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問題研究者劉懷宇細解返鄉記背后
留守兒童、空巢老人、越來越大的城鄉差距,農村是否已成為我們回不去的故鄉?農村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又在哪里?
好問是界面旗下的問答欄目,我們邀請各路大神做客在線回答網友提問,在這里,你可以發現各種有用的答案,遇見有趣的人。本期好問邀請農村問題研究者劉懷宇回答農村問題。
返鄉日記里的鄉村
王茜.wx:您如何看待近期這些返鄉記里的鄉村呢?
青皮(嘉賓):好問題。從春節前第一篇返鄉筆記出籠后,我就在朋友圈里樂,我說大量返鄉日記已經在路上了。果不其然,今年大爆發。真心話,我挺反感這類返鄉日記的。因為會誤導他人,也抹殺了無數農村工作者這么多年的努力。事實上,最近這三、五年可能是歷史上中國農村無論從制度到扶持都是最好的階段,除了現在,我想不出什么時代中國農村無稅費、有補貼、地還是免費獲得的、醫療體系金融體系都有了些許進步。
最有名的那篇返鄉日記寫的是有代表性的農村嗎?姐姐姐夫當包工頭做政府工程,結不了款,生活窘迫,哥哥嫂子也跟著墊資生活也出了問題。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無論在城里和農村,這種事天天發生,還不少,跟城市和農村無關,這是社會普遍問題。政府基建工程欠錢是行內都知道的事,這類活現在很多包工頭不愿意做。至于妹妹出家,殘忍點說,如果入了天主教或不小心進了邪教倒是一個比較典型的農村現象,但出家進入佛門還真不太算典型。最近幾年昄依的挺多的,從皇阿瑪到貴妃醉酒,再到淘寶店小二,徹底遁入空門的也不少啊,里面有真有假,有炒作有折騰,當然我愿意相信該文的妹妹是真的心如止水了。
不錯的文學作品。不要炒作什么沒有高大上的社會科學詞匯似乎接地氣,事實是,這類文學作品本就沒辦法有高大上的社會科學。我倒是覺得東北的那個還不錯,盡管有爭論,但我知道是實情,但近幾十年都有發生,最近是否還如此,難說。我師妹湖南的去了重慶老公家的農村過年,云陽,深山里,我看了挺不錯的,生活并不困頓。喬遷之喜還請了草臺班子來唱歌,全村同樂。
為起名絞盡腦汁:近期看到了那么多返鄉記,尤其是寫東北農村兒女對老人的謾罵詛咒那篇,印象格外深刻,現實真的如此嗎?
青皮(嘉賓):近幾年不知道,以前我知道,也見過,也聽過。是真的。要說這是普遍性的禮崩樂壞,不只是農村,在中國哪沒有呢?只是表現形式不同罷了。城市90多歲老人病重,年輕人互相推諉,暗示拔管子的事兒少嗎?老話兒怎么說的?久病床前無孝子。說實話,也別把責任都推給子女,當然應該孝順,但我們交了那么多稅是否應該有一整套的社會幫助體系呢?比如我爹媽本來不愿意移民外國,后來也走了,原因什么呢,在加拿大病了住了趟醫院,服了。說留在北京住醫院的話我就什么也不用干了,不如跟我哥去加拿大,病了也不用耽誤我哥哥工作。這事更多的應該質問我們的社會服務體系,我們每年交的稅費跑哪去了?!
舊之助:我覺得這次農村話題被熱議,主要的原因還是大家都是以主觀的視角來看待農村,可是研究農村問題,甚至各級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時候必須客觀和統籌全局,不能任情感來指導他們的工作。
青皮(嘉賓):嚴重同意,媒體和一些非社會科學工作者,及一些鄉建工作者為吸引眼球,會做些誤導他人的事,只能寄望于網友提高素質和水平,政府提高治理能力,官員更要提高素質和水平。
一米陽光.wxpJz9j:農村年青人少的可憐,整個村沒活力,看著心酸,留不住人吶!
青皮(嘉賓):傳統鄉土社會,都擠在一個村里耕著一畝三分地真的好嗎?你真的見過舊時代的鄉土社會?你可能只是看了汪曾祺的小說和現代回鄉日記的文藝腔罷了。你所聽過的梁漱溟等都是在軍閥混戰中的貧瘠社會的一抹象牙白罷了,他們的情懷和執著令我欽佩,但這些都不代表他們做的是正確的,推進社會發展的。醒醒,努力工作,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吧。
Zara.wx:過年回老家拜年的時候,鄉下道路都是那種只能容許一輛車通行的寬度,當兩輛車相遇,不得不以很危險的方式避讓,甚至會堵住難以疏通。
青皮(嘉賓):有種說法“要想富,先修路”。但修路之后大家就必然要面對,傳統文化被現代文明的沖擊,外來人口,現代工業對當地土地的占用等等問題。而這些都是大家在抱怨的問題,咋辦?所有有種說法,“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很混賬,導致了現在的農村凋敝,千村一面等等。咋辦?凡事有利必有弊,經濟學教會我們的就是衡量和選擇,知道我們到底要什么?不過我在發達地區的農村看到只容一輛車通行的道路很多。我的建議是放平常心,這就是鄉村,這就是鄉愁,如果是一條寬寬的公路,鄉愁就更沒了,到時候我們更急了。留白也不是壞事。
dy.qq:1.做過這么多調查,你如何看待這個斷裂的社會?2.城市人要怎樣才能更好的理解鄉村社會?3.城鄉不同環境和階層的民眾如何更好地理解對方?謝謝!
