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實例,深入分析了我國中部欠發達地區小城鎮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同時闡述了欠發達地區小城鎮產業發展的現狀條件及自身優勢,并由此提出走城鄉一體化發展道路的解決對策。
1.小城鎮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中部欠發達地區小城鎮受自身經濟發展條件的制約較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第一產業多為傳統農作物及其產品,深加工比例相對較低,新產品和特色品種較少,這種狀況必然導致高產出低收入,最終導致競爭力弱;其次,第二產業門類不齊,工業化程度低,支柱產業力量薄弱,從而難以形成規模;再者,第三產業的基礎設施落后,社會化服務設施缺乏。
漢壽縣位于我國中部欠發達地區的湖南省北部,沅澧水尾閭,洞庭湖西濱,地處雪峰山脈向洞庭湖平原過渡地帶,水域遼闊,湖泊棋布,沃野平疇,耕地連片,土宜稻棉,澤足魚蒲。規劃組于2002年8月受漢壽縣人民政府的委托承擔了縣城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對全縣的產業發展現狀做了詳細深入的調查研究,覺得漢壽縣城是我國中部廣大欠發達地區小城鎮的典型代表之一。
1.1農業生產力落后,競爭力弱
漢壽縣的農業生產尚未充分走向市場,產品種類單調,以傳統農產品居多,新產品和特色品種少,農產品深加工比例低,生產、加 工、銷售環節割裂,效益比較低;農戶以分散經營為主,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仍占相當比重,生產效率低。
1.2工業化程度低,支柱產業力量薄弱
漢壽縣工業門類不齊,工業化程度較低,工業企業分布較散,既影響環境,又難以形成規模,全縣除紡織、機械、食品加工以外,其他工業如化纖、生物制藥、陶瓷、玻璃等均只有1~2家生產企業,難以形成整體優勢。全縣一、二、三產業比37.8:19.7:42.5,農業在經濟中比重偏大,第二產業發展嚴重不足。
1.3科技人才缺乏,技術落后
漢壽縣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0914人,其中四分之三的專業技術人員主要集中在醫療衛生和教育部門。全縣每萬人擁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為98.3人,低于湖南省平均水平(105.7人);全縣嚴重缺乏企業管理、經濟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人才以及各種技 術專家,人才缺乏、技術落后已成為制約漢壽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1.4城鎮規模小,城市首位度低
漢壽縣城作為全縣的中心城市,經濟實力不夠強,人口集聚程度低。目前,縣城的首位度為2.3,工農業總產值與蔣家嘴、太子廟兩個建制鎮基本持平,導致縣城的輻射力減弱,區域競爭實力不強,不能充分體現中心城市應有的地位和作用;而且,除縣城和蔣家嘴鎮以外,漢壽縣其他鄉鎮的非農業人口基本上均在3500人以下,各鄉鎮的規模過小,經濟總量有限,小城鎮建設資金分散,造成城鎮內面貌陳舊,吸引力不足,嚴重影響城鎮化進程。
1.5鄉鎮基礎設施落后,社會化服務設施奇缺
除319國道和S205省道以外,漢壽縣的各級公路特別是鄉村道路等級低,路況差,大部分為砂石路面,且缺乏維護,交通設施落 后,通達性差;各鄉鎮普遍缺乏科技、文化、體育等社會化服務設施,鄉鎮的服務功能不能充分發揮。
2.小城鎮產業發展的各種影響因素分析
2.1交通區位分析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距省會長沙170km,處于長江經濟開發帶與石長開發帶的交匯點,常德市的國民生產總值僅次于長沙市,居湖南省第二,長常高速公路、石長鐵路與機場形成了常德市的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作為湘西北一個重要城市,湖南經濟北進的理想突破口,常德市的發展潛力巨大,對周圍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也相當明顯。
漢壽緊鄰常德市鼎城區,又與益陽的桃江、沅江、資陽相連,區位條件優越。作為常德市域的二級中心城市,漢壽距常德市區僅 20多km,離省城長沙僅120km,縣城距常德桃花源機場約80km,是常德至省會長沙的必經之地。長常高速公路的開通,境內設有太子廟、軍山鋪、聶家橋三個出入口,還有319國道和石長鐵路的快速連接,大大加強漢壽與常德以及周邊市縣的經濟、社會等方面的聯系,提高漢壽縣的整體經濟實力。
2.2自然資源分析
漢壽縣土地總面積為2034km2,農用地1275.8 km2,其中耕地56577.5hm2,林地38975.0hm2,園地5838.5hm2,養殖水面18666.6hm2,全縣土地利用率高達94.1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水域和耕地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60.05%,土地墾殖率28.03%。從土地利用類型看,中北部平原區以耕地、園地為主;南部山地區則是以林地為主。
