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輻射新農村建設 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 作者:王立彬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4-25 錄入:吳玲香 ]

——“十三五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系列述評之四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日前出臺指導意見,宣布開展綠色村莊創建工作。根據指導意見,今后每年將公布綠色村莊名單,通過創建工作,整體提升村莊綠化水平,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5年實現村莊綠量明顯增加,10年實現鄉村環境顯著改善。

這是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指導意見》和第二次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會議精神,也是十三五期間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輻射新農村,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又一重要部署。

城鎮化是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不竭動力,是改善農業、農村、農民三農狀況的巨大杠桿。城鎮化過程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它的本質是農民變市民。對此中央的要求很明確,一是要加快中小城市和中心鎮的發展;二是要把具備條件的農業人口轉為城鎮人口。也就是說,推進城鎮化,不是單純追求城市規模的擴大和設施的建設,而是要真正把農民轉移到城鎮中來。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說,這同時也是輻射農村發展,推動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對進一步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在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推進城鎮化,同時保障國家口糧安全和谷物安全,沒有先例可循,無法照搬國外模式,只能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找準三農工作與城市工作契合點,遵循規律,因勢利導,把握方向,使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同舉并進。

眾所周知,當前我國城鎮化過程中,一大突出矛盾是農村土地。化解這一矛盾,是使城鄉發展從不協調到協調轉變,扭轉二元化格局,做到城市、工業對農村、農業反哺的關鍵。據剛公布的《國土資源十三五規劃綱要》,“十二五時期全國城鎮建設用地增長約20%,遠高于同期城鎮人口11%的增幅,地均GDP僅相當于歐美等國家的1/4—1/5地的城鎮化遠快于人的城鎮化”,發展模式粗放,資源浪費嚴重,是城市擴張對農村活力的虹吸而非輻射。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表示,“十三五時期將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合理安排大中小城鎮新增建設用地。推進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用地計劃向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傾斜,向發展潛力大、吸納人口多的縣城和重點鎮傾斜,對超大和特大城市中心城區原則上不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

今后要從注重紅利轉向保障福利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倪虹表示,城鎮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核心,著力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問題。如果這些人就業的時候在城市,失業了又回去;健康的時候來城市,生病了又回去;年輕的時候在城市,老了又回去,那就等于把紅利留給了城市,成本攤在了農村。因此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紅利福利的關系。福利看起來是成本”,實際上也是潛在紅利。只有解決好農民工在城鎮的福利”,才能真正享受城鎮化所帶來的紅利。否則,城鎮化就不能持續,“三農問題也不可能根本解決。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城鎮化進程取得巨大成就。1978年城鎮化率17.9%;2012年達到52.6%,平均每年提高1個多百分點。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城鎮化,本身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由于城鎮化快速推進,創造了更多非農就業機會,許多農民進城務工經商,2億多農民從耕地上解放出來,轉到二、三產業。這給農村逐步推進規模經營創造了條件。現在全國農村流轉耕地超過2.7億畝,占農民承包合同耕地的21%左右。一部分農民離開農業,另外一農民增加經營土地面積,使農業生產率提高,本身就是城鎮化輻射農村的重要成就。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社42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天天欢夜夜爽视频精品 | 视频二区视频一区欧美国产 | 亚洲性视频日韩性视频 | 亚洲第一免费中文在线 | 在线免费激情国产 | 日韩一区欧美二区成人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