青皮(嘉賓):你的問題很大,也無一定之規,不過我很愿意與你交流。1.對于觀察眼前斷裂的社會(假定斷裂一詞成立)要放在整個時代的背景下,中國處于變革期,處于激流中,每個人都隨之起舞,自然有所謂獲勝者所謂失敗者,大起大落,人心浮躁。但如果能夠看清楚是大時代,自然就能根據自身的特點把自己放在合適的位置上。每一次變革都會有吃虧者有獲利者有沖突,但隨著時代發展變革中沖突會越來越小,所以還是有希望的。沒希望的部分這里不聊了,我也擔心呢。
2.城市人理解鄉村社會要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不要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和夢想當做別人的夢想。更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指導農民,大部分人連自己的孩子都不了解,如何就能了解農民和鄉村,那么尊重農民自己的選擇,而不是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點來啟蒙和教化農民,這太扯了,也太不要臉了。
3.跟上個問題差不多,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教育背景、財產背景都不同,要認識到差異,要尊重別人的選擇。切記,你的悲哀可能是人家的竊喜,你的鄉愁可能是人家的鄉怨,莫把城市小資那套來考慮農民。你心懷向往的鄉土田園生活,人家過了幾十年了,快吐了,不喜歡了。你自己還在玩10歲的玩具嗎?你十歲喜歡的東西現在還愛嗎?不要對農民進行道德批判,也不要試圖教化,要試圖理解和感受農民真正想要什么。
回得去是家鄉,回不去的是故鄉
奔跑小小魚:回得去是家鄉,回不去的是故鄉。那時的家鄉,藍天綠水,兒伴相嬉。回去留得下嗎?現在只剩下老弱病殘孕,空置的房屋,閑荒的土地。
青皮(嘉賓):兒時喜歡吃的東西現在還喜歡嗎?兒時的游戲現在還做嗎?兒時的兩小無猜現在還有嗎?我們總要長大,過去是用來緬懷的,是上了年紀后回憶一下給兒孫講故事的,可以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說說我吧,我爸媽今年回北京看我,我請他們做小時候春節喜歡吃的那些只有春節才能吃到的菜,做了,不喜歡吃了。我爸媽說,那時候窮,菜里肥肉多,油多,你吃了就高興了。現在你已經吃不了大油了。
關于386199部隊的故事說了很多年了,確實挺悲情的,但時代變遷總有些人和事要進入紅塵記憶中,我承認當前社會的諸多問題和不公,我遇到的只會比大家多不會比大家少,但我還是向前看,不去在記憶中感嘆。一個農業大國向工業化轉變中,勞動力離鄉出村,房屋空置,甚至拋荒的土地都是會發生的,無論在中國,歐洲和東亞均如此,這也是為何要規模化專業化經營。我們不可以把農民一代代的摁在村里,他們都跟我們一樣是血肉之軀,都想享受城市生活。至于回去是否留得下,如果不講地方基層政府的治理問題,那么有地就留得下,關鍵是你還肯不肯再回到這種農村生活中。如果你不能,如何去要求當地農民不要走呢?
河南財大數學學院科協:農村的發展越來越緩慢,年輕人都外出打工,老人孩子哪能有大的發展?
青皮(嘉賓):河南農村具有典型性,確實如此。所以傳統的小農模式肯定不行了,別想了,出去打工是好事,慢慢的土地規模化了,一些種田能手就能大施拳腳,打工的即有土地租金收還能打工賺薪水,各得其所吧。
慎·獨: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偏低,城市化進程又飛速發展,在自身的生活要求與現實的生存環境中,農民失去了對種地的欲望,因為種地滿足不了他想提高生活水平的欲望,都外出打工,導致勞動力轉移,農村留下的只有老人孩子,還有就是政策性取向偏離農村,對農村扶植不夠,導致農村越來越空,如果能在自己家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誰愿意跑到外面去受罪呢?
青皮(嘉賓):好,專門對農村青年出走問題結合理論說。農民工離鄉存在兩種力量:推力和拉力,推力是農村收入和環境都不好,拉力是城市優越的物質和精神生活。農民收入提高沒有了推力,拉力依舊在,而且會變的更吸引,因為兜里有了錢一定會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精神層面的享受是無止境的,農村幾乎永遠做不到。可是提高農民收入靠補貼是不可持續的,一個人種兩畝地和一個人種兩千畝地的收入完全不可比,無論你是有機還是什么特別的東西。所以農民城市化也好,城鎮化也好,是一條必走的路。新型城鎮化很美好,但也只是能盡量留住一部分農民,但留不住全部。城鎮不是城市,如果你想聽交響樂,想深夜在酒吧街狂歡,想衣著光鮮的與男友女友在高樓大廈下約會,還是要進城。所以,我問一句什么是幸福生活呢?過上什么樣的幸福生活你就不出去受罪了呢?你十年前的幸福生活概念跟現在是一樣的嗎?你現在幸福嗎?十年前你覺得幸福嗎?還好我不是央視記者。都是血肉之軀,欲望時刻在提升。
傳統文化,該堅守還是擁抱新時代?
