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標志著林業建設以經濟效益為主向以生態效益為主轉變。隨著國際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和可持續科學發展觀的形成,人們越來越清醒的認識到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和諧關系,認識到生態環境對社會經濟所起的支撐作用。林業承當著改善生態,發展經濟的雙重使命,具有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兩型社會”的新形勢下,衡陽縣必須將生態林業建設擺在全縣國民經濟發展的首要位置,針對生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積極有效應對措施,實現林業又好又快發展。

     一、衡陽縣生態建設的基本情況
    (一)生態建設取得的成績
    改革開放以來,衡陽縣林業取得了較大的成就。1992年消滅宜林荒山,1996年實現全面綠化達標。全縣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和單位面積產量實現持續、同步增長,建立了比較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和比較穩定的森林安全健康體系,為全縣經濟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森林生態體系建設。衡陽縣是湖南省重點林區縣,通過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長江防護林等重點工程的實施,森林面積和綠地面積迅速增加,全縣現有林地面積190萬畝,其中森林面積159.7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2.7%,比工程實施前提高了2.1個百分點,活立木總蓄積2018699立方米;林種結構趨向合理,全縣生態公益林地97.1萬畝,商品林地91.5萬畝,比例約為1:1;森林生態功能不斷增強,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面積比前期增加3.6萬畝,野生動植物種類增加82種,豐富了種質資源,增強了森林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
    2、林業產業建設。衡陽縣依托森林資源優勢,加大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增強林業產業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天天見”梳篦公司為龍頭,大力發展木竹加工業和森林旅游業。在庫宗建立木材加工一條街,加工戶達500余家,并成立庫宗木材加工協會,實行行業管理;在金溪、金蘭、井頭等楠竹主產區發展具有一定規模的竹產品加工企業,并成立楠竹加工專業合作社;利用人文景觀和森林資源在岣嶁峰森林公園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產業。目前,衡陽縣正在規劃發展油茶、苗木兩大產業,兼顧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工業原料林、林產精深加工業、森林生態旅游、野生動植物馴養繁殖等其他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楠竹產業,為林業建設增添經濟活力,進一步促進生態建設。
    3、生態城市建設。為實現森林城市目標,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城區生態建設,一是在縣城建立了2個休閑廣場和一個休閑公園其中船山廣場占地面積110畝,是全市最大的城市廣場,具有文化集會、主題雕塑、音樂噴泉、林蔭休閑、親水平臺5個功能區,現已成為市民散步、健身、游玩、大型文化集會的主要場所;中州公園占地面積180畝,過去的一座荒島,現已變成碧水環繞的綠洲,成為人民休閑、健身的樂園。二是對主要街道兩旁和居民小區、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等庭院的空地,選用喬、灌、花、草植物多層次主體配置進行綠化美化,修建小游園,增加健身、娛樂、衛生設施。創建了300個園林式單位,其中省級5個、市級12個、縣級283個。生態社區建設給市民活動提供了優美舒適的場所,市民感到綠在身邊、美在身邊、樂在身邊、舒適在身邊、健康在身邊。環境陶冶了市民,市民的生態意識不斷增強,市民自覺愛綠、護綠、植綠,加快了城市生態建設步伐。
    (二)生態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森林資源總量不足,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脆弱。全縣林地面積190萬畝,用材林面積32.8萬畝,森林資源蓄積790125立方米,畝平2.4立方米。“遠看一遍青,近看沒幾根”。楠竹、油茶林木分化嚴重,林分質量差,單位面積產量低,經濟效益差。同時,縣城人均綠地面積2.6平方米,城鎮環境美化存在差距。
    2、自然環境先天不足,人為活動造成水土流失嚴重。西南部的關市鐵礦、井頭花崗巖石材加工廠,東北部的界牌瓷泥礦以及中部諸多的磚廠、石灰廠等開發區域的山地面積和中東部的紫色頁巖山地面積共占縣域土地面積的40%,由于資源的開采,林地遭受嚴重破壞。該區域土壤母質多為花崗巖、紫色頁巖風化物,保水保肥力弱,含沙量高,土壤結構性差,土層脊薄,根治難度大。春夏多雨,由于土壤含水量易達飽和,加上植被遭受嚴重破壞,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出現滑坡、泥石流危害。

