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是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之后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實施第三步發展戰略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具有基礎性戰略地位的中期規劃。科學編制并積極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對努力構建和諧漢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
第一章發展基礎和宏觀環境
(一)“十五”計劃執行情況
“十五”期間,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全縣人民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著力實施“項目立縣”戰略,大力推進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努力克服“非典”及自然災害等不利因素影響,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質量效益大幅提高,經濟活力進一步增強,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繼續改善。
1、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濟總量躍上新臺階
200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54億元,比“九五”末的26.5億元增長60.7%,年均增長10.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13億元,年均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13.47億元,年均增長14.6%;第三產業增加值18.94億元,年均增長12.0%。經過5年的結構調整,我縣三次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41.1∶20.7∶38.2優化為35.9∶26.7∶37.4。其中第一、三產業比重分別降低了5.2個百分點、0.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提高了6個百分點,經濟結構優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大宗產品的產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長。2005年,糧食產量達到46萬噸,5年間年均增長3.3%;出欄肉豬47.6萬頭,年均增長3.5%;水產品4.85萬噸,年均增長5.5%;合成氨達到3.9萬噸,年均增長7.5%;人造板材7360立方米,年均增長6.3%。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農機作業領域由大田農業向設施農業,由種植業向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發展空間不斷擴大。
2、“三化”進程順利推進,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
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2005年農業實現總產值26億元。“一鄉一品”進展順利,以優質水稻、優質水果、苧麻等為特色的“一鄉一品”核心基地面積達20萬畝,已建成56萬畝黑楊基地、26萬畝高效水面基地、12萬畝優質苧麻基地。繼“中國甲魚之鄉”、“中國黑楊之鄉”后,又獲“中國苧麻之鄉”、“中國珍珠之鄉”殊榮。“龍陽中華鱉”等產品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龍頭企業與基地的聯系進一步加強,形成了一批龍頭企業群,新增農產品加工企業78家,產業鏈條進一步拉長。
工業化成效明顯。2005年工業實現總產值32.0億元。年產值過千萬的企業達31家,上交稅收過百萬元的企業有10家;黑楊加工、棉麻紡織、精細化工、生物制藥、食品加工、機械制造等6大支柱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完成產值12億元,占規模工業產值的比重達90%以上。
城鎮化又有新舉措。7個鄉鎮(場)的撤并工作順利完成,新成立了龍陽鎮和蔣家嘴鎮,新增鎮區人口7.26萬人,龍陽鎮戶籍人口達到10.8萬人;全縣城鎮化率達到31%,比“九五”末提高13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2005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3171元,比“九五”末增加122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00元,比“九五”末增加2600元。
3、外經財貿迅猛發展,招商引資成績斐然
2005年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1.78億元,5年間年均增長8.5%;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37億元,年均增長10.0%;出口創匯累計達到5225萬美元。其中2005年可完成1500萬美元,為2000年的5.8倍。
