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上午,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研究生讀書匯報會第三期在里仁樓舉行,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陳文勝教授、副院長陸福興教授、瞿理銅副教授出席匯報會。
博士研究生李珺首先從《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出發,重點分析家庭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體現的唯物史觀,隨后對比閱讀《當代中國村落家族文化——對中國社會現代化的一項探索》,從根本上把握中國村落家族文化的鮮明特征及其在當代的消解過程。她認為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要如何對待以家族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社會發展和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重大課題,需要我們高度重視其現代性價值。
碩士研究生易永喆從溫故、知新、存疑三個方面,選取土地權利問題、土地發展權問題、土地征收問題等重大土地基礎理論問題,結合土地正義的地權平等、地利共享、地盡其用三大主要內容對《土地正義——從傳統土地法到現代土地法》展開層層推進的細致剖析。最后得出結論要實現土地正義,需要建立管理土地的良法體系,并不斷協調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善治土地。
碩士研究生曹倩從《農民的終結》以及所讀過其他書中總結了小農經濟下農民與土地的密切關系,認為農民與土地之間的關系是高度黏合的。并進一步分析了農民與土地關系高度黏合的表現,包括“重男輕女”、“男尊女卑”觀念與土地繼承有關、時間只是耕種的一種節奏、農民對土地情感、社會聲望與土地耕作直接聯系等。最后分析了人地關系高度黏合的原因:直接原因是土地勞作的直接現實性、經濟動因是生產力落后、無勞動剩余。
碩士研究生田珍圍繞《愛彌爾》一書的重點內容進行了分析,認為《愛彌爾》的局限不足之處在于分段教育、分開施教、性別歧視嚴重以及限制受教育者自主選擇權,并結合當前社會熱點內容闡述了感悟體會,提出實行多于口訓、重視教育合力、重視痛苦教育的建議,最后談到《愛彌兒》雖然有些內容不合時宜,但此書對社會仍具現實意義。
碩士研究生朱燁圍繞《鄉土中國》一書的核心內容和《鄉土中國》對鄉村治理啟迪兩部分展開,闡述了中國鄉土社會的本質特征、中國鄉土社會的格局特色、中國鄉土社會的統治特色的主要內容,隨后從“差序格局”和“無訴”對鄉村治理的意義進行了分析,最后談到《鄉土中國》雖然時過境遷,但此書透視社會的眼光、觀察社會的方法,依然充滿活力,值得學習借鑒。
在教師點評環節,瞿理銅老師認為要學會將所學理論與當今中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不能直接復制書本中的知識。要注意理論在歷史變遷之中的適用性,學會提出質疑,勤加思考。
陸福興老師認為,真理具有相對性,真理是有條件的,因此,讀書要有層次感,注意將所學內容與自己形成的觀點結合起來。并且學生之間要相互借鑒優秀的學習方法與技巧,注意國內外對同一問題的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比較。歷史變遷對于學術問題研究是很重要的,只有以宏大視野看待問題,才能避免陷入絕對主義。
陳文勝老師在點評中認為,讀書不是盲目的,要學會提出質疑,既要相信權威,又要敢于挑戰權威。研究不是獵奇,而是站在整個社會歷史的趨勢、規律中去探索某一階段或者某一問題。中國正處于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的拐點,社會意識是十分復雜的,我們要學會從紛繁復雜的表象中,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矛盾運動的規律中,發現事物的本來面目。最后,他對學生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在下一階段的學習中,每位研究生都要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的話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曹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