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是長沙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攻堅時期,是新型工業化成型期、城鄉一體化加速期、社會和諧化提升期和生態文明化推進期。本規劃綱要主要闡明“十二五”期間長沙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基礎、發展環境、主要目標和主要任務,是政府履行職責的重要依據,是組織和團結全縣人民共同奮斗的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
第一章 把握戰略機遇 實現跨越發展
“十一五”時期是長沙縣戰勝嚴峻自然災害、經歷重大風險挑戰、取得顯著發展成績的五年。五年來,全縣上下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實施“領跑進軍”戰略,全力加快“調優結構、轉變方式、城鄉一體、普惠民生”步伐,綜合實力在應對危機中逆勢增長,城鄉建設在統籌發展中快速推進,社會建設在和諧創建中全面進步,發展后勁在改革開放中持續增強,成為長沙縣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受惠最多的五年,全面并超額完成了“十一五”各項預定目標,為“十二五”經濟社會加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十一五”時期,長沙縣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由第53位躍升到第25位,2010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620億元(預計,下同),5年年均增長17.1%,人均達77306元;地方財政總收入75億元,年均增長3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944.8億元,年均增長30.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2.5億元,年均增長21.6%。
——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產業能級不斷提升。全縣產業結構由“十五”末的13.8:61.4:24.8調整到2010年的7.1:69.3:23.6,工業主導作用進一步凸顯,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等支柱產業產值占全部規模工業產值73.6%,已建立各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51家,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達到580億元,比“十五”末期增加380億元,年均增長23.7%。經濟增長正逐步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創新轉變。
——城鄉建設成績顯著,發展條件不斷改善。“十一五”期間,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44.8億元,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48平方公里,先后實施了省內最大的城市湖泊松雅湖項目、黃花機場擴建、萬家麗路等一批重大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縣域內形成以黃興大道北延為骨干的“八縱十二橫”道路交通網絡,縣城已有萬家麗路等16個現代化交通接口與省會長沙實現無縫對接。加快推進社區環境整治和城市景觀建設,“數字星沙”工程全面實施,全縣已實現了城鄉規劃全覆蓋,推進農村安全飲水、病險水庫治理、中小灌區改造和山塘清淤擴容工程,自來水、污水處理、數字電視、公交客運、文化站等公共設施加快向農村延伸,現代農莊建設和榔梨、金井、開慧城鄉一體化試點取得初步成效。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明顯提高。“十一五”期間,按照新增財力70%用于民生建設的原則,逐年加大民生投入,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制定教育強縣規劃;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啟動星沙文化中心、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開展各類文藝活動,豐富群眾精神生活;大力發展衛生事業,建立健全“三級五中心”城鄉衛生體系,實現村級衛生室全覆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縣鄉醫院住院補償率達70%;全面實施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在全市率先啟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信訪處理機制和矛盾調解體系,安全防控體系基本建成;2010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0430元和10648元,年均增長11.2%和17.0%。
——生態建設進展順利,環境保護成效顯著。大力推進城鄉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開展“全國生態縣”和“全國綠色小康縣”創建活動;扎實推進“兩河”流域治理,先后整體關閉、搬遷30多家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對全縣生豬養殖場進行有效治理,全面啟動鄉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實施了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9.8%,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改革開放扎實推進,發展動力不斷增強。“十一五”期間,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破解發展難題的根本途徑,推進了經開區托管鄉鎮園區、城市管理、政府投資體制等一系列改革;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引進了廣汽菲亞特、陜汽環通、眾泰江南、中鐵軌道、住友輪胎等知名企業,全縣世界500強企業達到25家,三一重工近年先后在美國、德國等地建立研發中心和制造基地。全縣累計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69.7億美元,累計利用外資11.0億美元,累計到位內資302.4億元。
五年來,全縣上下堅持突出產業升級、優化資源配置,突出項目帶動、建設新型城市,突出理念創新、推動城鄉一體,突出兩型建設、推進可持續發展,突出體制創新、夯實發展基礎,經濟社會領域取得了歷史性突破,躋身全國十八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全國最具投資潛力和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獲得“全國文明縣城”、“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國家生態示范縣”、“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最具幸福感縣城”,成為湖南省首批承接產業轉移重點縣、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為“十二五”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同時,長沙縣發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城鄉社會事業發展不均衡,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十二五”時期,在后金融危機時代背景下,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國內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不斷深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十二五”時期我縣正處在新型工業化成型期、城鄉一體化加速期、社會和諧化提升期和生態文明化推進期,是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諸多風險挑戰,也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一是區域發展融入國家戰略。