到2005年底,5年共引進縣外境內項目663個,到資20.5億元。其中,2005年到資9.2億元,為2000年的16.7倍。引進外資項目25個,到資3674.8萬美元。清水湖科教園、康普制藥、天源能源、天耀紙業、寶龍汽車、銀陽紡織、三匯紙塑等一批大項目相繼建成投產。
4、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強,城鄉面貌大為改觀
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歷史機遇,通過爭取國家投資,集中建設了一批重大項目,辦了一些多年來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農林水利建設明顯加快,公路建設進入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
水利五年共爭取上級投資1.5億元,新建大小工程898處,新建了偏山泄洪閘、南湖調蓄區、圍堤湖進洪閘,改造了巖汪湖、坡頭、蔣家嘴三大骨干電排,實施了蓄洪垸移民建鎮工程,完成了顏家廟水庫的升級,加高培厚防洪堤線117.1公里,大堤防洪能力由原來的十年一遇提高到二十年一遇。交通盼望已久的沅水大橋開工建設; 硬化縣鄉公路167.3公里,縣城至新興、坡頭至罐頭嘴、巖汪湖至蔣家嘴等一批主要干道相繼改造完工并順利通車。電力五年間共完成投資1.8億元,太子廟220千伏、洲口110千伏變電站建成投入使用,城鄉電網改造基本完成,城鄉用電同價基本實現。城建縣城農民街、建設西路先后拉通,休閑廣場、北門閘口、東正街、西正街、體育路、楊旗路、30條小街小巷及部分棚戶區改造工程順利完成,新興路步行街、商業花園廣場先后建成營業,縣三水廠一期工程進展順利,城區公共汽車、的士正式運營,縣城總體規劃第三次修編基本完成。蔣家嘴、太子廟等重點小城鎮的鎮容鎮貌也大有改觀。郵電通信郵政大樓建成投入使用;電信業務發展主線電話45078戶,發展寬帶用戶6015戶,發展小靈通用戶10840戶;移動業務共發展移動電話73144戶,新建機站55個;通信能力進一步加強。
5、科教文衛協調發展,社會事業蒸蒸日上
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5%以上,國珍木業、正陽化工、康普制藥、才松堂制藥被省科技廳確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其產品被確定為高科技產品。教育投入資金1969萬元,改造中小學危房7.21萬平方米;二中、五中等學校先后進行了“國有民辦、校長領辦”改革;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清水湖校區建成并開始招生。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有了長足發展,人民醫院住院大樓、門診大樓、中醫院門診樓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鄉鎮衛生院、血防站所的改革順利完成。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圍繞“中華詩詞”之鄉、洞庭濕地之都、滄浪文化之源,著力打造“滄浪”文化品牌。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全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90%,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飲用水源(地下水)基本達標。人口與計生工作機制得到進一步創新,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酉港、巖汪湖、蔣家嘴等一批鄉鎮已建成全市一流的服務站。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企事業單位參加養老保險人數上升到25976人,比“九五”末增長63%;參加失業保險人數9530人,增長38%;建立和實施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廢止原機關事業單位公費醫療、企業單位勞保醫療制度,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達21581人。整體劃轉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啟動工傷、生育保險,使我縣社會保險的基本框架與國家的要求相匹配。體育事業進一步發展,我縣喜獲“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光榮稱號。在第十屆全國運動會上,我縣選手勇奪女子摔跤48公斤級金牌,取得歷史性突破;在常德市第四屆運動會上,共奪得99.5枚金牌,取得金牌數第一、總分第二的好成績。國土、檔案、宗教、統戰等工作都有新的進步。
(二)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五”期間,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的形勢是好的,這為今后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但是,也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經濟總量不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有6600元,只相當于全國人均水平的60%;二是經濟結構欠優,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依然偏低;三是財政剛性支出增加,收支矛盾大,基層運轉較困難;四是社會保障面臨的問題多,就業與再就業壓力依然很大;五是抵御自然災害和重大疫病情的能力仍然不強。
