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的深化,市場經濟確立,陳舊的城鎮建設模式已不適應社會的發展,為順應改革的要求,為適應市場經濟新形勢,推動全縣兩個文明建設,發展第三產業,不斷擴大勞動就業,方便人民生活,根據國家發改委、省發改委、市計委相繼召開的社會事業發展和改革工作的會議精神,就湘潭縣的城鎮社區專項建設,特制定全縣城鎮2005-2010年建設規劃。
一、湘潭縣社區建設的基本概況
湘潭縣轄15個建制鎮,原有居委會39個(其中包括響塘鄉龜頭居委會),去年四月初,將易俗河鎮12個居委會調整為8個社區居委會后,全縣由原來的39個居委會劃分為8個社區居委會和27個居委會?,F有的8個社區地處易俗河鎮城區內,北與湘潭市隔江相望,東與株洲市相鄰,南與衡山接壤,是長株潭三市經濟一體化的規劃范圍之一。去年4月底之前,在縣社區領導小組和易俗河鎮黨委政府的領導和指導下,全縣8個社區的組織建設全面完成;各個社區配備了政治素質好、文化程度高的社區領導班子,乘創市級達標社區之風,各個社區完善了自身基礎設施建設、功能建設和服務建設。根據調查統計,全縣8個社區現有居民戶數14383戶,居民總人數42605人,其中黨員441人。有社區服務網點55個,安排社區就業人員4713人。社區建設工作雖然取得了一點成績,但因為體制、資金等因素的制約,湘潭縣的社區建設工作的現狀,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形勢發展需要和社區居民的要求。具體體現為:
1、機制不健全,管理模式陳舊。湘潭縣社區建設工作剛剛啟步,社區居委會剛剛組建,而目前的社區居委會是從最初的村委會轉化為居委會,再由居委會發展為社區居委會,前后僅10年時間,從而社區居委會的觀念難以轉變,管理模式一時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社會發展的要求。觀念的更新,體制的進一步完善,都是湘潭縣現有的社區應面臨的最大挑戰。
2、資金短缺,基礎設施落后,服務功能不健全。社區居委會組建后,由于經費的不足,社區的基礎設施滯后,基本上還是沿用以前居委會的陳舊設備。辦公設備裝配簡單、落后,電腦、電話、網絡、汽車等等現代化辦公設施基本沒有,無法適用新形勢下工作的開展;社區服務功能不健全,社區配套的服務設施幾乎沒有,社區內文化娛樂活動室、醫療衛生服務站、社會保障室等服務設施都有待發展建設。
3、人員設置不合理,專業性不強。社區體制改革后,涉及到社區居民的各項保障制度已落實到社區之中,如社會勞動保障制度、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養制度等的業務基本由社區直接管理,而全縣社區并沒有配備專門從事上述幾項工作的人員,只是由社區班子成員兼管,業務性和專業性不強,如此的管理方式,將造成工作的不便。
二、指導思想
湘潭縣社區建設規劃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關于“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大精神,立足湘潭縣實際,服務社區,發展經濟。健全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大力興辦社區服務業,形成多種經濟成份和多種經濟形式并存、行業結構合理、服務門類齊全、服務水平較高的社區服務體系。
三、基本原則
1、堅持立足民政,面向社會的原則。
形成黨委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區居委會主辦,社會力量支持,群眾廣泛參與的整體合力,面向老年人、殘疾人、優撫對象、困難戶、失業人員等提供社會保障服務;面向經濟建設,實行共駐共建,擴大社會服務。
2、堅持社會福利社會化原則
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興辦社區建設各項服務配套設施的資金實行多渠道籌集,以社區自籌為主,國家資助為輔,居民和受益單位適當募集相結合,動員社會各行各業興辦社區服務項目,實行誰投資誰受益。
3、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
把社區建設作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統籌規劃。按輕重緩急,突出發展社會急需項目。從本社區群眾的實際需要出發,發展各具特色的服務項目。已經啟動的易俗河鎮8個社區應立足全面發展、不斷提高質量,在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中建成社區服務配套齊全的市級達標社區,未實行社區體制改革的其他14個建制鎮的27個居委會,將在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實現社區體制管理模式,爭取在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之前發展本鎮的社區建設工作。
四、發展規劃和目標
2005-2010年湘潭縣社區建設發展規劃和目標是:到2010年全縣社區的配套設施建設達到全國文明社區的先進水平。
首先,到2010年預計社區居委會的發展個數。
先從易俗城區現有的8個社區來看,現有社區居民人數42605人,按照2003年度城鎮人口凈增長率1.8‰和劃分社區的規模一般在1000-2000戶左右的原則,到2010年縣城區的社區居委將達到9個。而根據上述比例預計其他14個建制鎮的現有的27個居委會的居民人口數,人口凈增長率和劃分社區的原則,在全面實行社區體制改革后,到2010年止,這14個建制鎮的社區居委會達到32個(譚家山5個社區、石潭鎮4個社區、射埠鎮4個社區、楊嘉橋鎮3個社區、云湖橋鎮2個社區、茶恩寺鎮3個社區、花石鎮2個社區、姜畬鎮2個社區、烏石鎮1個社區、河口鎮1個社區、石鼓鎮1個社區、青山橋鎮1個社區、響水鄉1個社區。)截止2010年全縣的社區居委會將達到41個。
