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8月11日上線的《自然》雜志子刊《科學報告》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科學家的一項研究成果:中國未來或將發生更多驟發干旱事件,可能給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很大影響。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就驟發干旱形成的機理和預測預警方式進行深入研究。
多發生在濕潤、半濕潤地區,發生次數30年翻倍
這項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袁星介紹,驟發干旱是科學家最近提出的新觀點,與發生緩慢、持續時間長的傳統干旱相比,驟發干旱往往由一波高溫或熱浪導致,突發性強、發展迅速、強度高,“驟發干旱一般持續7天到10天,非常嚴重的才會持續一個月左右”。
為了搞清楚中國驟發干旱事件的規律,袁星團隊及其合作者分析了中國2474個氣象站從1961年到2014年的每日地面氣溫和降水量數據,得出兩個結論:第一,驟發干旱更有可能在濕潤和半濕潤地區發生,比如中國南方和東北地區。第二,從1979年到2010年的30年間,中國驟發干旱的發生次數增加了109%。
袁星認為,驟發干旱與全球氣候變化直接相關,“它與高溫、熱浪相伴,而全球變暖則會導致高溫等極端天氣事件增加”。袁星團隊預測,驟發干旱的這種增加趨勢很有可能將持續下去,“氣候變暖可能會在未來幾十年中加重中國的驟發旱情”。
驟發干旱對生產和生活的危害可能更大
袁星認為,與傳統干旱相比,驟發干旱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可能更大。“我們前面說過,驟發干旱主要發生在濕潤和半濕潤地區,但這些地區夏季往往是在防澇的,對干旱情況缺乏準備。而且驟發干旱強度很高、發展速度快,確實在及時應對上有困難。”袁星認為,2013年夏天中國南方干旱就是一次驟發干旱事件,“當時不僅農作物大面積絕收,連飲用水都出現困難”。
在袁星看來,要緩解中國驟發干旱的危害,從根本上說要節能減排,減緩氣候變暖的趨勢,“當然,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從短期來看,要減少驟發干旱的危害,必須加強監測和預警。“驟發干旱還屬于新興領域,對其發生機制等機理研究還不深入,目前還沒有能用于預測預報的模型。”袁星說:“驟發干旱還伴隨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和強蒸散作用,因此我們需要綜合衛星觀測、地面觀測等多種手段,建立多尺度、耦合式預報模式。”
未來將著重預測預報模型研究
袁星表示,這些只是初步研究的結果,要理解驟發干旱的機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干旱不等于旱災,但它往往預示著旱災的發生,“這其中有什么關聯,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再比如,科學家們目前只是對驟發干旱進行了定量指標的刻畫,它會對植物生長、對自然生態產生什么影響,還需要多學科的科學家協同研究。
另一個重要的工作是加強預測預報模型研究。“首先,要加強季節內預測。”袁星介紹,這是一種介于天氣和氣候之間的預測,“我們目前對兩周以內有天氣預報,對3個月、6個月等有長期的氣候預報,但介于兩者之間的預測預報還是空白。驟發干旱往往就發生在兩周之內,因此要想準確及時地預報驟發旱災,必須填上這個空白。”
而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袁星希望能夠帶領他的團隊建立氣候-水文耦合模型,用于預估在全球變暖情況下,百年甚至更長時間內驟發干旱的發生趨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 2016年08月13日 04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