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為深入領會黨的二十大召開的重大意義、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對“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把握好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方向任務,增進“三農”理論與實踐工作者的交流互動, 11 月 11 日下午,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與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湖南省中國鄉村振興研究基地共同主辦的“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座談會。會議分別由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陳文勝教授、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劉宗林院長主持。
陳文勝教授首先感謝各位研究員的到來,他認為在黨的二十大之后舉辦關于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業強國戰略研討會具有重要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明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而農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鄉村振興是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的重要判斷,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從而首次把“農業強國”納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戰略體系之中,進一步回答了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中國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世界之問,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指明了目標和方向。
省人大農業委原主任、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宗林以《民以食為天: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體會》為主題,認為黨的二十大要求“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是鄉村振興的底線要求。湖南作為糧食主產省之一,要自覺為國家糧食安全彰顯湖南擔當。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要將糧食安全作為重點研究方向,就耕地保護、科技創新、內生動力、政策支撐等方面進行專題研究,使更多研究成果變成推動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的政策舉措,給黨委、政府當參謀、支實招。
農創投資控股(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長、湖南農道公益基金會發起人孫麟以《進一步豐富和創新新時代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為主題,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九項本質要求中有一項是豐富人民精神生活。在參與鄉村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深刻地感受到,農村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得到了極大地提高,但是,二者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對此,主要談三點認識:第一,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把農村的物質文化生 活建設與精神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第二,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導下, 用藝術的方式,通過建設藝術鄉村來豐富和創新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三,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把鄉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設納入公益慈善創新和發展的重要內容。
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副理事長、湖南五八農服信息技術有限公司CEO黃俊杰以《數字化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為主題,認為58農服依托多年深耕三農互聯網行業經驗,以建設全國領先的“數字鄉村”平臺模式為目標,著力構建以村的檔案、組織、人口人才、集體經濟、資產資源、產業等信息數字化聯網,村民的生產、生活、辦事等服務便捷化上網,黨員干部的基層治理、密切聯系群眾等工作可視化用網的數字鄉村平臺。探索建成信息數字化、建設集約化、體系標準化,可應用、可復制、可推廣、可分析的湖南省數字鄉村示范樣板。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長沙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金融系教授劉祚祥以《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為主題,認為金融是經濟的核心。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離不開金融體系的賦能。在金融發展史上,金融體系是一項重要發明。二十大將“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制度創新,有其內在原因。金融系統的體系化重塑,意味著要賦予普通農民平等參與金融體系改造的權利,讓他們能夠全面的獲取信息,能夠通過互聯網、區塊鏈等工具,運用大數據、算法等方式理性地把握機會,從而為農民的企業家行為提供金融便利,為加速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內生動力。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湖南農順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姚波以《聯農富農,產業先行》為主題,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現全面振興關鍵要興產業,富村民。在實務中,聯農富農機制構建,是中央財政支持項目建設的必要條件,是項目參與主體謀劃實施的關鍵要素。構建聯農富農機制要產業先行。產業項目的實施,是鄉村振興的內在驅動力量,是協同各方利益的重要載體;構建聯農富農機制要著眼普惠。人居環境改善,基礎設施提升要惠及項目區最大多數村民,不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構建聯農富農機制要注重創新。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動內置金融,探索"3+N“模式(政府+國有企業+集體經濟組織+N)。
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理事、湖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鄉村振興分院院長鐘威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助力鄉村振興的探討》為主題,認為新時代中國的生態文明戰略轉型在于解決發展的不平衡與不充分這個主要矛盾,城鄉差別、地域差別和貧富差別這三大差別成為主要的不平衡,為了消除差別實現均衡發展,黨的十九大以來確立構建新的發展格局,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模式,促進綠水青山轉化為巨大經濟效益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從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改造再到鄉村振興,國家長期對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形成了巨大的沉淀成本,生態資源的價值化可以激活這些沉淀成本,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因此生態產品價值化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在理念上的重大變革,是緩解新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路徑。如何建立生態資源的標準體系,科學量化生態產品價值,健全生態產品開發機制,實現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讓貨幣錨定在生態產品和城鄉硬核資產上,成為當前的首要任務。
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理事、省農行機構業務部原總經理、高級經濟師肖育明以《完善金融政策,創新金融服務,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為主題,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著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客觀需要,對于民族復興偉業意義重大。守正創新,積極探索完善金融政策、創新金融服務,助推鄉村振興,是當前值得認真思考的一個課題。多年來,農村土地要素大量“進城”,城鄉金融資源配置嚴重失衡,資金逆向流動(農村、農業的資金流向城市、流向非農業),國有商業銀行撤并農村網點。農村人力資源流向城市等等。由于“三農”的屬性(投資回報率底、自然風險大等),加之金融部門的經營風險追責力度大等多方面因素,形成了對鄉村發展的制約。要進一步完善支持、服務鄉村振興的金融政策。包括銀行在農村組織的存款大頭流在鄉村振興上,國家對這一塊資金給予幫扶,嚴格鑒定“盡職免責”等。適當恢復增設一些便民金融機構,把普惠金融落到實處。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惠旅智慧景區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梁滋民以《運營提升鄉村多元商業價值》為主題,認為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必須通過市場化的運營手段,來盤活與提升鄉村多元的商業價值,我們通過三個村的運營實踐,對鄉村運營有以下幾點認識:鄉村運營第一步要有組織,可以通過村集體與第三方專業公司共同成立運營平臺,與村兩委分工合作。第二步,要制定經營方案,其中包括有運營基因的鄉村規劃,產業產品規劃,鄉村產品形態與投入產出的市場分析,為企業進鄉村,鄉賢返鄉村,鄉民自主創業提供接口,讓鄉村產品的投入和產出清晰可見,第三步,要為產品提供落地方案,通過盤點四閑資產,明確村里的家底,確三權,再通過四招五引,即招運營商,招投資商,招服務商,引團隊,引資金,引智庫,飲品牌,引大IP,假以時日,必有收獲。第四步,要有整體運營的執行方案,按照互聯網+鄉村種養殖+鄉村休閑旅游+新型生態業態,來做鄉村,充分理解以城帶鄉,城鄉統籌,鄉村是城市人的鄉村,城市是鄉村人的城市,相互市場交融,打通大內循環,鄉村運營必然是水到渠成。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湖南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副教授、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尹怡誠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明了鄉村發展的前進方向,“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把“和”的理念貫穿到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的方方面面?!昂汀卑ǔ青l一體化和諧發展的“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和”,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和諧統一的“和”,形神和洽的現代化鄉村的“和”與鄉村治理和諧有序的“和”。
