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污染地塊清單是土壤污染防治精準施策的基礎。
◆建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是判斷土壤污染趨勢不可缺失的環節。
◆用扎實的科研成果支撐農用地分類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實施。
加強土壤污染防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強化無污染耕地的保護是保證糧食數量、質量安全的唯一選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把關系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伴隨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如何保證公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新近出臺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開篇要求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著眼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為出發點,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實施分類別、分用途、分階段治理,嚴控新增污染、逐步減少存量,形成政府主導、企業擔責、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土壤污染防治體系,促進土壤資源永續利用,讓“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
《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勾勒出了我國土壤污染防治的路徑圖,能否實現美麗中國的美好畫卷,關鍵在于準確查明我國土壤環境質量的狀況及污染地塊的面積和分布,并以科技創新有效支撐農用地分類管理。
土壤污染防治,精確圈定重點污染地塊是基礎
確定污染地塊的分布,建立污染地塊清單是土壤污染防治精準施策的基礎。
《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要開展土壤污染調查,掌握土壤環境質量狀況。要求在2018年底前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在2020年底前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該項涉及對全國土壤環境質量現狀的宏觀調查和污染耕地的地塊清單調查,采樣介質包括土壤和農產品;還包括對數萬家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化工醫藥、金屬電機、紡織皮革、石油煤炭等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的污染地塊調查。
我國耕地面積約20.3億畝,園地面積約2.2億畝,牧草地面積約32.9億畝。勘查地球化學過去研究的重點是調查成礦物質在礦床周圍巖石、土壤、沉積物、水、植物與氣體等介質中形成的分散模式,并通過對各種分散模式的逆向追蹤找到有經濟價值的礦床,這種技術對尋找并最終確定污染地塊無疑是十分關鍵的。面對《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這一空前規模的土壤污染調查任務,需要充分發揮國家環保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等各部委專業調查隊伍的優勢,建立全國統一的野外調查質量和室內分析質量控制制度,協同完成土壤污染調查的艱巨任務。
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整合原有監測網絡是捷徑
建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判斷土壤污染的變化趨勢,是土壤污染防治不可缺失的環節。
早在1992年,國土資源部已在全國初步建成土壤環境地球化學監控網絡,當時采集的樣品保留至今,2015~2016年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已安排該監控網絡的重新采樣工作,用來判斷過去20余年來全國土地質量的變化趨勢。農業部近期也在著手準備《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辦法》。為此建議,環保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應盡快聯合制定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的相關技術要求,充分發揮各部委優勢,整合利用已有的監測網點,建立一個以監測土壤環境質量變化為主,兼顧各部委要求的多功能監控網絡,使其效益最大化。
農用地分類管理,科技支撐是關鍵
如何為被污染的土地“解毒”?
土壤環境是否安全與土地利用性質密切相關。要在全國分好地類,再確定相應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尤其是土壤污染修復時,不同土壤污染修復技術,其成本、修復周期、殘留毒性、污染物存在形態等都是不一樣的,必須與日后的用途結合起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保障農業生產環境安全。按污染程度將農用地劃為未污染和輕微污染、輕度和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三個環境質量類別,并分別施策優先保護、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
農用地分類管理用于土壤污染防治,隱含了一系列急需解決的科學問題,一是需要科學制定污染程度的劃分方案,厘清各種污染程度的科學含義;二是需要科學評估分類管理的預期效果和風險;三是需要制定分類管理措施的具體方法技術等。在這方面,歐洲萊茵河流域鎘污染耕地的管理經驗值得借鑒。
萊茵河是歐洲第三大河,重工業和化學工業是萊茵河地區的兩個主要產業,耕地鎘污染嚴重,農作物大面積減產,農作物中重金屬超標。歐盟內部擬對鎘污染耕地實行退耕還林,計劃在1985~2020年期間,實施退耕還林面積850萬公頃,以減少耕地鎘污染帶來的健康風險。在實施這一土地利用政策前,科研機構對該計劃進行了詳細評估。科學研究認為,如果對萊茵河流域被污染耕地直接實施退耕還林,將導致土壤的迅速酸化和土壤中鎘的活動性增強,易被植物吸收,危及野生動物的安全,或遷移至地下水,嚴重影響飲用水質量。如能在實施退耕還林過程中采取技術措施,例如向土壤中加入適量石灰,降低土壤的酸堿度,就有可能保證地下水的鎘濃度不會超過水質標準的鎘濃度,土壤中40%的鎘將被淋濾,土壤環境質量也將得到改善。正是通過對土地利用類型、污染程度、污染物類別、技術經濟條件等因素的綜合調查,科研機構最終確定了萊茵河流域耕地土壤鎘污染的防治思路和措施。
我國耕地重金屬污染以鎘、鉛、砷為主,重度重金屬污染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南方的湘鄂皖贛區、閩粵瓊區和西南區,而在過去20余年中,上述地區土壤的平均酸堿度下降明顯,作物鎘等重金屬超標現象頻現。《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要求,將重度污染耕地納入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實施范圍;輕度和中度污染的安全利用類耕地,采取農藝調控、替代種植等措施,降低農產品超標風險;未污染和輕微污染耕地優先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因此在實施土地利用政策調整前,要求我國科技人員和土地管理者應植根于我國土壤污染的特點,相互依存、彼此互動。管理部門應創造條件,邀請科技人員對擬實施的政策進行風險評估;科技人員應圍繞重大的政策需求,不斷創新研究思路,研究制定水、土、氣相互協調的環境質量控制標準,針對每個地區和每種土地利用類型,積極尋找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的可靠途徑,用扎實的研究成果來支撐農用地分類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并通過不斷評估分類管理的實際效果來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和完善精準施策的具體方法。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國土資源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