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10-07-13
新背景
強農惠農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從國內來看,經過30年改革開放,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和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農業也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農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得到充分顯現。但也應清醒地看到,由于種種原因,農業的基
從國際上看,當前全球經濟競爭中,糧價暴漲所形成的糧食危機不時引發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危機。當糧食與石油、貨幣共同成為別國用來制約他國的戰略武器時,在農業生產能力和糧食安全客觀上成為一個國家不可或缺的核心國際競爭力的情勢下,農業的這種強根、固本、增力的效用更加突出,農業的基礎地位更加不可動搖。
我國提出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當前無論從組織上、規模上、效益上、技術上、生產手段上,最需要轉變發展方式的就是農業。因為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后,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農業發展方式仍然落后,最需要轉變。因此,強農惠農既是在世界金融危機下應對國際競爭壓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國內經濟轉型的內在要求;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更是當前全球經濟環境下的重要戰略選擇。
農業是一切社會的基礎,我國擴大內需的最大市場在農村。縱觀現代社會的經濟現象,絕大多數經濟危機都會在農業上找到出路,可以說,農業是經濟危機的避風港。目前,被稱為“世界工廠”的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階段,在當前的世界經濟危機中,出口可挖掘的潛力越來越小,要大規模擴大出口市場已不現實,加上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制造業的興起,我們已有外貿主導型經濟模式的可持續性越來越小。在人民幣升值、國內勞動力等生產成本不斷大幅度上升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般工業產品價格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需要不斷淘汰低效能、高消耗的加工業,逐漸重點發展高附加值、高技術的產業。因此,只有通過強農惠農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糧食市場競爭力,來全面提高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的大發展和廣闊的農村市場需求的大升級,從而全面擴大內需來推進我國外向型經濟向內向型經濟的順利轉型,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才能全面提高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新視野
自由貿易下的農業步入國際化競爭時代
隨著我國加入WTO的不斷推進,農業無可選擇地步入了國際化競爭時代。世界各國面對農業的國際化競爭,普遍采取充分發揮本國農業比較優勢,促進傳統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農業競爭性發展戰略”。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農業發展戰略思想和整體戰略布局需要從更廣闊的國際國內發展的大格局中來規劃。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尚未建立,農村經濟體制尚不完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低,農產品市場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國家農業支持保護體系不健全,農業發展方式依然粗放,氣候變化影響加劇,重大自然災害頻發,人口資源環境約束增強,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沖擊不斷顯現。
面對國內外嚴峻的形勢,從基本國情出發,迫切需要解決八大現實問題:農業發展與工業發展對接問題、農村發展與城市發展對接問題、農村外部資源要素與內部資源要素對接問題、小農經濟與大市場對接問題、農地制度創新與產業化對接問題、科技創新與實際應用對接問題、生產與加工對接問題,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對接問題等,以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因此,必須站在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從農業基礎建設、農業科技進步、農業體制機制、農業發展模式、農業服務、農業法律政策、農業生態環保、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機制等方面,構建一系列強農惠農的政策體系,通過農業物質投入、技術進步、制度創新來強化農業基礎地位;通過完善市場體系,激勵農戶和企業行為,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來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從而把強農惠農納入到提升國家全球競爭力的戰略之中,把農業上升為服務于國家全球競爭的戰略產業,形成持續發展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并轉化為強有力的國際市場競爭優勢,提高在世界市場中的博弈能力,通過提高我國的國際糧食市場競爭能力來強化國內的糧食安全,掌握國家糧食安全的主動權。
新使命
城鄉一體化必須快速推進
我國農業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和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的關鍵時期,農業生產方式、農業產業結構、農村社會形態、農民的思想觀念等,都正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發展現代農業也有了相應的基礎。但也要看到,我國發展現代農業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農業資源環境約束增強,資金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仍然缺乏;農業產業體系不健全,農業比較效益低下;農民組織化程度低,社會化服務水平低;農業投入不足,基礎設施仍然滯后;農產品商品化率低,“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比較突出等。農民工問題還未得到根本解決,又并發了后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問題,還有社會保障問題、城鎮化的土地問題、戶籍制度問題、社會治安問題等等。如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一體化新格局,是時代賦予的新使命。
三農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形成是一個綜合的問題。三農工作不能就“農”說“農”,要和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結合在一起,甚至要和世界經濟走勢聯系起來考慮。因為,工業化是要用先進的工業科技裝備和成熟的市場體系來實現農業現代化;城市最根本的是實現城鄉公共產品均等化,從根本上改變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城鄉二元體制。面對農村大批勞動力進入城市這樣一個中國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一方面要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的生存問題,促進他們的城市化,使他們順利融入城市;另一方面要推進城鄉改革,構建農民的進入和退出機制,以適應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
新舉措
農業現代化亟須實現大跨越
——公共產品均等化是前提。在城鄉一體化的基礎上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是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重大機遇。但是,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需要農村公共產品投入作保障,只有建立與市場機制相匹配的行政體制,促進城鄉公共產品投入均等化,保障資源要素順暢地向農村配置,才能有加快農業現代化的前提。
——規模化是起點。農業現代化必須要與之相適應的規模化、集約化的產業體系,而我國小規模分散經營與大市場集約化的矛盾非常突出。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必須著力實現“小農”經濟向“大農業”的轉變,破解當前農業的低商品化率、低市場競爭力、低效益、低規模化、低組織化等問題。只有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集約化,才能有效吸納資源要素,推進高效、多功能、可持續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建立。
——產業化是核心。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農業產業化的結果,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首先要抓住農業產業化這個核心問題,推進農業產業的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社會化服務,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形成農業對資源要素的強大吸引和充分利用,使農業走上現代化道路。
——組織化是突破。傳統農業弱質的關鍵原因是農民的弱勢,是一家一戶的農民無法成為完全的市場主體參與市場利益博弈的結果。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必須以農民組織化為突破口,把農戶與市場有機地聯系起來,盤活資源要素,化解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適應現代化的大市場競爭局面。
——科技創新是動力。科技創新是促進農業由外延式增長向內涵式增長、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由資源消耗型向循環可持續發展型轉變的必要條件。現代農業是科技農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離不開現代科技的驅動。
——農村改革是保障。深化農村改革是科學配置資源,推進農業管理創新的有效保障。必須通過改革財政支農體制,健全土地流轉制度,建立高效行政管理體制,推進基層民主建設,完善農業服務體系,為引導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加快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提供根本保障。
(作者系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