2010年《促進中部崛起規劃實施意見》和《促進中部城市群發展指導意見》的出臺,長株潭城市群已作為中部崛起的城市群增長極上升為國家戰略,長沙縣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也將獲得更多先行先試機會;二是經濟轉型助推跨越發展。“十二五”時期,國家擴大內需戰略、長沙市構建區域消費中心目標和我縣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制造業的戰略謀劃,三方合力將推動我縣由“園區經濟”向“城市經濟”轉型,實現跨越發展;三是區位優勢拓展發展空間。長沙縣地處珠三角和長三角共同輻射腹地,三面與省會接壤,高鐵、城鐵、地鐵開通和機場擴建將把長沙縣帶入第二沿海地區和高速發展時代;四是平臺謀劃增強發展后勁。航空新城、黃興高鐵新城、安沙物流新城、松雅湖高端商務區、長永高速城市商務區等發展平臺的建設及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強力帶動將進一步增強長沙縣發展后勁。
與此同時,我縣也面臨不小的挑戰與壓力:一是結構調整任務艱巨。“十二五”期間促進產業結構逐步向三二一轉變,提升傳統產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任重道遠;二是資源環境壓力增大。經濟快速發展與土地、能源、重要原材料短缺矛盾及國家對土地利用、能源節約、二氧化碳以及污染物排放更高要求使發展壓力增大;三是社會管理更趨復雜。社會結構進一步分化,社會主體訴求多樣化,利益協調難度加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日益復雜。
“十二五”時期我縣將站在新起點、進入新階段、躍上新臺階,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機遇,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寬廣的世界眼光,積極應對挑戰,突破瓶頸、創新體制,持續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努力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為早日實現基本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總的指導思路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為前提,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為動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以持續領跑為目標,推進區域協調與產城融合,加快科技創新與文化繁榮,促進產業高端化、城鄉一體化、生態文明化和社會和諧化,建設省內率先小康、中部引領崛起、全國示范發展的現代化長沙縣。
“十二五”時期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是:
——堅持搶抓機遇、率先發展的原則。牢牢把握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搶抓擴大內需、產業調整、中部崛起、兩型示范等機遇,堅持好中求快、快中求優,掌握當前發展主動權,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堅持調優結構、協調發展的原則。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著力調整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結構、城鄉結構和區域結構,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的原則。把改革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動力和支撐,發揮科技和人才的重要作用,推進經濟、社會、行政等領域改革,加快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堅持兩型引領、綠色發展的原則。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加快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走生態良好的綠色發展之路。
——堅持普惠民生、和諧發展的原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實施收入倍增計劃,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體制,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居民幸福指數,使全縣人民充分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第四節 發展目標
“十二五”時期長沙縣將實現省內率先小康、中部引領崛起、全國示范發展。省內率先小康,“十二五”時期全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邁上新臺階,各項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全面達到小康要求,2015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約2萬美元,社會事業更加繁榮,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幸福。中部引領崛起,“十二五”時期充分利用政策、區位和產業優勢,鞏固百強中部第一位次,加快兩型社會建設,成為引領長株潭城市群進而引領中部地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全國示范發展,“十二五”時期進一步探索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之路,在產業發展、城鄉建設、產城融合、社會建設等多個方面改革創新,成為改革開放后三十年縣域經濟科學發展新示范。
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綜合實力快速發展。到2015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1400億元,年均增長16%。財政總收入達200億元,年均增長2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700億元,年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50億元,年均增長21%,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工業實力進一步增強,總產值達到3000億元,年均增長23%,形成2個以上千億產業基本建成“工程機械之都”和“中國汽車產業新板塊”。
——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加快發展第三產業,著力調整產業結構,三大產業比例力爭調整為4:68:28,三次產業從業人員比例為15:45:4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0%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0%以上,需求結構、要素結構和區域結構更趨合理。