據調查,漢壽境內有喬木68科、162屬、305種,屬珍稀、瀕危的有銀杏、楠木、梓木、花櫚木、南方紅豆杉、黃心夜合等;有水生維管植物67種,隸屬2門、3綱、27科、44屬,常風優勢種群有蘆、野蓮、菖蒲、苦草、輪葉黑藻、菹草、馬來眼子菜、茨藻、黃絲草、浮萍、紫背萍、風眼蓮、菱等。縣境陸棲野生動物種類不多,主要分布在南部丘陵區,境內水面遼闊,共有魚類124種,隸屬24科、78屬。全縣已知礦點、礦化點29處,礦種有黃金、銻、鉛、鋅、鐵、粘土礦、草炭、鉀礦、天然氣、石煤、花崗巖、石英砂等。境內旅游資源也已初具規模,沅水、澧水橫貫境內,江東市水庫、柳溪水庫、清水壩水庫風景宜人;五寶山、藺家山、金牛山、冷鋪山山勢連綿、巍峨秀麗;鹿溪森林旅游區、目平湖自然保護區已初具規模,并已向游人開放;境內文物古跡眾多,開發潛力巨大。
2.3自身優勢分析
區位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科技發展、基礎設施等因素對區域經濟和城鎮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其中欠發達地區小城鎮自 然也存在著某些特定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2.3.1欠發達地區小城鎮豐富的土地資源、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農副產品資源等為產業發展提供了相對堅實的物質基礎;
2.3.2國家基礎設施(如高速公路、發電站等)的大力建設,拉近了城鄉距離,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能源和運輸條件;
2.3.3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涌入小城鎮謀求發展,為該地區小城鎮的產業發展提供了大量主要的人力資源;
2.3.4欠發達地區的小城鎮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是發達地區大城市所無法比擬的,也為小城鎮生態高效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3.5我國近幾年大力推行的重點發展小城鎮的城鎮化發展戰略,以及目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大潮都為小城鎮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機會。
3.解決小城鎮產業發展困境的對策分析
3.1漢壽縣產業發展戰略規劃
3.1.1產業結構目標:繼續優化經濟結構,根據本地生態資源優勢,鞏固發展第一產業,重點發展與第一產業相關的第二產業,并利用前兩者的帶動作用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為第一、二產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從而使三者進入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2002年漢壽縣第一、二、三產業比例為37.8:19.7:42.5,根據近十年漢壽縣產業結構比重的變化趨勢,參考全省發展水平,預計至2010年第一、二、三產業比例為25:30:45;2020年第一、二、三產業比例為15:35:50。
3.1.2根據現狀城鎮產業特點及資源分布狀況,依據縣域城鎮發展的交通區位條件,兼顧行政區界完整性,按產業分工協作方式,將縣域劃分為三個經濟區,依托3條發展帶動軸。
①中部中心經濟區規劃以城關鎮為核心,以太子廟為次中心,將圍堤湖與西竺山納入縣城的發展,并且帶動、吸引蔣家嘴、軍山鋪等鄉鎮的發展,形成中心城鎮群,發揮其全縣領導核心作用。縣城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條件好,有較強的生產加工及科研開發技術基礎。
中心區將以第三產業為重點,大力提升文化、信息功能;以第二產業為動力。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并強化化纖、紡織、綠色食 品加工及配套服務建設;組織好城郊農副產業生產,形成生態農業基地,并利用沅水、目平湖等有利的自然條件發展假日旅游。
②北部高效農業區
該區域包括罐頭嘴中心鎮,以及洲口、酉港、坡頭等鄉鎮,該區域擁有S205省道及沅水等交通設施,勞動力充足;該區域規劃為農業基地,著力開發特色農產品,建立綠色食品基地;走深加工、產供銷“一條龍”道路,帶動農業相關的加工業、制造業、服務業的發展,建立區域性的農貿交易中心。
③南部特色產業基地
該區域以豐家鋪為中心,包括朱家鋪、崔家橋等鄉鎮,該區域有鹿溪森林旅游區、江東市水庫、金牛山等自然景觀以及金牛山金礦等礦產資源;文物古跡和旅游資源豐富,在現有基礎上充分利用優越的山林水庫資源,以鹿溪森林旅游區為中心,結合生態農業,開發旅游鏈,帶動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
④產業發展帶動軸
采取點軸發展模式,以軸帶點,以軸及面,以區域性交通線為軸,以臨近交通線的城鎮為點,帶動全縣發展,完善發展,完善漢壽縣縣域城鎮產業體系。