豐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已經斷絕了,宗法社會消失只是表象,數千年來農村的生活生產方式是自足和小區域的宗族互助,需要結族而居,個體只能依賴群體,睦鄰、鄉誼、尚義、崇德、敬老、知恥、罰惡、家風、重譽也失去價值。現代生活生產方式是大分工、大流動、大流動,傳統農業社會的內型文化已失去存在的土壤。鄉愁永遠地失去了,無法挽留,我們生在這個急烈轉型變化的時代是幸抑或不幸?更重要的是我們該怎重建文化,重建我們的精神家園。
青皮(嘉賓):挺好的問題,代表一大批人的想法,我也很愿意就這個問題討論。首先,你說的這些崇德知恥等等并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這屬于全人類的價值觀重疊區域,算共識。
第二,傳統社會的個體依賴群體隨著現代社會而瓦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再過一千年后,個體之間的關系如何,who knows?要注意當時的情況是瘟疫、惡劣天氣、戰亂、土匪等天災人禍橫行,而個體無力對抗只能通過結盟來對抗風險,也就形成了所謂的宗法社會,這種結盟是有很多問題的,有不公平、有專制、有壓迫、有男女不平等,有大紅燈籠高高掛,有打冤家,有大邱莊。所以很多人懷念當時的宗族治理,我都簡直了。對于人的行為研究是我的主業,有興趣的話我在Journal of Economic interaction and coordination上發表了這方面的文章,后續還有,可以看看哦。
第三,關于傳統文化,很多人講到了儒家文明,仿佛儒家文明是宇宙真理一樣。我就問一個問題,如果能接受馬克思說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學是資產階級為自己的行為提供理論依據,那么經歷了兩千多年為當時的封建宗法社會提供解釋的儒家在今天來推廣,合適嗎?兩千多年的真理啊,這期間從方地球變成了圓地球,從地球中心到太陽中心到銀河系到大爆炸,現在都引力波了,我們的儒家文化依舊還是指路明燈?合適嗎?我的觀點是gone with wind,擁抱新時代,擁抱大時代,擁抱變革時代。身處大時代經歷大事件,我們三生有幸。這樣的話還要重建文化和精神家園嗎?我們有什么就用什么。當然我理解你說的重建精神家園是因為我們現在禮崩樂壞,好吧,其實我也很悲哀,但既然已經這樣了,就讓我們如馬克思所講一切文明最終都會走向收斂,也就是趨同,讓我們擁抱世界和現代文明吧。
大黃傳奇:現在部分的農民工已經失去了農民工本身的淳樸,真正的淳樸存在農村的留守老人身上,相信大部分在大城市務工的農民工不會再去農村,他們還需要一定的時間與城市生活接軌,再然后從思維的轉變成為代表性的消費主流。這種狀態是由時間人性而得來的。
青皮(嘉賓):我不太喜歡淳樸一詞,還不如直接說老實本分呢,直白點,農民工進了城學會了城市的現代文明,有了些城市的壞思想也無可厚非。你要清楚一點,其實都不傻,淳樸只是見的東西少罷了,我寧愿他們見的東西多而失去淳樸。因為他們也都是血肉之軀。我們不可以為了他們的淳樸而把他們留在農村,一群人對另一群人是平等的,沒這個權力。
農村面臨哪些問題?
花開花的正面能量:感覺農村一如既往的衰敗。
青皮(嘉賓):不知道你家是哪的,這種感覺怎么來的,我去過的農村每年都有些進步,人少了算不算衰敗呢?如果算,那我只能說不可避免。其實啊,涉農的部委里面的工作人員大部分都是農村出來的苦出身,每年都回鄉,每年各司局都會組織寫回鄉調研報告,只是內部評審,內部討論,見到的農村情況只會更多,看法會更深刻,自然也會想辦法。他們不會寫文藝性很強,很吸引眼球的調研報告,但寫的東西是實情。我其實看了大家的感慨真的想哭了。大量農村工作者夜以繼日的工作,卻被腐敗和文藝腔輕易就給否定了。至今還充斥著農村衰敗的語境。一個時代的發展必然要摧毀過去一些不合理的事物,傳統小農經濟的農村的耕作方式、文化、乃至詩情畫意在工業化進程中必然有些東西要被拋棄,不能都留下,不要把現實問題與個人的小資情感和想象混在一起。
努書:看了一些評論,很虛。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鄉村娃,我來說說我真實的所見所感。我家在大別山南側,山多地少,目前的情形是,過完年后,年青人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多為老頭和小孩,50左右的都很少在家,村子越建越好,但住的人越來越少,有點錢的,都到縣城買房了。也不是大家想往外跑,但是就在家能干嘛,種地?養活自己都難,縣城也就些基礎服務業,沒有任何的體系產業是關鍵。村里也說搞什么種植,板栗,蓮子,量有沒有,其實也不少,但價也低,辛辛苦苦賺不了幾個錢,沒在在打工實在。更別談什么生活配套,子女教育,醫療等等,總之目前在農村比在城市生活更難