(三)“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環境
本世紀頭20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作為這一過程關鍵階段的“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宏觀環境具有許多新的特點,總體上機遇與挑戰并存,壓力與動力同在。
高層對“中部崛起”戰略進一步明確。中央明確提出,繼續增加對中西部的公共投資,改善中西部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加大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適當調整稅收分配結構,增強中西部地區,特別是縣域經濟發展后勁。
國家支持農業發展的力度進一步加大。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惠農政策,農產品價格普遍回升,農民收入增加,生產積極性普遍高漲。
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向內地進一步傾斜。國家加強對沿海發達地區的土地控制,而農業是國家重點扶持和優先發展的產業,湖南必將成為沿海企業轉移投資的重點地區。
民營經濟發展的環境進一步優化。隨著國家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深化,經濟自主增長的活力將進一步增強,民營經濟發展面臨難得的大好機遇。
基礎設施進一步配套。漢壽沅水大橋的建成通車、縣鄉公路及通村公路改造的完工,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交通“瓶頸”制約得到解除,長遠發展的后勁進一步增強。
第二章指導思想和發展戰略
(一)指導思想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堅持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始終把工業發展擺在突出地位,強化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發展步伐,突出“三鎮”(龍陽鎮、太子廟鎮、蔣家嘴鎮)、“四鄉”(中國黑楊之鄉、中國甲魚之鄉、中國苧麻之鄉、中國珍珠之鄉),不斷推進“三化”進程,增加經濟總量,改善運行質量,提高科技含量,拓展市場容量。不斷縮小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力爭“十一五”末我縣的幾項主要經濟指標進入常德市經濟發展強縣行列。
(二)發展戰略
項目立縣戰略強化項目對經濟發展的載體作用。在積極開發項目的基礎上,抓緊向上銜接,力爭將一批大而有影響的項目擠入上級規劃籠子。與此同時,從自身資源條件、產業特色出發,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有選擇地逐年建成一批骨干項目,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構筑新的平臺。
工業強縣戰略堅持走“依托優勢、突出重點、培植支柱、形成規模”的發展思路,通過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優化產業和產品結構,圍繞黑楊加工、棉麻紡織、醫藥化工等支柱產業,積極扶植一批龍頭企業,全面振興工業經濟。
品牌興縣戰略通過打造品牌產業和產品、品牌城鎮、品牌政府、精神品牌,不斷提高縣域經濟的競爭力。
第三章發展定位和主要奮斗目標
(一)發展定位
——全國有影響力的機械制造強縣。以寶龍汽車、煤機公司為龍頭,積極整合資源,打造品牌,重點發展以汽車零配件、液壓支柱、研磨拋光制品、粉末冶金為主的機械制造業。
——重要的苧麻紡織加工、楊樹生產加工基地。對現有紡織企業擴規提質,大力招商引資,延長產業鏈,重點發展印染、服裝等行業。擴大楊樹種植面積,依托香港中鼎集團、國珍木業,擴大加工規模,提升產品質量,增加產品出口數量。
——重要的醫藥、化工生產基地。進一步做大做強康普、才松堂等醫藥企業,太子涂料、正陽化工、工業用煙生產茄尼醇、興業化工等化工企業,形成產業集群。
——面向“泛珠三角”的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和無公害蔬菜,著力提高農產品品質,進一步擴大我縣對“泛珠三角”地區農產品供應量。
——環西洞庭湖濕地旅游中心、水鄉名城。將西洞庭湖濕地保護區建成名副其實的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成為游客回歸大自然、欣賞湖光山色的理想天堂。將龍陽鎮打造成水鄉名城。
(二)主要奮斗目標
“十一五”期間宏觀調控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經濟增長速度預期為年均增長11%左右,到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0億左右。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5億元,年均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33.3億元,年均增長21%;第三產業增加值34.2億元,年均增長1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500元;地方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1%以上。
