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我國對農業環境污染治理的基本思路是:在有限時間、有限目標、有限責任的情況下,對不同地區進行治理。具體的治理方式,要有計劃、分步驟地進行。
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治理正在提速。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從權威渠道獲悉,國家發改委牽頭落實 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具體措施正在加緊制定中。
農業污染是我國農業生產與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曾經表示,中國農業資源環境遭受著外源性污染和內源性污染的雙重壓力,農業可持續發展遭遇瓶頸。我國農業已超過工業成為我國最大的面源污染產業。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與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 “加強”農業生態治理的提法相比,一字之差,意味著破解農業污染難題需要提速了。
“如何治理農業污染,在‘十三五’期間都將是重點問題。”一位接近發改委的人士表示。他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對農業環境污染治理的基本思路是:在有限時間、有限目標、有限責任的情況下,對不同地區進行治理。具體的治理方式,要有計劃、分步驟地進行。
按照設想,發改委或將先設立農業污染調查點,在進行資源性調查的基礎上,試點示范,最后酌情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力爭到2020年能總結出一批成功的農業環境治理范例和試用模式,為全國的農業環境污染治理奠定基礎。
嚴峻挑戰
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直接影響到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的身體健康。目前,我國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總體狀況不容樂觀。
張桃林表示,我國土壤和水體污染及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日益加劇,一方面是由于工礦業和城鄉生活污染向農業轉移排放,導致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下降;另一方面也由于化肥、農藥長期不合理且過量使用,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和農田殘膜等農業廢棄物不合理處置,造成農業面源污染日益嚴重。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在走訪山東、河南等多個省市發現,農業面源污染問題依舊凸顯。
不少農民認為,“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為了提高產量,施用化肥是大部分農民選擇的重要途徑。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施用化肥數量最大的國家。
據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介紹,1979年至2013年35年間,我國化肥用量由1086萬噸增加到5912萬噸。比2000年增長42.3%,比2010年增長6.3%。
農業部肥料專家高祥照認為,化肥污染不是化肥自身的問題,而是施肥水平不高的問題。很多農民不注重深耕施肥,而是粗放地搞“大水大肥”,不但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還造成大量化肥存留在土壤中。
每年上百萬噸氮肥在其被作物吸收之前就以氣體形態逸失到大氣或者水中,造成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空氣的污染。據了解,目前我國化肥利用效率只有35%,而發達國家為80%。
農業部原副部長路明說,“在發達國家,施化肥像吃鹽一樣仔細。”
除了不合理使用化肥對土壤造成破壞之外,農藥不合理使用也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是世界第一農藥消費大國。
張桃林曾經表示,每年農藥使用量在32萬噸左右,農藥利用率跟發達國家比較還有較大差距。
中國農業大學藥械與施藥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何雄奎透露,只有30%左右的農藥被有效利用,70%左右的農藥不僅沒有發揮防治蟲害的作用,還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
目前,農藥殘留超標已成為我國食品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此外中國農村還面臨“白色”污染和牲畜污染的挑戰。農膜的廣泛使用,雖然為農業高產增效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殘留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殘膜量逐漸增加,極易造成地膜污染;同時,傳統地膜不能降解,已給農業生產和環境帶來一系列危害,故稱作農田的“白色污染”。
據農業部門的專項調查,我國每年殘存在田野、土壤、溝河中的塑料薄膜至少占到供應總量的10%,現累計殘存量已在上千萬噸。
而農業畜禽養殖產生了大量糞便,畜禽糞便中含有大量氮、磷和有機污染物等。由于不少畜禽養殖戶環境意識差,畜禽糞便隨意堆放,并隨雨水進入水系。因此,畜禽糞現在也是造成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污染治理試點:仍需“摸著石頭過河”
面對資源條件與生態環境的雙重壓力,迫切需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從而推進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事實上,國家一直在積極推進農業環境治理工作。