青皮(嘉賓):我很喜歡跟你這樣直白的質疑討論。看了第一句我心也虛了,但看了你全部的論述,我不虛了,因為駕輕就熟。你講的所有內容都是我調研過的,甚至你講的內容佐證了我一些觀點。舉個栗子,我說過農民是可以在三四線城市買房的,你證明了。至于種地收入的問題,如我回答另外一位朋友的質疑一樣,在中國由于人多地少的國情約束,小農經濟的生產效率和產值都很低,都擠在農村地少是養不活任何人的,你講的那些什么板栗,蓮子,也只是收入再高一點,然而多買50斤豬肉并不會實質改善生活。這就是我說的規模化經營,農民必須有一大部分進城,這就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傳統社會機制必然要土崩瓦解,情懷是沒有任何實質性意義的,那是我這種人偶爾悲春思秋的。
西方從黑死病到文藝復興到工業革命,其實已經顛覆了舊傳統,為什么我們還死守什么鄉土社會,鄉紳治理,鄉愁情懷,不可笑嗎?中國傳統小農經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暴露出的生產效率低下,單位產值低,個體平均收入低必然導致小農經濟的瓦解,人均一畝三分地如何跟人家人均幾千畝地相比,去獲取同等收益,真的收益相同才是沒了天理。辛辛苦苦的原因是生產方式落后,打工收入高是因為打工生產效率高,產值高。
我承認制度設計的問題,但除了制度,我們的現實國情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有競爭力嗎?這種辛辛苦苦賺不到錢,農村比城市生活更難,實話告訴你在哪都一樣,改變來自我們自己,我們就是人多地少,資源緊張的國情,制度沒辦法處理這事。日本也是如此,年輕人也在離開農村,留下的能夠好好經營,大家各得其所。
你也說了,不是大家想往外跑,當然,誰愿意離開家,如果家里足夠好。但我告訴你,農村再發達,再現代化,收入再高,也永遠不會如城市般繁華,也就是說農村的家永遠不會如城市般繁華,我去過這個地球所有發達國家的角落沒發現。那么這種繁華就會吸引人離開,所以你說的也不是大家想往外跑貌似誠懇,其實是個偽命題,仿佛我說不是我想工作是我必須要賺錢,等于沒說。同時假定你在農村賺到了足夠的錢,你依舊會離開,因為這是人性,年輕人有了錢如果在農村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那才是見了鬼呢。農村的未來就是規模經營,除非城市就業艱難,如果這是你所愿的,我無話可說。在你的討論中,我看到的不是積極向上,我看到的是怨天尤人。我承認制度設計的問題,腐敗等等,但我依舊認為通過自身努力可以改變命運。
區位對城鄉發展影響幾何?
I hope...:劉老師你說像我們者的縣級市,幾乎沒有任何工廠產業,都靠消費業和周邊農村進城采購循環,這樣的城市未來在哪呢
青皮(嘉賓):不了解你們在哪,不敢說。一個區域的競爭力無外乎就是區位、資源、人才和產業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如果你們縣級市不發達,我相信周邊的農村和本地消費都不行,經濟應該也不行。所以不知道具體情況。一個城市的未來要靠主政者能否正確發掘本地優勢了,對執政者和本地的精英企業要求比較高。
HTTPS:蘇南、浙江的農村還是挺幸福的吧,農村問題也分區域,即便同一個市下面的村子發展水平也很不一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青皮(嘉賓):好問題,這些不是農村問題,很多回鄉日記認為農村苦,這話沒錯我同意,但你不能參照北上廣的生活水平,畢節的農村要參照畢節市,似乎就沒那么大反差了吧,說歸齊,是區域整體實力不行。最近新聞還放出了日本農村。真好,我去過,美,問題是我們的城市能跟人比嗎?我們國家的整體經濟和科技水平能贏嗎?那中國農村跟日本農村比,這邏輯對嗎?即便如此,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日本農村勞動力也在出走,也有空心化,日本也有寫返鄉日記的悲春思秋。農村對年輕人來說畢竟太寂寞,不夠現代、時髦、躁動、繁榮等等,我是學理科的,修辭能力較差。
林子李李:其實根本原因還是城鄉差異大,如果在自己家鄉可以有就業機會,可以享受城市的醫療衛生,又有誰愿意離開家鄉漂泊在外,去擠進春運中。
青皮(嘉賓):我想你說的是區域差異大。本地城市和農村其實差距并不大。北京市和北京農村普通人收入差距不大,張家口市和張家口農村收入差距也沒有那么大。舉個栗子,中國的基尼系數嚇人吧?但如果計算一個省和一個市的基尼系數都沒那么高,只是一旦全國來算就大了,說明區域經濟水平差距很大,北京和甘肅收入水平就不在一個數量級上,對不?
陳嶺:中國農村的發展什么時候能達到日本農村現有的水平?
