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 共謀鄉村振興之路
農業強國建設研討會——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座談會暨《中國農業何以強》新書發布會在湖南師大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舉行
2023年2月26日上午,由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湖南省中國鄉村振興研究基地共同主辦,湖南五八農服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湖南省茶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農業強國建設研討會——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座談會暨《中國農業何以強》新書發布會”在湖南師范大學舉行。
會議第一階段舉行《中國農業何以強》的發布儀式,由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德祥主持,他首先對前來參加“農業強國建設研討會——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座談會暨《中國農業何以強》新書發布會”的領導和專家表示熱烈歡迎,隨后介紹了出席本次會議的嘉賓。
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武吉海指出,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第十一個中央一號文件,農業農村部門和基層同志反映很好。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一是要把大經濟搞好,國民經濟搞好了,三農的投入和外出務工人員的收入才有保障。二是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銜接推進鄉村振興的補助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重力爭提高到中央財政60%以上,重點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針對性很強。三是農村基礎設施、農村公共服務的持續改善、提升,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長期關注,持續加大投入。《中國農業何以強》這本書堅持問題導向,很接地氣,呼應了中央一號文件,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剖析了農業存在的現實問題,提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
湖南省委農辦專職副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副書記、一級巡視員賀麗君指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錨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目標,聚焦鄉村振興主題,突出工作部署指導性、政策舉措針對性,既是全年工作重點的“任務清單”,也是指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操作手冊”。他認為,建設農業強國應著重把握四個方面:一是要守牢確保糧食安全和防止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二是要增強科技和改革兩個方面的驅動力;三是要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三項重點工作;四是要強化投入、人才、機制三項保障措施。
湖南省鄉村振興局法規處處長廖紅兵祝賀新書《中國農業何以強》發布,贊揚陳文勝教授在“三農”領域耕耘不輟,佳作迭出,具有湖南人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精神。認為中國悠久的歷史可以說就是農業立國的歷史,中國農業的發展歷史有太多的東西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總結。“耕讀傳家”精神已經融為中國精神的一部分。湖南是農業大省,期盼大家為湖南加快建設農業強省、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走在全國前列獻計出力,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貢獻智慧。
湖南師范大學黨委委員、組織部部長沈又紅在致辭中指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總體要求和具體安排。農業強國建設是我國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基礎和前提,也是農業大省湖南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與使命任務要貫徹的重大任務。本次發布的《中國農業何以強》著作成果,既是對建設農業強國的理論獻禮,也是服務建設農業強國的堅實行動。同時,湖南師范大學也將繼續依托自身特色,繼續發揮學科優勢、專業優勢、人才優勢、智力優勢,整合資源力量,努力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農業強省擔當高校責任,貢獻師大智慧,提供湖南方案。
中國農業出版社佳虹出版中心主任刁乾超指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具備了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的基本條件,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正當其時。在此背景下,陳教授的《中國農業何以強》出版,很有意義,值得好好研讀和學習。他認為該書的出版主要有以下幾點意義:第一,這本書率先發出農業強國應該如何建設這一引人深思的問題。第二,這是陳文勝教授多年深入“三農”一線工作研究成果的一次厚積薄發。第三,這本書拓展了學術性讀物的讀者閱讀圈,讓更多的人關注三農。同時他也表示,中國農業出版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將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抓手,創新出版形式,推出更多優秀的文化產品。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陳文勝從書的緣起、主要內容、回應社會關切的基本問題等方面詳細介紹了《中國農業何以強》一書。該書從中國之問、時代之問、現實之問、改革之問四個維度,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圍繞農業效益與糧食安全、農民增收三大重點,從中國農業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出發,圍繞農產品消費結構性變遷導致的供給側結構性矛盾、農業主產區變遷導致的區域結構性矛盾、農地資源先天性局限導致的人地結構性矛盾、農業空心化與勞動力老齡化導致的城鄉結構性矛盾等難點痛點,詳細論述“強不強”“怎么強”,提出新時期的戰略重點、如何激發動力,并以小崗村為例,回望和借鑒了改革出發點的歷史,探討了以品牌強農為引領推進農業發展質量變革、以綠色強農為取向推進農業科技發展變革、以城鄉融合為突破推進農業發展動力變革、以社會化服務為關鍵推進農業發展效率變革的"農業強國"主攻方向的高質量發展導向下適合大國小農的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路徑。
會議第二階段進行嘉賓主題報告,由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陳文勝主持。
湖南省社科院原院長、教授劉建武表示,之所以國家對“三農”如此重視,就是因為“三農”領域是短板,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過去存在工農、城鄉、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三大差別,毛主席說要用社會主義制度消除三大差別,消除剪刀差的問題。這個難度很大,過程會比較曲折。解決“三農”問題很重要,如果沒有鄉村振興,不僅沒有中國式現代化,也不會有我們所設想的未來理想世界、理想社會。這就是為什么今天“三農”很重要,而且會越來越重要的根由。
湖北省社科院原院長、研究員宋亞平認為,當前農業農村工作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農業增效難、農民增收難、農村發展難,直接影響到了國家經濟社會的協調、健康與持續發展。就如何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他提出了四條建議:第一,重新審視農村功能作用;第二,全面改造農業的產業形態;第三,大幅降低農民的人口比例;第四,逐步消滅落后的鄉土村社。做到這四個方面,中國農業農村由傳統走向現代的路徑就可以非常清晰地呈現。
中共貴州省委黨校(貴州行政學院、中共貴州省委講師團)原副校(院、團)長、一級巡視員,貴州省干部教育名師羅凌祝賀會議的成功舉辦,表示,陳文勝教授是一個擔任過鄉鎮黨委書記的“三農”專家,在“三農”專家當中他的經歷是很特殊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貴州“三農”界的朋友們都認識文勝,貴州全國農村改革湄潭試驗區也記得文勝,貴州的改革忘不了文勝,也感謝文勝。欽佩文勝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毅力、“比天還大”的“三農”胸懷和“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學者情懷。同時也欽佩文勝思考“三農”問題的系統觀念,研究“三農”問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中國農業何以強》一書體現出作者思考研究“三農”問題的系統思維。