(一)全縣社區居委會基礎設施建設目標
社區辦公綜合大樓(41棟)
(以下數據均按每棟樓算)
1、規模。
①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辦公用房面積4800平方米。
②辦公桌椅15套,沙發5張,資料檔案柜10套。
③電腦5臺(實現聯網),空調10臺,發電機1臺。
④汽車1臺,摩托車2臺。
2、設施。
①黨員電教室:電教器材一套,課桌椅30套。
②計劃生育室:病床、婦科治療儀、顯微鏡、手術器械、急救設備。
③圖書閱覽室:書柜5套,桌椅10套,圖書2000冊。
④警務室:巡邏隊、樓棟安全員各10名。
⑤大會議室:50人坐會議桌椅一套、電教器材一套。
⑥小會議室:12人坐會議桌椅一套,電教器材一套。
⑦檔案室:資料檔案柜8套。
⑧消防室:消防設施器材一套。
3、人員。人員編制20人,專業性人員比例80%以上,大專學歷100%,本科學歷65%以上。
4、附屬設施:食堂、澡堂、熱水器、休息廳。
(二)全縣社區居委會服務設施建設目標
社區服務綜合大樓(41棟)
(以下數據均按每棟樓算)
1、規模。
①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服務用房面積5800平方米。
②辦公桌椅18套,沙發8張。
③電腦8臺(實現聯網),電話15臺,空調12臺。 、2、設施。
①就業服務站:培訓器材一套。
②社會保障室:專職社保員、專職低保員、專職五保員。
③文化娛樂活動室:乒乓球臺、桌球臺、棋牌桌、家庭影院、文化娛樂隊活動場所。
④醫療衛生服務站:常規醫療器械一套、家庭病床、心理保健、專職醫生。
⑤健身房:健身器材一套、健身操舞池。
⑥老年服務中心:老年咨詢站、老年活動室。
⑦家政服務中心:鐘點工、管道疏通、衛生清潔隊。
⑧物業管理中心。
⑨環境衛生清潔站:清潔車、清潔工具。
⑩老年學校、家長夜校:課桌椅30套,黑板、電教器材。
3、附屬設施:室外建籃球場,占地70平方米。
4、人員:各服務部門各2人,專業性100%,大專文化以上100%。
5、其他:配送服務、保健服務、月嫂服務。
五、建設方案
1、2008年以前,拆除已有社區的現有建筑,原址新建占地1000平方米,辦公用房面積4800平方米的社區辦公綜合大樓,設置相應的機構,配置相應的設備。
2、2010年以前,分社區選址本轄區范圍內建好相應的社區服務綜合大樓,設置相應的社區服務設施。
3、采取公開招聘、擇優入圍,吸納大專院校畢業生等措施,選配優秀人才進入社區,提高社區工作人員的專業性,提高工作質量。
六、主要措施
1、實行優惠政策,鼓勵扶持發展。
對全縣各社區所辦服務項目,具有集體福利性質,能為社區居民提供物質生活和精神方面的福利和服務,有固定的服務場所,設備、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將落實扶持政策,促其壯大發展。堅持有償服務、低償服務、便民利民的宗旨,其經營收入應用于社區建設發展的必要開支為目的,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節余,自我發展。服務和經營項目為國家法律、法規所允許,凡具備以上條件,并愿意從事社區服務業的單位和個人,可向縣民政部門申請,經市民政局審批后,頒發《社區服務業證書》。經工商行政、稅務部門核準分別發給營業執照和稅務登記證后,享受有關優惠政策,具體可按現行有關稅收優惠政策辦理。
2、依靠社區力量,多種形式發展社區建設服務項目。
社區服務的四個屬性(群眾性、福利性、服務性、區域性)決定了發展社區服務必須主要依靠本社區力量,解決所需資金問題。資金渠道可以通過動員社區單位出資自辦、組織社區成員聯辦、民間入股創辦、個人投資興辦、引進外資合辦等。
3、配齊管理干部,切實加強管理。
全縣將配備精干的社區建設專職干部,做好組織協調和管理工作。各級民政部門都將把社區建設工作列入民政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實行目標管理,確定專人負責,根據規劃方案認真組織實施,確保全縣社區建設任務的實現。
4、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參與意識。
通過利用新聞媒介和各種宣傳手段,多渠道多形式宣傳發展社區建設的目的和意義,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互助友愛、幫困助殘的優良傳統,各社區居委會定期向社區成員報告社區建設的成果,總結推廣先進典型經驗,喚起全民參與意識,形成政府領導規劃、民政指導推動、社會各界支持、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的可喜局面。
5、切實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安排。
各鎮政府都應結合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計劃,真正把社區建設工作作為各級領導為民辦實事的一項具體工作來抓;各鎮民政所把社區服務工作作為一項企業,切實拿在手上,持續不斷地抓好,為各級政府當好參謀,精心組織實施,及時發現問題,并協調、解決問題,各級都要加強領導,做好指導檢查,不斷總結推廣先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