青皮(嘉賓):這個時間誰也算不出來。我覺得當整體國家發展水平跟日本差不多時,農村也不會差太多了。你觀察下中國凡是發達地區的農村有特別差的嗎?差的農村你看看他的城市也一般難以入目。
農村的基層管理
幽紫夕:就農和保這么點小事,還強制要交,不然家里的老人就不給補貼,強盜
青皮(嘉賓):我知道,沒辦法,基層政府必須要交差要完成任務。據調研說這也是取消農業稅后給農民添麻煩的事了,已經有很多這類調研報告了,我相信會改觀。
清杯濁飲:鄉村的建設現在呈現無序性,大部分的拆遷缺乏長遠的規劃,很多地方住了一段時間之后又被拆,這樣十分勞民傷財。地方政府應該在引進資金的同時具有長遠目光,別讓老百姓一直處于動蕩中。
青皮(嘉賓):確實無序,我們國家的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確實有很大需要改進的空間,這事兒愁人啊!還是那句話,看看《中縣干部》,這是體制問題,這是人才選拔問題,我們的人才選拔方式在世界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魔山小妖的男人:很多農村每年都有規劃修路,到當地政府拿了錢卻沒有修,國家錢財都讓政府人員貪污了,人民沒得到一點實惠。
青皮(嘉賓):嗯,建議看看馮軍旗寫的博士論文,《中縣干部》,基層政府基本就這樣了,其實打大老虎不算難,難的是這些基層干部,我如果舉例,估計要說一禮拜,每件都是我碰上的事。寄希望于現班子能夠自上而下的解決這個問題。很難,其他的我沒什么說的,誰說能立刻解決都是扯淡吹牛。希望未來十年能解決這個問題。我也告訴你,在外國發達國家也有這事,只是更優雅。難以避免,只能說50步可以取笑100步。
李品泓:我一直生活在城市,因工作關系偶爾還能去到偏遠山村,一些孤寡老人一些因病不能勞作的很多,很值得同情,當然也有蠻橫不講理的刷無賴也不少,也接觸了農村的基層管理者,在他們嘴里是刁民,同樣見識過他們的粗暴管理方法。從自己的角度看,這些方法太不人性了,太不講法律了,從他們的角度說,不暴力還真無法管控管理農村。我在想,是什么原因導致需要暴力管理的存在?是農民接受教育程度太低(用未開化可能更合適)?基層干部的管理能力或責任感太滴?還是兩者受封建制度影響太深?
青皮(嘉賓):農村的基層管理中,管理者和農民兩者都有問題,這里主要方面還是制度問題,長期的非法治化管理,監督不到位,基層管理者水平很差,再看看《中縣干部》的論文吧。另外說點會被罵的觀點吧。不能說是封建制度,我愿意說是傳統文化,當然我是學經濟學的本不應該說出帶有一定意識形態屬性的話語,但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影響太深,從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歷經了多次運動和各類革命,而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糟粕還很深刻的影響我們,至今返鄉日記還在影響我們,宗族社會、鄉土社會、乃至鄉愁情節等文藝腔我覺得都是反現代化,反現代文明的,不過被包裝進了情懷,加入了晏陽初、梁漱溟、盧作孚等悲情戲,就有了隱蔽性煽動性和所謂正義性,再配合鄉建人士的宣傳推廣,固化了基層政府所謂國情治理方式,將宗族和鄉土社會法則固化在基層治理中,積重難返。而農民也長期習慣了會哭的孩子有奶喝的觀念。積重難返,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普羅米修斯.qqBX2yO:國家對新農村建設及農村貧困人員的生活補助,投入了大額資金,但是經過政府層層的抽血,實際用到農村的不到原來的四分之一,希望多關注!
青皮(嘉賓):是,在中國各種補貼,資助都有這個問題,不只是官方機構,NGO也如此,沒區別,只是公開化的叫行政管理費用,行政管理費用超過了支付的補助總額。對地方政府就是加強監督,反腐,所以我們要支持習大大反腐。對NGO加強批評,也有些改觀。
幽紫夕:就農和保這么點小事,還強制要交,不然家里的老人就不給補貼,強盜
青皮(嘉賓):我知道,沒辦法,基層政府必須要交差要完成任務。據調研說這也是取消農業稅后給農民添麻煩的事了,已經有很多這類調研報告了,我相信會改觀。
清杯濁飲:鄉村的建設現在呈現無序性,大部分的拆遷缺乏長遠的規劃,很多地方住了一段時間之后又被拆,這樣十分勞民傷財。地方政府應該在引進資金的同時具有長遠目光,別讓老百姓一直處于動蕩中。
青皮(嘉賓):確實無序,我們國家的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確實有很大需要改進的空間,這事兒愁人啊!還是那句話,看看《中縣干部》,這是體制問題,這是人才選拔問題,我們的人才選拔方式在世界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魔山小妖的男人:很多農村每年都有規劃修路,到當地政府拿了錢卻沒有修,國家錢財都讓政府人員貪污了,人民沒得到一點實惠。
青皮(嘉賓):嗯,建議看看馮軍旗寫的博士論文,《中縣干部》,基層政府基本就這樣了,其實打大老虎不算難,難的是這些基層干部,我如果舉例,估計要說一禮拜,每件都是我碰上的事。寄希望于現班子能夠自上而下的解決這個問題。很難,其他的我沒什么說的,誰說能立刻解決都是扯淡吹牛。希望未來十年能解決這個問題。我也告訴你,在外國發達國家也有這事,只是更優雅。難以避免,只能說50步可以取笑100步。
李品泓:我一直生活在城市,因工作關系偶爾還能去到偏遠山村,一些孤寡老人一些因病不能勞作的很多,很值得同情,當然也有蠻橫不講理的刷無賴也不少,也接觸了農村的基層管理者,在他們嘴里是刁民,同樣見識過他們的粗暴管理方法。從自己的角度看,這些方法太不人性了,太不講法律了,從他們的角度說,不暴力還真無法管控管理農村。我在想,是什么原因導致需要暴力管理的存在?是農民接受教育程度太低(用未開化可能更合適)?基層干部的管理能力或責任感太滴?還是兩者受封建制度影響太深?