——改革開放步伐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到2015年,實際用外資達到4.5億美元,年均增長15%,外貿進出口額22億美元,年均增長13%,引進市外境內資金形成固定資產投資132億元。
——城鄉一體不斷提升。城鎮化率提高到65%以上,完善城鄉基礎配套實施,形成“八縱十六橫”的骨架路網,基本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文化、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在城鄉之間配置更加平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取得明顯成效。到2015年,實現居民收入倍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0000元,年均增長14%;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000元,年均增長16%。
——社會建設全面推進。啟動高中三年免費教育,推進寄宿制學校免收寄宿費,基本建成教育強縣;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比較健全;全縣研究與試驗開發經費占GDP的2.5%,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家以上,打造新一代廣播電視網,實現“三網融合”;每年新增城鎮就業崗位7000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95%,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覆蓋,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工傷保險覆蓋率達到90%,實行農村危房全面改造和山區生態移民;社會應急體系基本健全,公共安全狀況進一步好轉,促進人口均衡發展,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在7‰以內,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
——生態環境更加優化。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以2010年為基礎,單位GDP能耗降低20%,單位工業總產值綜合能耗下降25%;各類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總量排放減少15%和20%;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以上天數340天以上,縣城建成區人均綠地面積
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聚、發展集約的原則,進一步推進主體功能分區,優化城鎮空間結構和產業布局,形成優勢充分發揮、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的空間發展新格局。
第一節 推進主體功能分區
長沙縣是湖南省和長沙市東部城區的重點開發區域,綜合考慮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未來人口分布等因素,遵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布局,將長沙縣進一步細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
一、優化開發區域。主要為縣城片區和暮云片區。縣城片區重點完善綜合配套設施,美化城市景觀,大力發展商貿休閑、商務服務、樓宇經濟和總部經濟,提升原有商業區,加強綠化等生態建設,提升綜合承載能力和城市品質。暮云工業園實行產業“退二進三”,優化發展。
二、重點開發區域。主要為300平方公里星沙新城,包括經開區、星沙配套產業基地、黃花及榔梨產業配套基地、“一都一板塊”產業區域、松雅湖高端商務區、航空新城、安沙物流新城、黃興高鐵新城等。充分發揮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帶動作用,突出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協調互動,加快交通、水電氣、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用事業發展,加快經濟和人口聚集。
三、限制開發區域。主要為縣域撈刀河以北的春華、路口、果園、高橋、金井、雙江、白沙、開慧、福臨、青山鋪、安沙、北山等12個鄉鎮1151平方公里范圍的北部地區,引導此區域內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按照“保護優先,有限開發”的原則,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實行生態移民,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走“點”狀集約發展的道路。
四、禁止開發區域。主要為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河流源頭及水源保護區、歷史文化保護區、長株潭綠心控制區,包括兩河流域等水域保護區、石燕湖等森林公園、白鷺湖等濕地公園、基本農田保護區域及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建設成我縣的生態屏障和休閑度假地。
對以上四類主體功能區,按照“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建立相應的財政、土地、產業、績效考核和利益補償等差異化政策體系,促進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第二節 完善城鎮空間布局
加速推進新型城鎮化,根據各鄉鎮的基礎與特色,構建以星沙新城為主導、衛星新市鎮為主體、鄉村集鎮為補充的城鎮空間布局,發揮星沙新城的龍頭作用,促進協調發展。
一、建設星沙新城。加強道路等各類基礎設施建設,西邊全面融入長沙市區,東邊與瀏陽新城對接,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管理體制及社會服務,提升市民文明程度,提升城市文化內涵,把星沙新城建設成具有國際品質的現代化城市。
二、打造衛星新市鎮。江背、暮云、安沙、開慧、金井、北山、跳馬等鄉鎮發揮各自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建設人口聚集在3萬以上、各具特色的衛星新市鎮,成為有機聯系星沙新城和帶動農村發展的重要節點。
三、提升鄉村集鎮。包括人口相對集聚、商貿較為活躍、有一定發展基礎的鄉鎮集鎮和村鎮,通過完善道路、飲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加強環境整治和民主建設,把鄉村集鎮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窗口。
第三節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按照產業集聚集約發展的原則,繼續完善“南工北農”產業布局,推進工業企業進園區和現代農業發展的“六個集中”,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一、工業布局。重點建設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及其產業配套基地,充分發揮國家級經開區的核心和帶動作用,建設各有側重的主題配套基地,重點打造以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等為核心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二、服務業布局。重點建設“一商圈、三新城”。“一商圈”即由松雅湖高端商務區、長永高速城市商務區和縣城原有商業區提質改造構成的星沙核心商圈,主要發展商務服務、家庭服務、商貿餐飲等;“三新城”即黃興高鐵新城、黃花航空新城和安沙物流新城,根據各自資源特色,分別發展商貿流通、航空服務和現代物流業;通過建設鄉鎮商貿綜合體,在城市和鄉村構建連鎖商業體系,形成金字塔式網絡結構,全面發展服務業。
三、農業布局。重點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