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集群化、高端化和融合化發展,促進經濟發展由二產主導向三次產業協同帶動的轉變。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優化提升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完善產業信息服務平臺,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建立多元支撐、高端高效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一節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以現代農莊、農業示范區和鄉鎮經濟發展為平臺,加強農業與加工、農業與城鄉發展的有機融合,協調農林牧漁業全面增長。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機械化和農產品加工水平。強化農業服務支撐體系建設,扎實推進特色優勢農業集聚升級,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一、做強優勢農業。精心打造超級雜交稻、有機茶、綠色蔬菜等精品園、農業標準化基地、農業知名品牌和現代星級農莊,做強優勢農業。
——糧食生豬。重點建設春華、果園、路口、福臨、開慧、北山等鄉鎮水稻高產示范片和高檔優質稻生產基地。建設一批水稻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甜糯玉米、特種紅薯等特色旱雜糧基地。以保護環境為前提,合理調整生豬養殖,劃分生豬限養、禁養區,保護和改良生豬品種,鼓勵發展特種養殖業,確保畜禽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到“十二五”末,全縣優質稻播種面積達到104萬畝,優質率90%,生豬養殖控制在100萬頭左右。
——生態茶葉。建設以春華、路口、高橋、金井、雙江、白沙、開慧、福臨、青山鋪、北山十個鄉鎮為重點的10萬畝標準化生態有機茶葉走廊,實施科技興茶戰略,打造“金井”、“湘豐”馳名品牌,擴大品牌的帶動能力。
——時鮮瓜果。重點建設白沙鄉萬畝生態果園、青山鋪鎮萬畝鮮食和葡萄精品園、安沙鎮楊梅標準基地,擴大無公害水果栽種面積,發展觀光果園。到2015年時鮮瓜果標準化種植達15萬畝。
——蔬菜、食用菌。以雙江、金井、福臨、高橋、路口、春華等鄉鎮為重點,大力發展設施蔬菜、有機蔬菜和反季蔬菜,建設十萬畝蔬菜基地,打造蔬菜產業片區。建立高橋、路口、春華食用菌基地,逐步形成S207沿線食用菌產業帶。到2015年全縣常年蔬菜達10萬畝,商品蔬菜達40萬畝,無公害率100%,綠色食品率50%,有機食品率20%。食用菌種植面積達200萬平方米。
——花卉苗木。維護林業穩步發展,培養特色品種,重點發展觀賞性、美化性、休閑型突出的花卉苗木品種。以跳馬、黃興、干杉、江背等鄉鎮為重點,建設十萬畝的花卉苗木產業基地和湖南花卉苗木大市場,帶動花卉苗木產業發展,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二、加強現代農莊建設。加快對100個現代農莊進行產業結構、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優化完善,通過農莊建設帶動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提高其旅游觀光、科普示范、休閑娛樂等功能設施水平,著力構建市郊田園觀光農業區、城鄉精品農業觀光區和農事休閑觀光農業區,推動農莊發展與生態旅游、休閑旅游的結合。著力打造以圣毅園為代表的現代農莊。同時,深入挖掘農耕文化、鄉土風情,實現農莊建設和農村發展整體聯動效應。
三、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培育和引進科技含量高、投資規模大、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模式促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重點發展茶葉、糧油、蔬果、食用菌等四大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擴大企業加工能力。
四、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建設以農機科技示范大戶、農機股份合作社為依托,建立融示范、推廣、作業、維修于一體的新型農機服務體系。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機械化裝備和技術,拓展農機化服務領域,加強農機安全監理和農機從業人員培訓,全面提升農機裝備、作業、安全、科技和服務水平。到2015年,全縣農業機械作業綜合水平超過85%,基本進入農業機械化高級階段。