青皮(嘉賓):農村的基層管理中,管理者和農民兩者都有問題,這里主要方面還是制度問題,長期的非法治化管理,監督不到位,基層管理者水平很差,再看看《中縣干部》的論文吧。另外說點會被罵的觀點吧。不能說是封建制度,我愿意說是傳統文化,當然我是學經濟學的本不應該說出帶有一定意識形態屬性的話語,但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影響太深,從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歷經了多次運動和各類革命,而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糟粕還很深刻的影響我們,至今返鄉日記還在影響我們,宗族社會、鄉土社會、乃至鄉愁情節等文藝腔我覺得都是反現代化,反現代文明的,不過被包裝進了情懷,加入了晏陽初、梁漱溟、盧作孚等悲情戲,就有了隱蔽性煽動性和所謂正義性,再配合鄉建人士的宣傳推廣,固化了基層政府所謂國情治理方式,將宗族和鄉土社會法則固化在基層治理中,積重難返。而農民也長期習慣了會哭的孩子有奶喝的觀念。積重難返,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普羅米修斯.qqBX2yO:國家對新農村建設及農村貧困人員的生活補助,投入了大額資金,但是經過政府層層的抽血,實際用到農村的不到原來的四分之一,希望多關注!
青皮(嘉賓):是,在中國各種補貼,資助都有這個問題,不只是官方機構,NGO也如此,沒區別,只是公開化的叫行政管理費用,行政管理費用超過了支付的補助總額。對地方政府就是加強監督,反腐,所以我們要支持習大大反腐。對NGO加強批評,也有些改觀。
規模化機械化經營
疑是驚鴻照影來:我覺得基層腐敗并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農村憑什么留住年輕人,我父母這一代還是農民,可是我們這一代留在家里的一個都沒有,都要去城市發展,很多村子就只剩下幾個五六十歲的農民,當我們父母這一代老去,賣地?賣給誰?
青皮(嘉賓):我的最大問題是,為什么一定要留住年輕人?更準確點,為什么要留住所有年輕人?規模化機械化后真的用不了這么多人。不叫賣地,叫流轉,流轉給大戶,流轉給機械化經營戶。我說說我在加拿大買農場的故事吧。我跟辦這事的加拿大小年輕聊天,他說他們家就是這個島的農民,結果他不想接班,他們家地也不大,小時候生活不好,很辛苦,他考了公務員,在這里跟我聊天,他爸媽老了就把地賣給大戶,他們家就不再是農民了。問他,是否有鄉愁,答曰,鄉愁是什么?能吃不?大概其這意思吧。夸我有勇氣來買農場,將來農業大有作為。
趙曉娟:農村土地確權對農民生活具體有什么影響?鄉民未來會不會踏上賣地之路?謝謝
青皮(嘉賓):土地確權之后農民在土地方面具備了實現財產權的權利,可以實現流轉、抵押等財產性質的功能。而農民也可以脫離土地入城拿城市戶口另謀職業,也為未來土地規模經營打下基礎。在可預見的未來,我不認為會發生普遍性的賣地情況,都是流轉,抵押等,因為土地并未私有化,農民沒有權利賣,而私有化在當前體制下是不太可能的。幾年前討論過私有化,但最后也不講了,現在土地能夠最大的限度體現財產權,那么是否私有化就不再是爭論的焦點了。
Chaizw:我們這一代八零后進城了,基本沒人種地,以后得九零后零零后更不會,父母老了,誰來種地?現在國家很多糧食都進口,尤其玉米,美國機械化農場一斤玉米進來才7毛,我們原先是一塊多,現在也掉到七毛了
青皮(嘉賓):你說的我知道,這問題我在08年就說了。你們這一代之后大部分都不會種地了,讓你們回農村,可能嗎?你們肯放棄城市的電影院、酒吧、時裝店、餐館、時髦的姑娘小伙嗎?即便回鄉你們也是待在縣城里。美國的機械化農場生產出來的成本很低,我們農村一家種那幾畝地怎么跟人拼價格?讓國家不停的發補貼?可能嗎?城市的稅已經很重了!我在加拿大的一個農場里幾千畝地,最多兩個人給你種完了,你怎么拼價格?所以中國不去規模經營,還守著傳統小農經濟不可笑嗎?美其名曰有機、社區支持什么的,我看多了,我可以負責任告訴你,我看過的幾乎沒幾個是真有機。中國好幾億農民都守在村里來給大家抒發鄉愁,寫回鄉日記?這樣真的好嗎?