紅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林波以《加快產業升級,助力鄉村振興——推動湖南農業產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我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落實二十大部署要求,因地制宜加快發展農產品流通和鄉村產業發展,夯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一是產業興旺為鄉村振興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二是產業興旺為鄉村振興提供可靠的收入來源。三是產業興旺為鄉村振興匯聚人才和人力資源。四是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做強鄉村產業的一些思考與想法。一是要科學規劃,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二是要因地制宜,打造區域特色農業產業鏈條。三是要凝心聚力,加強技術提升與人才隊伍建設。四是要開放合作,及時掌握行業發展信息引導生產。
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理事、農創投資控股(深圳)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劉海光以《深化鄉村振興領域的投融資體制改革,推動企業投資》為主題,認為落實二十大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鄉村振興投資領域進一步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拓寬鄉村振興項目的融資渠道,鼓勵企業投資,區域內圍繞產業振興,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貫通全產業鏈,形成區域特色產業集群,用過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賦能種養業,提質產業園區,升級區域產業,讓農民增收,財政增加,反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和農村文化建設,實現城鄉一體發展,農民共同富裕。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湖南海星區域公共品牌研究院有限公司執行院長胡慶紅認為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的深度融合思路之一,就是研究和探索如何用區域公共品牌的數字化建設來實現將高大上的前沿技術應用于最接地氣的農業發展,通過對區域公共品牌運營進行數字化賦能,促進農業產業的數字化轉型;用創新的理念、品牌的打造、數字化的手段和全產業鏈融合合作的先進模式,運用于農業產業的優化升級過程中;實施區域公共品牌的規劃與決策數字化、營銷與推廣數字化、運營與監督數字化以及創新和融合數字化,賦能區域公共品牌助力農業現代化建設。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彭秋歸以《中國式現代化特色的三農維度》為主題,認為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維度,是構成中國特色的基本根據和重要來源。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其中農村人口的現代化是重點;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其中農村的共同富裕是難點;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其中農民的精神文明建設是要點;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其中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是焦點;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其中農村的長期穩定是基點。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陸福興認為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農業大國的歷史與國情注定鄉村現代化的滯后。當前,中國式現代化的待解難題在鄉村。主要表現為:農業農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短板;農民是中國式現代化巨大人口的難題;建設農業強國遭遇鄉村資源不足難題。盡管如此,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資源動力在鄉村:鄉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資源依托、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藍海、鄉村提供現代化的生態涵養保障、是文化現代化的基礎源泉。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要走好鄉村優先發展之路:一是實施農業農村現代化化優先發展戰略;二是提高農民現代化的素質和能力;三是構建縣域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發展新機制;四是強化鄉村土地改革形成縣域發展新活力;五是以農民為中心激發鄉村現代化主體活力。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瞿理銅認為住房安全是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內在要求。受成本、習俗、觀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民自行建房依然是大多數農村建房的主要形式。為防范農民自建房建設和使用過程中出現安全風險,應不斷建立健全農民自建房長效管理機制。一是完善農民自建房管理體制機制。二是完善鄉村建房工匠制度。三是探索建立農民自建房第三方監管機制。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長沙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易學堯認為二十大報告三農的工作精神的三個關鍵詞,以產業為基礎的可持續發展,以和美為目標的幸福追求,以活化為手段的技術方式?!昂兔馈钡奶岢鍪青l土中國的倫理再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和”倫理實踐,是實現由傳統“血緣”和“地緣”向“社群”轉向的鄉村社會化轉型。鄉村人才的智慧與人性的提升是鄉村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點。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省社會科學院人力資源與改革發展研究所所長王文強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五個振興中,鄉村人才振興具有基礎性,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內容。我們要正確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體關系,推動鄉村人才振興與教育、科技協同發力,為全面推進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新華社湖南分社經濟部主任周楠認為食為政首,糧安天下。古往今來,糧食安全都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是民生之本。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結合近年來,全球頻發極端災害天氣,以及地緣沖突的出現,對糧食生產產生的影響,我們要看到必須在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穩住農業基本盤、確保糧食穩產增產等方面更加精準發力、綜合施策、備豫不虞。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李珺認為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痹谕七M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促進農民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共同富裕,不僅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李珊珊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這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農業強國之路不僅要實現農業生產總量的大幅增長,更要實現農業發展質量的新飛躍。邁入新階段,疫情沖擊經濟運行,我國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格局沒有改變,供求緊平衡將越來越緊。因此,全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顯得尤為重要。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汪義力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我們經歷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完成了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這一偉大變革歷程中,鄉村社會無論是結構功能還是面貌形態都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作為國家治理基石的鄉村治理也相應發生并正在經歷著深刻變革,治理目標、治理主體、治理取向、治理方式等發生轉變。(胡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