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上午,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研究生第二十九期讀書報告會在里仁樓舉行,陳文勝教授、陸福興教授、胡揚名教授、瞿理銅副教授、謝宗藩碩導、程中培博士以及全體研究生參加了此次匯報。研究生們逐一匯報了近期讀書情況,并分享了對所讀書籍的理解與思考。
博士研究生張寧匯報了張靜的《基層政權:鄉村制度諸問題》,指出:國家的權威在基層主要是象征性的、意識形態性的、原則指導性的,而非實際管轄性的。國家主要的影響區域在城市或縣鎮,基層政權實際管治著鄉村。而“單軌政治”導致的基層政權的合法性危機,本質上是傳統治理邏輯與現代公共性的沖突,核心表現為權力來源“向上性”與責任“向下性”的斷裂。
碩士研究生程洪讀了王滬寧的《政治的邏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原理》,從簡介、原理體系和章節選讀等方面對本書內容進行了闡釋,試圖探討馬克思主義國家與社會關系框架下的基層治理,明確基層治理要在國家管理與社會自治中尋求平衡。在鄉村治理中,既要關注頂層設計,也要扎根鄉村社會實情,構建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
碩士研究生譚明明匯報了溫鐵軍的《八次危機:基于中國的真實經驗(1949-2009)》,并對八次危機的時間、類型、原因、后果進行認真梳理,剖析了農村在危機轉嫁中的作用和危機“軟著陸”于農村的理由,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碩士研究生吳意對錢穆的經典著作《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展開深入研讀,從“皇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國家與社會”三大維度進行匯報,并由此引申,結合我國鄉村治理的現實問題探討其當代啟示。
碩士研究生王迪娜匯報了張靜的《基層政權:鄉村制度諸問題》,介紹了低穩定政權結構的形成原因,說明了基層政權制度存在的制度缺陷和沖突的來源。
碩士研究生何虹雨分享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1-4卷)中關于文化的概述,以關鍵詞為線索整理了習近平關于“人民主體”“家風建設”等內容的敘述。并結合研究方向提出了其面臨的現實困境和優化路徑。
碩士研究生熊祉陽匯報了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并從寫作背景、主要內容、貢獻與不足三部分詳細探討,內容涵蓋國家之前的社會形態演變、國家建設、法治發展、負責制政府興起及政治發展理論。核心觀點是家族主義力量與非人格化中央權力的沖突,以及國家、法治和負責制政府是良好政治秩序的三大支柱。
碩士研究生邱田月從制度視角匯報了張靜的《基層政權:鄉村制度諸問題》一書,從基層政權近代以來發生的變化、基層政權權威的變化與鄉村社會的矛盾、授權轉變下鄉村治理的困境以及國家與基層政權的關系、國家授權為鄉村基層政權利益集團創造的條件四個方面介紹了本書主要內容和觀點。在此基礎上,她分享了讀后感想:基層政權借助雙重身份實現權力再生產是鄉村治理困境的重要原因,改善基層治理需要重視基層權力與社會利益的互動。
碩士研究生王鵬瑞分享了徐勇的《鄉村治理與中國政治》分析了村民自治所產生的歷史意義以及當前出現的制度瓶頸,最后分享了對自己的啟示。
在教師點評環節,各位導師對同學們的讀書報告進行了點評,在總結補充同學們所讀書目的核心觀點基礎上,強調了未來讀書和寫作應該注意的問題。
陸福興老師強調,有效的讀書不僅要學會提取主要內容和核心觀點,還要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去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把所讀的觀點放到自己論文里去,每一次讀書才會有進步。
胡揚名老師提出,要圍繞論文研究和寫作方向去讀書。讀書要分清興趣和學術,只有學術性的觀點才能放到論文寫作中去。此外,閱讀時要對書中的觀點進行批判性地思考,結合時代背景和實踐需求去深入思考作者觀點是否符合現代社會的情況,不可迷信權威。
瞿理銅老師同樣向同學們強調了批判性閱讀的重要性。提醒同學們對書中觀點既要看到優點,加以思考并融入論文寫作,更要看到觀點的局限性,結合當代實際情況辯證地思考。
謝宗藩老師指出,讀書不僅要想到和寫到,更要用到。讀書不僅是讀觀點,更要思考如何將書中的寫作框架和作者觀點用到自己的論文里。特別是閱讀外國文獻時,需從中國實際出發,明確其觀點是否符合我國的國情。
最后,陳文勝老師對此次讀書報告進行了總結,肯定了同學們在讀書方面的進步,同時也提出了改進意見。第一,學術寫作的任務是對基本現象進行規律性的表達,因此學術論文應該要有深度而不應停留在現象層面。第二,讀書切勿泛化。有目的地讀書不僅指閱讀與研究方向相關的經典書籍,更需要緊密聯系自身的研究方向,對經典著作的觀點進行再次提煉,找到關鍵詞。第三,讀書的邏輯是從核心觀點找關鍵詞,不可本末倒置,而且并不是書中所有觀點都符合當下的客觀現實基未來趨勢,研究生應該不斷培養自身批判性閱讀的意識與能力。(何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