李品泓:看了大部分,1.樓主在為現在政府農村政策背書,2.農村青年進城,農場化確實是大勢所趨,3.喜歡你的一些直言社會弊病,4.問題來了:農場化后會不會有資本巨頭壟斷了農業
青皮(嘉賓):謝謝你能認真看我的評論,你說的12確實是我的真實想法。很高興你提出這個問題。對資本巨頭壟斷農業的問題一直是農業問題研究者擔心的事情,也是政府在防止的事情,這就是2014年中辦發61號文件里的內容,我印象中是第十六條。就是對工商業資本大面積租賃農民承包地有上限限制,也有資格審查制度。盡管很嚴格,但難說各地的執行力度,及隨著時間流逝管理弱化的問題,特別是中國的法治基礎薄弱,地方政府受利益驅動問題很大。不排除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要靠大家共同監督,農業部門也會監督。唉,還是有可能發生,但也沒辦法逆勢而行,傳統小農經濟不具有可持續性,那么唯有期盼國家法治化快速進行,監督更加嚴厲,人民能夠更多的參與監督。
頓悟.qqe03BJ:山地果園(應該村集體所有個人承包)是否可以被征收商業開發?萬畝果樹被鏟除破壞實在讓人痛心
青皮(嘉賓):有因公益目的的征占土地的相關規定,但什么是公益很模棱兩可,進行商業開發繁榮經濟,拉動地區發展也算公益。這問題前幾年比較突出,最近兩年規范了一些,關鍵還是要看賠償了多少錢,賠償合理就沒問題。
農村的下一個經濟增長點在哪兒?
八億光年:農村建設不要城鎮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村莊規劃有專業的學術機構來研究和試點嗎?鄉村建設是否有國家級的規劃?農村的、農業的資源不平衡是否可能成為國家基礎設施投資的增長點?
青皮(嘉賓):農村基建和村莊規劃其實都有專業機構研究和實踐,總體效果還行,有的是以村為單位,有的是以鄉鎮為單位。鄉村建設方面國家都有一些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等評選活動,都有具體的評分標準,但規劃就各地根據自己情況來定。基礎建設投資當然能拉動內需,成為新增長點,但農村的基建回收期長,社會投資難以投入,國家投資的話,可能杠桿太高會引發其他金融風險和經營風險,還是要根據具體情況。
chen工69782:農村的下一個經濟增長點在哪兒?返鄉創業應該從哪里入手?
青皮(嘉賓):不知道你家鄉在哪,只能泛泛說,多注意與農業相關的流通服務領域,這方面其實潛力很大,尚未被城市資本全部發掘,因為中國挺大的,各種特色村鎮很多,特色物產也多。如果要創業做與農業相關的事,看看新農人,了解下這方面的信息。但千萬分清楚新農人和鄉建工作者之間的區別,目前什么都叫新農人,很多社會活動者和鄉建工作者偽裝成新農人繼續著與返鄉日記相同的調調,通過做農民利益的代言人占據道德制高點攫取利益,而并無什么建設性。
Dustin Wei:劉老師您好,請教幾個問題:1.這兩年經濟下行,長三角珠三角關了許多高勞力密集的工廠,現在政府的供給側改革又將釋出鋼鐵丶煤炭的剩馀勞動力,請問這些農民工回鄉後的就業問題該如何解決?2.阿里巴巴在進行"千縣萬村"的計劃,希望透過電商挖掘農村消費潛力,您覺得這計劃可行嗎?真能拉動農村消費嗎?3.延續前面您提到政府補貼農村的話題,去年政府糧倉庫存太多,已經下調了玉米收儲價格,您覺得未來政府會不會逐漸增加玉米丶大米丶小麥的進口配額,來倒逼改善農村的落後生產力?謝謝!
青皮(嘉賓):1.這問題我也在觀察,今天發改委說不太可能出現大量失業,我還是抱持懷疑態度,不過別擔心,年輕的農民工不會失業,只要他想干,只是換個地方而已。當能感受到現在打工者的危機感,身段比以前都放低了,改革必然要有人利益受損,關鍵是能夠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對得起利益受損的群體。農民工回鄉創業不太能夠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這需要國家扶持實體經濟來吸納就業,這一點國家已經開始做了。上次烏鎮會議結束,國家就開始著手拯救實體經濟了。實體經濟目前還是吸納就業的主要手段。
2.不怕得罪人,我對阿里巴巴一直持懷疑態度,我對部分所謂創新的互聯網公司所表現出來的資本的嗜血性所震驚,傳統行業不敢做的事、不敢踩的紅線很多互聯網企業都敢做,而且明知道是錯的依舊做下去,唯利是圖的吃相丑的令人作嘔。對與電商下鄉服務農村繁榮農村經濟我還是持樂觀態度,畢竟方便了群眾,但我反對淘寶村,反對如上個世紀80年代村村點火戶戶冒煙似的鄉鎮企業發展模式,劣質產品橫行,偷漏稅是家常便飯,社會基本道德底線動搖。總之,寄希望于已經發了財的互聯網企業家們真正履行社會責任,而不是高調作秀搞些基金捐款就成了社會名流。OK,會有人不服來罵吧,我接著。
3.配額數量我記得已經公布了2016年的,沒變化,2017年之后的無法預測,很多因素影響。
農村教育和文化生活
笑de太用力:社會資源分配不公導致這種差距不斷擴大,90后一枚,深受其害,當初讀高中整個縣只有1所國家辦的高中,其他的兩所都是民辦,官商勾結,壟斷資源,小地方屢見不鮮,請問這種教育資源的不公何時改善呢?
青皮(嘉賓):教育不公與其他社會不公平現象一樣,要靠領導人從上至下的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很難,但我覺得有希望。
伯樂人才網:現今農村的教育資源越來越匱乏,因為好多老師不愿意拿低薪在農村搞教育,以我家鄉的情況來看,升學率一年比一年低,這樣下去就真的兩極分化了,請問這個情況有沒有什么好的解決方法?
