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陸邵明:新鎮區建設與歷史文化傳承

[ 作者:陸邵明?段丹潔?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2-15 錄入:王惠敏 ]

新城鎮建設不能忽視文脈傳承

中國社會科學報訊(記者段丹潔)隨著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我國新市鎮、新鎮區建設不斷升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城鎮化進程中記憶場所的保護與活化創新研究”課題組首席專家、上海交通大學城鎮空間文化與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陸邵明表示,新鎮區建設要協調好地方歷史文化與現代化建設的關系,形成有文化脈絡、地域特色、可識別的城鎮發展模式。

“新鎮區要實現歷史文化的傳承,主要體現在空間結構和語境兩個方面。”陸邵明告訴記者,從空間結構方面來看,新鎮區的歷史文化傳承可以從“面”、“線”、“點”上著手。“面”就是空間肌理建設。新老鎮區在空間肌理上具有一定相似性,新鎮區既要傳承老鎮區特色街區合理的肌理基因,又要因地制宜演變。“線”包括路線、水線、綠線等。新鎮區線的建設要有效對接老鎮區相應系統,延續特色脈絡,確保人脈、氣脈與文脈相通。“點”的建設包括標志性構筑物、至高景點以及重要的公共空間節點。新鎮區對于這些地標點的選擇、定位、設計要總體布局謀劃,同時要與老鎮區原有地標、公共空間的文化主題、精神相對接。

談到城鎮空間語境建設時,陸邵明表示,美學、文化與社會三個維度上的協調建設是塑造新老鎮區語境的基本內容。首先,新老鎮區的建筑在形態美學上相互協調。在色彩、風格、材料、尺度、密度上做好銜接,使二區的物質形態自然過渡。其次,實現新老鎮區之間在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方面的互補和互動。新鎮區建設時,要因時制宜地配套建設文化設施,讓傳統記憶、文化精神在新鎮區、新鎮人中傳承與傳播。第三,實現新老鎮區的空間場域在社會維度上的和諧共生。新鎮區是遷居人群聚居地,其社會結構、生活習慣、消費水平等各不相同,新鎮區建設時除了配備社會福利、衛生醫療設施,要相應構建社團組織、民間機構,與老鎮區共建、分建社會活動空間,組織向上向善的文化沙龍與民間活動,增加社區的凝聚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乱综合图片区小说区 | 亚洲大片在线观看网址 | 日韩国产亚洲欧美不卡观看 | 亚洲网日本一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日韩国产网站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