     二、加快生態林業建設的措施
    (一)營林措施
    1、突出抓好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利用中央投資災后林業生態恢復的機會,繼續認真搞好退耕還林、長江防護林、生態公益林等重點林業工程。以項目為龍頭,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嚴格營林技術操作規程,全面提升造林綠化水平,提高森林質量,增加資源總量,改善我縣重要江河源頭和流域的水土保持和重要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充分發揮重點工程建設的骨干、示范作用。
    2、重點抓好“三邊”生態林業建設。“三邊”即“城邊、水邊、路邊”。作為衡陽縣來講就是要抓好“一城(縣城和建制鎮)、二河(蒸水河、武水河)、三路(省道、縣道、鄉道)、四庫(牛形山、斜陂堰、柿竹、陳坪沖4座中型水庫)”的全面綠化,發揮國土護庫的功能,達到涵養水源,改善水質,促進農業生產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3、切實搞好封山育林。對全縣33.2萬畝疏林和通過封育能成林的林地實施封山育林。力爭6年封育成林,繼續推行圈養牲畜,大力發展沼氣代柴,大幅度增加林地植被和森林蓄積。
    4、下大力氣全面改造尚未綠化的“三難地”。采取多渠道投入,多方式造林、種草措施,對零星的“三難地”進行全面綠化改造。通過造林綠化,恢復植被,進一步改善當地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的生產發展和人們生活改善。
    5、加強對中、幼林的撫育間伐。改善林木生長環境,培育大徑材,提高產出效益。
    (二)保護措施
    1、加強生態工程造林管理。“三分造,七分管”及時補植、撫育,嚴禁糧林間種,防止牲畜破壞,鞏固退耕還林等重點工程造林成果,確保退耕還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及時兌現退耕還林糧食和補助,讓群眾得到實惠,確保退耕還林退得下,保得住,不反彈。
    2、建立自然保護小區。建立兩個縣級自然保護小區,規劃面積8萬畝,其中陳坪金蘭森林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小區面積4.8萬畝,三陽東山天然林保護小區面積3.2萬畝。同時建立保護小區管理機構,制定保護措施,有效保護現存寶貴的天然林、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3、加強森林資源保護。一是嚴格執行森林采伐限額全額管理制度,堅持憑證采伐,做到青山常在,永續利用;二是嚴格執行征占用林地審批審核制度,象保護耕地一樣嚴格保護林地;三是切實加強珍稀野生動植物的保護管理,嚴禁亂捕、亂采、亂挖,著力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四是堅持不懈地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努力將全縣森林火災受害率控制在最低限度,實現森林防火長治久安;五是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及時抓好松材線蟲病、馬尾松毛蟲、竹卵圓蝽等林業有害生物的監測、監控、預防和除治工作,保護森林資源,實現山川秀美。
(三)綜合治理措施
    1、加強生態公益林建設工程的管理。對江河源頭區、支流地段、國省道兩旁、中小型水庫、縣城周圍河流兩岸一層山脊內的國家、省級生態公益林,按照生態公益林管護辦法,全封山育林,嚴禁更新擇伐,嚴查亂砍濫伐,一旦違反,終止試點。
    2、加快建設城鎮綠化美化工程。加快創建環境優美的鄉鎮和高標準的花園式、園林式單位,開展建設綠色機關、綠色學校、綠色醫院、綠色宅院等適宜居住的生態社區,綠地面積要達到30%,縣城開發區要新建廣場和休閑綠地,城區人均公共綠地達15平方米以上,提升縣城綠化效果和景觀效果。
    3、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林業。進一步建設好王船山故居、夏明翰故居旅游風景區,加快岣嶁峰國家森林公園的開發,促進森林旅游業的發展,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
    4、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近幾年來,我縣自然災害較頻繁,常出現秋冬連旱、滑坡、泥石流危害和林業有害生物災害。去年雨雪冰凍災害襲擊我縣,損失巨大,嚴重制約著林業經濟的發展。因此,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是加快生態林業建設的重要保障措施。我縣必須加速農田防護林網建設,加強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四旁植樹”,盡快實現農田林網化、道路蔭化、庭院花果化、生態經濟化,促進農村大生態建設。