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縣域經濟競爭力增強,2010年,一、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分別為25:37:38。
可持續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87‰以內,2010年全縣總人口控制在78萬人以內;城鎮化水平提高7個百分點,達到38%;縣域森林覆蓋率、城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分別提高到30%、38%;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5%;全縣適齡兒童入學率、小學畢業生升學率、小學在校學生鞏固率達100%,初中在校學生年鞏固率達99%以上,應屆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學校的比例達到95%以上。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居民生活質量有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比較完善。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10%;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積增加到35平方米。確保下崗失業人員90%以上實現再就業,失業率控制在4.1%以內。城鎮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和農村醫療服務設施繼續改善,人民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體育設施增加,覆蓋面擴大,城鄉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社會風氣和社會秩序進一步好轉。
第四章主攻方向和發展重點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為農民的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的環境,抓好鄉鎮機構改革,精簡機構,理順體制,規范管理,形成精干高效的農村基層行政管理體制;配套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完善農村貧困救助和“五保”制度,建立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優撫保障機制和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優化區域布局。在實現糧食穩定增產的同時,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優勢農產品和有地方特色的名、優、高、新產品,建立與國內外市場相適應的優質高效農業結構;突出建好商品糧、優質苧麻、黑楊、無公害蔬菜、淡水珍珠、無公害生豬等六大基地。2010年,全縣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60%以上。
推行標準化生產,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制訂與國內外質量標準配套的農產品標準體系,在農產品產地、市場、企業之間建立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大力開展農產品認證工作,2010年全縣無公害農產品認定面積達到95%,無公害農產品達到90%以上,綠色、有機食品認證20個以上。圍繞黑楊、苧麻、珍珠、無公害蔬菜、工業用煙等五大特色產品,力爭將巖下榮祺、國珍木業、泰陽生物等一批企業培育成年產值過億元的產業化龍頭企業,將廣源企業、向八老珍珠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打造成省級龍頭企業;重點扶持黃貢米業、湖洲野菜加工等特色企業,依托洞庭水殖、泰順食品,加大對甲魚、鱖魚、田螺等特種水產品的開發力度,提高深加工能力。2010年,主要農產品基本實現標準化生產,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生態農產品品牌。
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建立農民致富平臺。圍繞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構建服務功能齊全、服務手段完善的新型服務體系,穩定和壯大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完善動植物疫病檢疫檢測防治、農業實用技術推廣、農民實用技術培訓三大網絡。繼續實施“陽光工程”,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增強致富本領。加強農業有害生物防控,制定和落實重大農業有害生物應急預案,大力推廣生物農藥等無公害新技術,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應用能力和農民技術水平。
