,以應對廣大農業經營者在生產經營中不斷面臨的新風險,因地制宜,對癥下藥。他還給記者介紹了一個案例,四川省安岳縣檸檬種植面積45萬畝,年產量35萬噸,全國市場占有率高達80%以上,是中國檸檬產業發展的核心區。2012年11月29日,在安岳市政府的支持下,中航安盟在當地正式啟動檸檬保險業務,第一年試點面積便為5萬畝,占全縣總量的八分之一,為當地檸檬種植戶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隨著農業風險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的逐漸展露,自2003年進入中國以來便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數據體系,以收集大量、精確、連續的農業和氣象數據,并充分吸收法國安盟先進的農險產品開發技術,為開發創新型產品儲備了充足的資源”歐別格(Olivier Pequeux)充滿信心地說。
據悉,為了探索“互聯網+”三農保險發展模式,今年8月,農業部信息中心與中航安盟財產保險有限公司簽署了《關于實施互聯網+“三農”保險行動計劃的戰略合作協議》。拓寬農業保險服務渠道,打通村級信息服務站與保險服務站“兩站合一”,實現政府、保險、銀行、企業、農場“大協作”模式,探索“互聯網+”三農保險發展新模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產品市場周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