     三、強化行政手段,促進生態建設健康發展
    (一)深化林業體制改革,增加林業投入
    充分調動林業經營者和社會主體投資林業的積極性,把林業融入市場,做到發展方向上由“粗放經營型”向“集約經營型”轉變,資金投入上由“伸手要錢”向“項目爭資、社會融資”轉變。一方面跑省赴京積極“爭項爭資”,繼續實施退耕還林等既有國家重點生態項目,爭取啟動新的項目;另一方面,通過完善政策撬動社會資金投入,運用市場機制手段吸引社會資金投向林業,這是解決林業建設資金短缺的根本途徑,是加快林業發展,促進生態建設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再一方面,實行林業分類經營,公益林按照社會公益事業進行管理,以政府投資為主;商品林按照基礎產業進行管理,主要依靠社會力量建設、市場配置資源,政府給予扶持。
    (二)強化行政手段,健全生態補償制度
    衡陽縣現有生態公益林面積97.1萬畝,其中國家級61.57萬畝,省級14萬畝,生態補償資金年達377.85萬元,為生態建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一方面縣委縣政府要根據國家政策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誰破壞生態,誰補償,誰恢復”的保護生態的有效措施,落實相關責任;二方面確保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發放到位,讓農民真正得實惠。改變過去由財政發到村的方式,采用由財政直接發放到農民手中的辦法,給農戶發放手冊,登記造卡,由農戶持手冊和有關身份證件直接到銀行領取,徹底杜絕截留抵扣現象;三方面爭取盡快啟動市級、縣級生態公益林補償制度,落實補償資金,以有利于嚴格保護好生態脆弱區域和生態重點防護地區的森林和植被,有效的保護好生態環境。

    四、加快生態林業建設的建議
    (一)全面推進國有場圃體制改革
     當前,正是深化林業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國有場圃在這股潮流中該如何轉型,以壯大自身實力,走出困境。場圃的根本出路在于資本運作,資本運作的核心在于使森林資源轉化為資本,通過資本運作,將森林資源推向市場,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當前,促進國有場圃經濟發展的關鍵是加速國有場圃體制改革,將場圃職工的崗位置換與森林資源的擴張相分離。把國有林場界定為生態公益型林場,把國有苗圃界定為商品經營型苗圃,進行定性轉軌,確定其經營方向,調整內部結構和運行機制。對生態公益型林場要以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為主要任務,按從事公益事業單位管理,所需資金由縣財政承擔。國有林場要將森林資源評估進入市場,實行職工崗位置換,使職工進城發展二、三產業,利用資源與銀企對接進行資源貸款抵押,實行資源與資產重組。同時要通過大量收購農戶和小業主林場的山地和森林的辦法,不斷擴張森林資源的總量,形成資源、旅游與城市產業對接的經營鏈條,拓展林場發展空間。對商品經營型國有苗圃要全面推行企業化管理,按市場機制運作,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在培育花卉苗木、發揮生態和社會效益的同時,實行靈活多樣的經營形式,充分挖掘生產經營潛力,增強發展活力。
    (二)充分發揮林業站生態公益林管護主力軍作用

     我縣97萬畝生態公益林涉及全縣26個鄉鎮和4個國有林場,管護面寬、難度大,存在部分地方砍伐生態公益林現象,主要原因是管理滯后,沒有充分發揮林業站管護主力軍作用。當前我縣林業站“四權”下放歸屬鄉鎮政府管理,干部職工待遇低,工資福利得不到保障,基礎設施落后,整體實力非常薄弱,加上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沒有安排林業站工作經費,嚴重影響林業站對生態公益林管護的積極性,而生態公益林的管護隊伍,林業站是主力軍。因此建議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由林業站統一管理和支配,并安排適當工作經費,增加林業站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增強林業站執法管理綜合實力,充分發揮其職能和生態公益林管護主力軍作用。同時,省市加強管理監督,采取抽查驗收辦法,落實相關責任追究措施,真正發揮生態公益林的生態作用。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每日更新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 | 在线精品亚洲第一品 |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午夜福利 | 最新国自产拍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