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夯實農業基礎。繼續實施農村公路改造,2010年實現水泥路通往鄉鎮,70%以上的村通水泥路的發展目標,健全農村公路網絡。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湖區重點搞好機電排灌設施的更新和西湖高水內江治理,山丘區側重渠系配套和病險水庫的整治。在抓好人畜安全飲水的同時,繼續實施水利血防滅螺、興林滅螺、退田還湖工程。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積極推進農機服務市場化、社會化進程。建好縣鄉村三級農村信息網,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2010年,90%以上的鄉鎮建立網絡終端,重點龍頭企業、專業批發市場、農民經紀人、部分種養大戶實現上網。
發展勞務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擴大勞務輸出;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多種經營,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
(二)做大做強工業經濟
把“工業強縣”作為第一方略,增加工業投入,增強工業實力,提高工業化水平,用強大的工業實力帶動全縣整體實力的增強。
加快開發區建設,構筑工業經濟發展平臺。引導大企業、大項目進開發區興業,形成專業突出、產業集群、集約經營的開發區經濟。高標準建設漢壽經濟開發區。搞好漢壽經濟開發區規劃修編工作,遠景規劃19平方公里,以石長鐵路和長常高速公路為兩翼,東依太子河、西含倒流坪、南至石長鐵路、北越長常高速公路。“十一五”期間,嚴格按照5平方公里核心工業區的詳細規劃,全面建成以醫藥化工、汽車制造、家具制造產業為主的天星工業小區,以科學教育產業為主的清水湖科教產業園,初步建成以紡織食品加工產業為主的黃福工業小區、以機械電子產業為主的偏坡嶺工業小區。到2010年,開發區實現工業總產值30億元,上繳稅金1億元。高起點籌劃蔣家嘴紡織工業園,形成紡紗、織布、印染、成衣等上下游產品關聯度大的產業鏈,打造漢壽紡織工業的新亮點。高投入優化園區的硬環境和軟環境,完善基礎設施,搞好園區的美化、亮化、綠化、凈化,在園區內形成現代政務管理體制與機制,提高辦事效率,把園區真正辦成新型工業的孵化器。
著力推進品牌戰略,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支持“康普”等企業品牌爭創“中國馳名商標”或“國家免檢產品”,支持興業化工“金牛山”牌、榮祺公司“榮祺”牌、煤機公司“天塔”牌、太子化工“太子”牌、才松堂制藥“雨花亭”牌和“松之泰”牌、金穗米業“金穗”牌等一批品牌爭創省級著名品牌,鼓勵年產值在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獲得相關的質量體系、環保體系認證。
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擴大經濟總量。用5年的時間,培育出康普制藥、中鼎家具、泰陽生物、廣源紡織、天源能源等一批產值過5億元的企業“航母”,用一批大項目、好項目支撐縣域工業,拉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做大做強銀陽棉紡、正陽化工、桃花源柴油機、國珍木業等一批規模工業;抓好鑫源長麻紡、寶龍汽車、精誠研磨、煤機公司擴建工程。力爭“十一五”末期全縣規模工業企業達到80家,實現產值90億元。
(三)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按照“以城帶鎮、城鄉互動、共同繁榮”的思路,著力抓好縣城和中心城鎮建設,構筑縣城和建制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為加快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提供強有力的載體。
依托大橋,高標準建設好龍陽鎮。利用沅水大橋建成通車的大好機會,力爭“十一五”末把縣城初步建成一個功能完善、結構協調、具有濱湖特色的新城鎮。以漢南大道、芙蓉大道標志性道路建設為重點,突出城區道路軸線作用,結合S205改線工程,在龍陽大道以西新建大橋路;加快舊城區低矮棚戶改造力度,建好取地表水的自來水廠,新建污水處理廠、城區公廁,加快管道燃氣工程建設;設置紅綠燈等交通設施標志,配套消防安全設施,搞好防災避險;建設銀水湖公園,擴大綠化面積,把三堤兩港、芙蓉大道、花園路、龍陽大道、銀水路建設成一路一景、路路有別的綠化花園帶;改造城北河沿線風光帶的建設,高標準建成四星級龍陽國際大酒店、凱宏購物廣場、金灣購物廣場和珍珠大廈。
以業興鎮,引導產業向中心城鎮集聚。在著力發展太子廟、蔣家嘴、罐頭嘴等鄉鎮基礎設施的同時,引導竹木加工、珍珠繁養、黑楊加工、醫藥化工、棉麻紡織、生態旅游等產業向其集聚,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中心城鎮轉移,使其帶動周邊小城鎮快速發展。改善居民小區環境,增加小區文體休閑設施,抓好社區治安穩定及社會保障工作;發展社區經濟,建立社區服務中心,引導社區自治組織、單位和個人興辦家教、養老托幼等社會服務實體,建設現代化和諧社區。
搞活流通,培育四大市場體系,建好一個物流中心。一是形成以太子廟為中心的中藥材批發市場;二是形成以崔家橋為中心的優質生豬、竹木加工產品市場;三是形成以五里橋為中心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四是將罐頭嘴鎮培育成西湖垸的物資集散中心;五是建好太子廟物流中心,構筑城鄉商品流通網絡。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交通繼續建好S205沅水大橋,將S205漢壽至太子廟段按一級公路標準改線拓寬升級,徹底解除出入縣城的瓶頸制約,搞好S205太子廟至良荊界、龍打吉至永豐段路面硬化、漢壽——巖汪湖——蔣家嘴公路改造和通村公路建設;新建蔣家嘴千噸級客貨運碼頭;建好花木蘭、太子廟、蔣家嘴、滄港、罐頭嘴、酉港等客貨運車站和縣城貨運配載中心。
