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龍港、吉林二道白河等特大鎮離“改市設區”的改革目標更進一步了。
繼2014年1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龍港、二道白河鎮為全國僅有的兩個鎮級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之后,日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浙江省蒼南縣龍港鎮召開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專題研討會,把特大鎮“改市設區”改革工作提上議事日程。中央機構編制辦公室、國土資源部等中央有關部委領導出席了研討會。
“按照中央政府的職能分工,民政部正在進行新的設市標準研究。”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司長徐林向與會代表透露,這項工作雖然不是專門針對特大鎮設市的標準研究,但是涉及縣改市以及未來一些特大鎮怎么變成市的安排,目前這項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據統計,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內出現了1.9萬個小城鎮。其中,10萬以上人口規模的鎮237個,5萬人口以上的鎮876個。一些特大鎮在發展中出現了體制機制不適應的問題。
浙江省發改委副主任焦旭祥概括小城市培育試點發展的挑戰說,試點鎮存在要素配置與經濟規模不匹配,管理力量與城鎮規模不匹配,執法權限與管理需求不匹配,生活品質與居民需求不匹配等問題。
盛澤鎮位于江蘇省吳江區,全鎮總面積1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萬人,接近中等城市50萬人的標準,201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2.15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23.23億元。
盛澤鎮負責人透露,該鎮作為中小城市培育試點,其土地指標落實仍然與普通鄉鎮一樣,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每年的財政收入很大一部分上繳給上級,自留部分只占四分之一;全鎮在校學生14.8萬人,現有編制的公辦教師很少,只能聘請大量的代課教師來擔任教學任務。
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長安等鎮都存在類似的困惑。虎門鎮鎮長曲洪淇表示,該鎮常住人口64萬,其中戶籍人口只有13.33萬,公辦中小學中59.8%的學生是非戶籍適齡人口。按照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人均建設面積1.5平方米,年公共財政投入兩萬元/人計算,共需要33.4億元,非戶籍人口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負擔非常重。“小馬拉大車、大腳穿小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特大鎮進一步發展存在的制約,尤其是體制機制的“瓶頸”。“推進特大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設市模式創新改革試點,不僅中央有要求,而且群眾有期盼,也是當前經濟下行、民間投資下降背景下擴大有效投資的關鍵途徑。”胡祖才說,我國國土空間大,人口密度高,不過城市數量偏少,大中小城市結構不合理,需要將有條件的縣城和重點鎮發展成為中小城市。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青年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