發展軸線一:呈南北走向,沿S205省道,北至鼎城區方向,南至桃江方向。帶動罐頭嘴、縣城、太子廟、豐家鋪的發展,其中太子廟為縣域次中心;罐頭嘴作為北部農業經濟區的中心鎮,規劃為區域性農貿交易中心;豐家鋪為南部經濟區的中心鎮。
發展軸線二:呈東西走向,沿沅水流域,東至漢壽蔣家嘴(中心鎮),西到滄港。加強滄港、縣城、巖汪湖、周文廟、蔣家嘴的聯系,通過縣城的輻射力帶動東西兩翼的發展。
發展軸線三:呈東西走向,沿319國道,西至聶家橋,東至軍山鋪。太子廟作為全縣的次中心城鎮,位于軸線中心;將帶動崔家橋、毛家灘等鄉鎮的發展,強化聶家橋、軍山鋪的地區優勢,使其影響輻射至鄰縣。
3.2小城鎮產業發展困境的解決對策
堅持走城鄉產業發展一體化的改革之路,統籌城鄉發展和區域發展,推動城鄉產業來發展一體化進程。首先,是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提高農業效益,增強競爭力;二是實施以中心城市工業園區為核心的集中工業化戰略;三是依托區位和交通優勢,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和旅游業;四是促進三大產業在城鄉之間的交流融合,努力實現城鄉經濟共同繁榮。當然,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經濟過程,需要一系列的政策與措施作保證。
3.2.1鄉村的基本功能是農業生產,不能因產業多元化的發展而由非農產業取代農業。因此,鄉村工業發展的規模和位置必須受到限制,非農產業發展集中到鄉鎮,每個鄉鎮非農產業發展只能集中到1~2個點,由鄉鎮統一組織實施。村一級不準發展非農產業,以保護耕地和防止工業污染的四面擴散。
3.2.2鄉鎮的發展要制定規劃,規劃要劃定農田保護區、工業發展區和商住發展區,特別要明確農田保護區的面積、范圍。現代農業的發展需大量的投入,明確了農田保護區的范圍后,一方面可保護農田,另一方面可使經營者放心地進行農田基本建設。
3.2.3鄉鎮的工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應由外延式擴大再生產轉移到提高企業效益的內涵式擴大再生產,防止鄉鎮的非農產業總是停留在收取租金和管理費的階段。因此,必須對鄉村非農用地的規模作出限定,建議以戶籍人口為依據,規定每個村民非農用地的總量和每年可開發的量。每個鄉鎮定額用完后,如果還要發展非農產業,則由鎮區統一規劃發展;如果鄉鎮繼續在區內征用農田發展非農產業,則要向政府繳納“超額使用農田費”。
3.2.4成立農業發展基金,主要用于資助現代農業的發展和荒地的開墾,資金來源一是政府財政;二是“超額使用農田費”。這樣,經濟較落后的鄉鎮農業的現代化才有可能。
3.2.5便捷的區域交通網絡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保證,但沿線鄉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往往對交通干線的交通功能造成沖擊,也影響公路兩旁的景觀。因此,對國道、省道、市道兩側的城鎮發展進行規劃控制,對干道的斷面形式,兩側的建設形式進行硬性規定,做到既要保證交通干線的交通功能,又要兼顧到鄉村的使用。
3.2.6鄉村不論是發展現代農業,還是發展工、商業,都對農民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應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逐步改變農民素質不高的局面。
3.2.7鄉村具有與城鎮完全不同的景觀和環境,隨著鄉村設施的逐步現代化,未來它將成為都市區的居民假日度假的良好場所, 是鄉村經濟發展的又一個優勢。因此,鄉村的建設必須注重保護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文物和景點,建設的規模和尺度也應與鄉村環境相適應,防止在“城鎮化”的思潮影響下,照抄照搬大城市的建設形式。
總之,欠發達地區小城鎮的產業狀況各有不同,但其主要問題所在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只要我們能夠客觀地面對現狀,堅持走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道路,以市場為導向,現代化為目標,規劃為龍頭,合理地規劃,科學地管理,努力完善并提高地區的硬件和軟件,欠發達地區小城鎮產業的飛躍發展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彭震偉.區域研究與區域規劃.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07.
[2]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第三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08.
[3]顧朝林.城鎮體系規劃———理論·方法·實例.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10.
[4]漢壽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編制成果(2003-2020).漢壽縣建設局.2003.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