水利防洪工程 著力完成西湖、沅南垸一線大堤加固加高;整治一線大堤病險建筑物、堤身及基礎滲漏、兩水夾堤等險工險段隱患,加固加高南湖撇洪河北大堤、南湖調蓄區隔堤、新興間堤、蘇家吉間堤、西湖高水內江間堤,疏挖新興金石垸至坡頭沅水尾閭洪道,配套建設縣防汛指揮信息系統。蓄洪安全建設培修圍堤湖、六角山堤防,修建安全轉移路、新建安全轉移橋,新建圍堤湖垸吐洪閘。排澇建設完成巖汪湖、坡頭、蔣家嘴大泵及排區更新改造,大龍湖電排擴容升級、觀音港排水體系改造,解決縣城排水問題;完成小型揚水灌區改造和小型排水站改造。抗旱建設完成清水壩、江東市、顏家廟等水庫樞紐保安,喉嚨管、柳溪等水庫升級擴容;清水壩、江東市、顏家廟等灌區主干渠道疏挖襯砌,治理撇洪河八條溪河小流域水土流失。水利滅螺建設搞好渠道硬化滅螺、大堤外坡腳硬化滅螺,新建攔、沉螺設施。
電力在龍陽鎮新建一座110KV變電站,一個電力開閉所;在太子廟新建一座110KV變電站;在蔣家嘴對原有110KV變電站進行擴容改造,新建一個開閉所。
郵電通訊建成運行快速、調度靈活、管理有效、信息暢通的現代化郵政運輸網;逐步推行移動、電信業務的智能化、綜合化。
(五)發揮科技對縣域經濟的拉動作用
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識產權。鼓勵和扶持康普制藥、才松堂制藥、國珍木業等重點企業加快建設技術開發平臺,逐步建立省級以上技術研發中心,組建多種形式的產學聯合體,努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強化對科技資源的整合、共享和開發應用,不斷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組織實施農業星火計劃,以科技服務“三農”,通過典型引路,重點做好南獲、優質水稻、珍珠、黑楊、苧麻等領域的科技成果轉換示范工作。繼續做好天源生物能源、泰陽生物等高新技術企業及其產品的認定工作;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聯系,引進人才和技術,興辦高新技術企業;重視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紡織、化工、食品加工等傳統產業,突出抓好廣源麻業、隆源紡織、煤礦機械、太子涂料、正陽化工等企業的技術改造力度,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把具有特色和優勢的傳統產業,打造成推進新型工業的重要力量,力爭在生物醫藥、機械制造、新材料等領域形成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群體。
(六)發展生態旅游業
突出特點,集中力量,把“西洞庭湖濕地龍舟賽”辦成有一定影響的賽事,加快西洞庭湖城市濕地公園景區游道和景點建設,配套、完善景區內通信、環衛設施,新建蔣家嘴三星級賓館。
抓住機遇,科學規劃,將豐家鋪—鹿溪景區—江東市—五寶山、S205—金牛山的公路建設好,實現重要景點之間的快速互通,發展以竹林觀光為主的森林生態游和農家樂。
立足縣情,發揮優勢,以撇洪河、聶家橋牧場、西湖垸為重點,發展獨具特色的農業觀光游。
挖掘潛力,分步實施,利用漢壽豐富的人文和自然資源,逐步恢復凈照寺等景點,形成文化旅游產品群。
(七)全面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就業和社會保障堅持以人為本,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勞動社保工作,樹立抓社保就是抓財政、抓發展、保穩定的觀念,建立健全與縣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訓基地和勞動保障服務平臺,實現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的目標。搞好勞務輸出,實施就業與再就業工程。擴大養老、醫療、生育、工傷、失業保險的覆蓋面;實施保障方式多樣化,解決不同人群的基本醫療保障問題;實施公務員醫療補助、企業補充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制度。
文化教育建好縣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漢壽劇院、青少年活動中心,抓好全縣檔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設,鄉鎮實施無線數字電視工程。統籌城鄉教育協調發展,統籌普教、職教、成教、幼教協調發展,合理調整中小學布局,優化配置教育資源,縣一中進入省一流示范性高中學校行列;縣二中爭創省級示范中學,五中著力做強;一職中爭創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專;龍陽鎮南岳路小學通過擴建在校學生達到3000人左右,辦成全市一流的示范小學;縣城區興辦一所省級示范性幼兒園,各鄉鎮興辦一所中心幼兒園。
體育衛生建設康體娛樂廣場,全力打造水上運動后備人才基地(國家級)和摔跤、柔道后備人才基地(省級)。加強農村衛生工作,建設好鄉鎮衛生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升各項衛生質量的檢測水平,搞好計劃免疫工作,加強三級衛生網絡、衛生監督體系建設。
人口和計劃生育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機制。