青皮(嘉賓):農村教育是個大問題,確實農村薪水過低,沒有好教師,也確實現在農村孩子上大學的比例少了很多。但越是強調素質教育,其實農民的孩子越吃虧,所以堅守考試定輸贏的底線,目前還是如此。我覺得隨著農地規模經營,農業現代化,剩余勞動力進城,孩子教育環境會相對較好。真的不建議死守農村。
Kevin.qqpg9vD:農村休閑活動的豐富性要加強,并不是一味的打牌、豪賭!
青皮(嘉賓):這個是真的,頭疼啊,農村文化活動確實不行。送戲下鄉送書下鄉什么的其實作用都不大。這需要文化部門的智慧了。不過如果農民工進城的多了,這問題就少一些了。
iss丶U Mr·:農村題材電視劇這種文化產物是否會使人們對農村、農民有新的認知和認識?農村題材電視劇的前景如何?您如何看待前幾年大熱的東北農村喜劇(如鄉村愛情)和近幾年出品的農村品質劇(如平凡的世界)的電視劇?
青皮(嘉賓):文化產品作為商品除了有商品價值還有很強的意識形態屬性,因此農村題材電視劇當然使人們對農村、農民有新的認知和認識,包括美國電視劇也如此,我專門教授文化經濟學的課,這部分是4節課的量,廣電局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只是應該更加專業些。農村題材劇目前不好拍,過審很麻煩,但拍好了也不錯,如《馬向陽》。最后這個問題,哈哈哈,這不是我的專業題目啦哈,我可以隨便說了,完全個人觀點。我是東北人,不看鄉村愛情,我爸爸說這種農村噶咕話村里都會說兩句,太低級。《平凡的世界》?近幾年?看來你還是個孩砸。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拍過,傷痕體,我爸媽那時候比我現在歲數稍大,看的兩眼淚汪汪,一哭一宿。但,都不是現實,《馬向陽》也不是。反應現實的農村劇?嘿嘿嘿。
那就開心扉吧:我覺得農村現在有兩大嚴重問題,一是教育,一是生活垃圾的處理。教育資源匱乏,孩子們沒有音樂,沒有美術,沒有圖書館。生活垃圾只能堆積,并沒有得到有效處理。
青皮(嘉賓):大家都提到了教育問題,確實如此,不只是農村,整個國家的教育體制都讓我絕望,當然農村更嚴重。我在熱血青年是也質問過當年提出教育市場化的學者,答曰,沒按照他說的做,走了樣。我也承認他說的是實情,但現在這樣了,咋辦?如果讓農村所有地方都如城市教育一樣,我明確告訴你不可能,成本太高,即便在外國也不行,這是由地方經濟、人口特征決定的。當然發達國家好很多,差距不至于太大。我其實真心希望一些農民工能進城安家落戶,大家一個鍋里擠,反而差距不會太大。
關于生活垃圾的問題,哎,愁死了,是個大問題,也是農村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一下雨這些垃圾人畜排泄物就都進了田里水里地下水里,味道刺鼻,我讀過一篇文章這些露天堆積的垃圾散發的氣味也會致癌。國家在治理,但環保部門是這個國家最無力的部門之一,希望中央政府看到環境問題的緊迫性,提升環保部門的地位和權力,另外農民的素質也要提高,也要學會主動處理垃圾。
污染問題怎么辦?
猴兒請來的救兵:國家放任農村的亂開發,對開發沒有規劃,沒有法律制約,今天的城市問題,環境、污染會迅速落在農村。最后放棄農村
青皮(嘉賓):污染問題在農村比城市嚴重,城市點源污染可治,農村面源污染難治,放棄農村不可能,這么大國家不可能放棄農村,我知道國家在治理,但我也知道治理的效果不好。
水墨蘭花:被征收的土地至今荒廢在那。現在是即無田可種又無家可歸,悲哀!周邊到處是化工和機械和印染工廠排放的廢氣和污染物質。近年后好多村民的癌癥死亡。農村,是回不去了,城市也不是建幾棟樓就是城市。回不去,進不來。中國農村的現狀!
青皮(嘉賓):關于農村污染致癌的問題,我從2009年就開始做淮河流域水污染的調研,確實污染很嚴重,有工業的,但更多的是農業的面源污染。關于污染致癌的問題,我們是認為有,但也有反對方認為數據統計結論不支持,還是有爭議的。從你們那里土地被征收、村里污染的情況看,那就是回不去了,其實土地一旦被征收就回不去了。進城吧,城市其實是能進的,真的,努力工作進常州或周邊的城市問題不大,而且江蘇是個好地方,是我認為在中國市場化程度相對最高的地方。
本期好問嘉賓:劉懷宇
劉懷宇,專注研究農村發展博士,環境經濟學博士后,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目前在中國傳媒大學任教,進行勞動力和城鎮化研究,及經濟學的教學工作。從事三農問題研究近10年,在中國、北美各地從事農業方面調研,與各地農民、各類合作組織、各類教育機構、各級政府機構打過交道,土炕上聊過天、會議中心里開過會、國際國內發過文章、包過農地、干過農活、開過公司、買過農場,深諳農村與農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界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