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后金融危機時期的到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也日益突顯,今年中央出臺的以統籌城鄉發展為主題的一號文件,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既帶來機遇,又帶來挑戰。“一化帶三化”是省委在新的歷史時期,深刻分析湖南發展現狀,準確把握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而作出的戰略決策。然而,在新型工業化促進湖南經濟取得的巨大成就面前,一些人在思想認識上產生了誤區,片面地認為新型工業化就是抓工業,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任務就是促進工業發展,忘記了“一化帶三化”的戰略任務,從而將新型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割裂開來,在實際工作中形成了“唯工業化論”的主導思想。誠然,當前工業的放大效應明顯,抓工業更容易看得到實際效益。但是,作為農業大省的湖南,離開了農業現代化這一基礎,省委提出的增強湖南經濟總體實力、加快實現后發趕超、富民強省的戰略目標就成為空中樓閣。因此,不重視農業的“唯工業化論”,是對省委省政府新型工業化戰略思路的曲解,也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行為,缺乏應有的戰略思考。
在“唯工業化論”思想的影響下,不少人認為抓農業是個“吃虧”的買賣,只有穩定效應,沒有放大效應;既然中央把“三農”工作列為重中之重,不重視不行,但真正重視就“吃虧”。而真正不重視就不“吃虧”嗎?無論你重不重視,都難以從根本上改變省、市、縣、鄉各級政府的行政成本、財政成本、政治資源和社會資源對“三農”的投入。
當前,轉方式調結構正在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線,而人均GDP已接近3000美元的湖南,正面臨著“中等收入陷阱”的嚴峻挑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亦成為當務之急。農業是一切社會的基礎,擴大內需的最大市場在農村,而縱觀現代社會的經濟現象,絕大多數的經濟危機都會在農業上找到出路,農業是經濟危機的避風港。我們的“世界工廠”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階段,特別在世界處于后金融危機時期,出口可挖掘的潛力越來越小,要大規模地擴大出口市場已經不再現實,再加上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制造業的興起,我們現有外貿主導型經濟模式的可持續性越來越小。
在人民幣升值、國內勞動力等生產成本不斷大幅上升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般工業產品價格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需要不斷淘汰低效能、高消耗的加工業,逐漸重點發展高附加值、高技術的產業。處在這樣一個經濟轉型和戰略機遇的關鍵時期,對于傳統的農業大省來說,只有通過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糧食市場競爭力來全面提高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的大發展和廣闊的農村市場需求的大升級,從而全面擴大內需以推進外向型經濟向內向型經濟的順利轉型,促進經濟健康發展。也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核心競爭力。因此,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推動我省“三農”工作發揮出放大效應,既是適應全球需求結構重大變化、增強我省經濟發展抵御國際市場風險能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在世界后經濟危機時期國際競爭中搶占制高點、爭創新優勢、實現后發趕超的必然要求。
(作者系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