環境保護繼續深入開展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抓好城鎮功能區達標和生活、工業污染防治,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建設,加快改善城鎮能源結構,抓好垃圾、“白色污染”和噪聲污染防治工作。
國土整治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認真抓好土地開發整理,促進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優化配置。
婦女兒童事業優化婦女兒童生存與發展環境,增加社區婦女兒童教育、科技、文化、體育、娛樂于一體的活動場所,建成縣婦女兒童活動中心。
第五章主要措施
(一)逐年建成一批重大項目
1、擴大對外開放,引進外資上項目
一是圍繞支柱產業,在楊木加工、機械制造、棉麻紡織、醫藥化工、食品加工等領域,集中引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高的外資項目;二是圍繞特色農產品以無公害蔬菜、畜禽及水產品為重點上項目。三是圍繞基礎設施,以漢南路建設、芙蓉大道建設、銀水湖開發、城北河改造、垃圾處理場等項目為引資重點。力爭“十一五”期間,共引進縣外境內項目1000個,到資60億元。
2、發展民營經濟,激活內資上項目
一是加大市場準入,凡是國家非禁止的領域,一律向民營經濟開放;凡是國有企業、外資企業享受的待遇,一律讓民營企業享受。二是加強引導,鼓勵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城市經營、農業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等新興服務業發展。三是激活投資主體,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利用各自優勢,以投資領辦、合伙經營、入股分紅等多種形式參與民營經濟的發展。四是推動銀企合作,營造良好的信貸環境。恢復工商銀行漢壽支行,激勵商業銀行擴大信貸規模,實現銀企“雙贏”,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3、研究產業政策,瞄準方向上項目
積極爭取上級投資,力爭更多的項目進入國家、省、市計劃籠子。抓好商品糧、棉、油基地和畜禽品改基地建設項目,繼續實施血防滅螺工程,建設新一中,繼續抓好三水廠二期工程和公檢法司基礎建設,新建環境監測站、太子廟工業園污水處理廠,建成太子廟國家糧食儲備庫鐵路專線,積極推廣電子政務。
(二)努力建設節約型社會
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進清潔生產,以提高集約經濟效益,減少環境污染為目標,在節能、降耗、優化生產工藝、治理污染等方面有所突破,加快興業化工、天耀紙業、廣源麻業、逐鹿紡織等企業的技術改造力度,促進這些企業向環保、專、精、特、新方向發展,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延長產業鏈,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排放,實現企業效益與環境保護同步發展。堅持資源開發與保護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把節約理念貫徹到生產、流通和消費等各個領域,推進節約降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努力建設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
(三)積極發展協會經濟
探索“支部+協會”的農民組織化方式,走支部建協會、協會建支部的路子,引導協會開展技術培訓、生產指導、信息交流等活動,支持發展紡織協會、企業家沙龍等工業行業協會,建好旅游、教育、文化等行業協會,發展協會經濟。
(四)加大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
一是通過公開招聘的形式,重點引進機械電子、輕工食品、醫藥化工、紡織印染、信息技術、環境保護、城市規劃、教育藝術等方面的人才。二是提高人才管理水平,建立一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用人機制,大膽試點并積極推行多種工資形式,試行年薪制,使一部分優秀人才通過科技創新、知識創新先富起來。三是優化人才資源配置,積極引導和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有技術、懂管理的人才從事產業開發、信息服務工作;支持科技人才從事技術革新和成果轉化工作;引導人才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提高人才擇業的自主權和單位用人自主權,提高人才資源市場配置率。
(五)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
一是完善“經濟環境110”投拆處理中心功能,做到投訴有回復,舉報有回音,違規有處罰,對工業園區實行封閉管理,規范執法部門對企業的檢查;二是繼續推行項目免費全程代理制,重點企業收費“一費制”,特事特辦等服務機制,為投資者服好務;三是完善執法責任制和執法過錯追究制,認真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依法行政,加強對公共權力的約束,強化行政復議、行政應訴、規范性文件備案和對行政執法的監督,及時糾正違法和不當行政行為,突出整治不作為等問題。
來源:漢壽縣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