201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到,農業面臨四大難題,其中之一便是生態環境對農業亮起了紅燈。生態環境受損嚴重、承載能力越來越接近極限。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業生態治理。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加快”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破解農業污染問題,已經刻不容緩。
“如何治理農業污染,在‘十三五’期間都將是重點問題。”一位接近發改委的人士表示。對此,國家發改委牽頭落實 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具體措施正在加緊制定中。
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副司長方言表示,要通過農業供給側改革,調整優化區域布局,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從而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一位接近發改委人士介紹,“十三五”期間治理農業污染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一是優先為主的原則,即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的方針;二是,要認識到治理的長期性和復雜性;三是,治理中一定要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收入為前提;四是,要統籌國外市場和資源,妥善處理好穩定國內糧食生產與利用國際市場、保障供給與保護環境的關系。
“按照設想,發改委或將先設立農業污染調查點,在進行資源性調查的基礎上,治理污染試點示范,最后酌情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前述人士表示,此次試點是“摸著石頭過河”,并無國外范例可以借鑒。“因為每個國家污染源的活性和種類各有不同。”
按照規劃,發改委力爭到2020年能夠總結出一批農業污染治理范例和試用的模式,為全國的治理奠定基礎。同時也與農業部編輯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銜接。
如何對癥施策
《財經國家周刊》了解到,此次農業污染治理,要在有限時間、有限目標、有限責任的情況下對不同地區進行治理。在治理的過程當中還強調轉變方式,實現資源有序利用。
首先,要確保到2020年實現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目標落實。
去年年初,農業部下發《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兩個行動”分別提出目標: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達到40%以上、比2013年提高7個百分點,力爭實現農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長;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達到40%以上、比2013年提高5個百分點,力爭實現農藥使用量零增長。
前述發改委人士介紹,“十三五”期間,為保證農藥零增長,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借鑒德國等國家的經驗,鼓勵化學工業為農業提供技術支撐,提高農藥使用的精準化。
他舉了一個例子,德國的拜耳公司現在的農藥銷售模式已不是散藥銷售,而是根據一個村子的農作物及其種植量等情況,制定包括農藥使用量、使用時間等在內的總體方案。這一方式顯著提高了農藥使用的精準化程度。此外,該公司還對農藥的包裝物進行回收。
除此之外,“十三五”期間還要加強對農藥使用的管理,尤其是規范農民使用農藥的行為。要加強源頭管理,建立高濃度農藥的可追溯體系,管好供銷社這個源頭,現在60%的農藥還是來源于供銷社銷售;開展低濃低殘留農藥的實驗試點,推進精準試藥和科學用藥;鼓勵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民使用農藥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
前述發改委人士稱,要大力推動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要啟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應用示范工程,推廣規模化養殖,沼氣農家肥一體化模式;落實細菌養殖環境評價制度,引導和鼓勵農民利用禽畜糞便提高農家肥的肥效。
其次,落實“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還擬針對不同地區的污染,對癥施策。
對十大流域和重要水源地進行治理。在松花江和海河地區等重要旅游區域和水源地,主要是治理畜禽糞污。
“十三五”期間,擬在這些地區設立示范點,將300—500頭豬的規模化養殖廠轉變為循環飼養的方式。推動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通過牲畜養殖過腹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分類治理畜禽養殖污染,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大型養殖場開展糞污資源循環利用。在太湖流域,計劃讓現有的養殖場后退50里,保證水源地的潔凈;在洱海周圍,要減少畜禽的養殖。
對鹽堿地多發地區進行治理,主要是解決京津冀地區的鹽堿地膨脹問題。擬通過綜合利用的方式,提倡增施農家肥、秸稈直接還田等,來減輕當地土壤環境的污染。
對于地膜覆蓋普遍且殘留污染非常嚴重的新疆、甘肅地區的治理,要重新制定地膜的標準。前述發改委人士透露,此前,我國農用地膜的標準有所降低,使得地膜越來越薄,回收利用十分困難。所以,現在要重新修訂標準,讓地膜稍微厚一點,方便其回收,并再加工。同時,還要通過財政資金補貼或建設資金補貼等方式,鼓勵農民把廢膜撿拾回來。
河北河南山東新疆甘肅等地地下水已嚴重超采,要采取高效節水灌溉、退地減水、調整作物結構等措施,一方面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另一方面減少耗水量較大的冬小麥種植,改種其他耗水量較少的作物,或減少一季作物。方言表示,“目前小麥的庫存充裕,減一季小麥對糧食產量影響不大,但影響當地農民的收入,有關部門已對退減地區的資金補助要有長遠打算,否則難以奏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財經國家周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