中共遵義市紅花崗區委黨校高級講師、羅凌名師工作室成員曾蕾講述了貴州一個苗族山村用籃球賽“村BA”撬動鄉村活力的故事。通過對當地的實地調查,她談了幾點感想:第一,鄉村要振興,關鍵在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應該還是村民自己。第二,要重視村民的物質和精神的需求,提升他們的主人翁意識,第三,鄉村文化起著沁潤人心、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而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交流和碰撞,“村BA”就是民族傳統與外來運動的碰撞,也是城市街頭運動與農村文化充分融合的結果。
山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王興國表示,山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和扎實有效的政策措施,聚焦重點、聚集資源、聚合力量,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各項規劃任務實施,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他指出,鄉村振興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山東正在通過探索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方式,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力爭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山東方案、貢獻山東力量。
農民日報社專職編委施維表示,農民日報是唯一一家面向“三農”的國家級主流媒體,有三個宗旨:為農民說話,讓農民說話,說農民的話。這跟“三農”研究專家學者所做的工作一脈相承,期待能夠把各位專家觀點在報紙上體現,調動更多人來關注“三農”的發展。她認為,農業強國絕對不是一個產業的概念。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富,農村必須富。這幾個要點是相互交織和統一的,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業強國的表述中也可以理解,農業強國是一個綜合的概念,我們討論農業強國的時候不能片面地看問題。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克俊認為,《中國農業何以強》一書提出了四個之問,回應了社會關切的問題,指出了出路在哪里,學術性、通俗性、適用性非常強,是一本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一本好書。同時,對于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建設農業強國的問題,他認為,農業強國是由農業強省構成的,而建設農業強國首先要依靠全國農業大省,使之成為根基。建設農業強省,就要緊緊把握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抓實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種業振興,作為農業強國的基礎工程。緊緊把握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作為農業強國的最大實力和底氣。緊緊把握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與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緊緊把握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推進,緊緊把握制度創新的內在驅動。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江西社會科學》主編俞暉表示自己是學歷史的,對于“三農”研究是外行,是抱著學習的態度而來。他介紹了《江西社會科學》刊物,表示該刊物對于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發表論文沒有嚴格的限制,因為學者都是從學生成長起來的,但希望研究生的文章要有新穎的觀點,這是《江西社會科學》辦刊的方向。
湖南省人大農業委原主任、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宗林就如何打好破解糧食“兩難命題”組合拳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一方面,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為國家糧食安全做貢獻,一直是中央對湖南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糧食生產投入多、成本高、風險大、效益低,地方政府和農民都缺乏糧食生產的內生動力。對此他指出,緩解這道“兩難命題”,一是要明確定位,中央一號文件將“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列為今年鄉村振興九大任務之首,明確了實現目標與具體措施;二是要筑牢耕地這項糧食安全的根基;三是要抓住科技進步和裝備優良這項關鍵措施;四是要為保障糧食安全要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劉茂松認為,湖南農業生物資源豐富,發展優勢特色千億產業有比較優越的生產條件。這就要求必須全面進行產業結構變革,打造千億級優勢特色農業全產業鏈集群,為此,他建議在全省實施“優質-特色-迂回-轉化-營銷”的優勢特色農業全產業鏈戰略模式。一是首抓優種優品開發戰略,二是創建高效特色專業生產帶,三是建立工業裝備農業的迂廻生產體系,四是發展工廠化再制造的現代制成品農業,五是按市場變化整合現代農業生產因素。上述五個方面是構成優勢特色農業全產業鏈的有機整體,每個環節都極為重要,其中加工環節是戰略重點,市場營銷則是決定性環節。
湖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教授曾福生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有著深刻的內涵。中國很大,農業現代化實現以后必然能夠建成農業強國。大國小農的農業現代化,要通過土地流轉、生產方式的轉變來推進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必須跟工農城鄉關系結合在一起,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只有建立競爭力強、韌性強的現代產業體系,才能經得住外部沖擊、跨界沖擊,才能為農業現代化打牢基礎。
湖南農業大學原副校長、省美麗鄉村建設研究會會長、教授鄒冬生認為,農業要有所發展,必須改變對其內涵的認知。建設湖南農業強省是一個多目標的系統工程,一是要從政策和市場兩方面“雙管齊下”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二是通過股份合作的方式把農民組織起來,解決農業強省建設的動力問題;三是通過“產業變革”解決農業強省建設的延鏈強鏈問題;四是要“定向整合”解決湖南農業強省建設的環境提質問題,即定向展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能力提升;五是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解決農業強省建設的關鍵支撐問題。
湖南工商大學教授柳思維,湖南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湯建軍,湖南日報理論部主任奉清清,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陸福興、瞿理銅,湖南省社科院人力資源與改革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文強,中共貴州省委黨校社會學教研部副教授、羅凌名師工作室成員徐鵬,湖南省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所長蔣俊毅,湖南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副教授、省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尹怡誠,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教授傅曉華,紅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林波,湖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鄉村振興分院院長鐘威,農創投資控股(深圳)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劉海光,湖南五八農服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嚴心妤,湖南海星區域公共品牌研究院有限公司執行院長胡慶紅,湖南節點數智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梅宇,中惠旅智慧景區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梁滋民,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博士后、助教游斌,博士研究生李珊珊、汪義力和湖南日報、紅網等媒體記者參加了會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