五、健全農業服務體系。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立縣、鄉鎮、村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加強動物畜牧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與監管;健全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縣農技推廣中心,基層區域農技推廣站,水稻、蔬菜、茶葉、瓜果和花卉等專業技術服務站,村級服務點;健全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業信息平臺,促進信息服務網絡向基層延伸,推動信息進村入戶;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市場體系。以現代農莊、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為主體,建立健全規范有序的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積極探索財政支農資金的市場化運作機制,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發展。
第二節 優化提升第二產業
不斷壯大產業規模,促進工程機械、汽車產業集群化、總部化發展,推進產業由大變強。不斷提升電子信息、新材料、食品飲料和建筑業的發展層級,加大技術創新、優化結構、拉伸產業鏈條,不斷提升第二產業的配套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一、打造工程機械之都。依托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中鐵軌道等企業,整合資源,完善工程機械的零部件、整機、銷售與服務的產業鏈,提升集群的核心競爭力和本地配套率。針對工程機械產業關鍵技術缺失,采取關鍵技術招商策略。重點發展路面施工機械、起重運輸機械、路面養護機械以及特種工程機械。著力開展工程機械再制造,實行服務化發展。建立起支撐工程機械產業持續發展的公共服務平臺。構建中國工程機械核心技術開發研究中心、交易展示中心、質量技術檢測中心,完善信息共享平臺、物流采購和配送平臺,鼓勵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打造工程機械之都。
二、建設中國汽車產業新板塊。堅持整車帶動與零部件推動策略,調優經開區、榔梨、江背、黃花、果園和干杉汽車產品結構,建設中國汽車產業新板塊。以廣汽菲亞特、眾泰江南、陜汽環通、廣汽三菱等企業為重點,發展轎車、越野車、輕重卡車和專用車系列,以轎車發展作為汽車產品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全面推進越野車、輕重卡車、專用車產品上規模。配套發展發動機、車橋、變速箱、車身、汽車空調、汽車電器、模具、汽車傳動系統八大類汽車零部件總成產品,帶動內飾件、汽車涂料等基本零部件生產發展,拉伸汽車產業鏈,提高本地配套率。以星沙汽車產業研究基地(與清華大學合作)建設為契機,加強與汽車相關研究科研院所的合作,建設汽車及零部件研發、中試和生產基地。建設湖南汽車物流中心、汽配市場和中南汽車展示展銷中心,完善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體系。
三、升級電子信息產業。以經開區和星沙工業配套產業園為核心,以安沙工業園、榔梨工業園為支撐,支持維用長城、湘計算機、凱杰科技、紐曼科技等重點企業做大做強,提升現有產品中應用軟件、集成電路、數字視聽、網絡設備的新技術含量。重點在新型平板顯示器、超高亮度LED、新一代網絡通信、新型電池、新型元器件等新技術產品中實現突破,孵化成果,打造電子元器件、電子信息新材料、嵌入式軟件、光伏四大電子信息產業。形成規模大、產業關聯度高、企業互補性強,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湖南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四、壯大新材料產業。依托力元新材、瑞翔新材、浩潤科技、科星納米等新材料企業,支持“新型儲能電池及其材料研發與產業化”、“新能源汽車電池用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產業化”、“三層復合鋁箔抗塌陷性能縱深研究與產業化”等項目建設。重點開發電動汽車用大功率動力電池關鍵材料、汽車涂料、全釩液流電池材料、鋁塑復合板、新型陶瓷材料、高檔環保涂料、建筑節能材料等產品,延伸新材料產業鏈,推動材料產業集聚,建設成中部最具競爭優勢的新材料產業基地。
五、改造提升傳統工業。食品飲料產業。做大做強原有食品飲料的基礎上,做大榔梨鎮熟食品加工基地。依托空港城,形成從原材料生產到食品加工、銷售、消費完整的航空食品產業鏈,實現食品飲料產業升級。建筑業。重點對全縣38家三級以上建筑企業加強管理,鼓勵企業提高建設質量和服務質量。做大建材市場,發展高技術含量、低能耗的新型建材,重點推廣、應用新型墻體材料和散裝水泥。十二五末全縣水泥散裝率達55%,城區建筑工程全面采用新型墻體材料,建制鎮使用率達到40%。
第三節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鼓勵縣域企業拓展工業設計、金融保險、現代物流、管理咨詢、信息服務等高附加值業態。著重構建以現代物流、商務服務、商貿餐飲、房地產、休閑旅游和家庭服務為支撐的現代服務業體系,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
一、現代物流。加快推進集貨物集散、儲存、配送、流通加工、商品檢驗、物流信息服務等功能一體的專業物流園區建設。安沙新城著重發展以中南國際物流為代表的公路貨運物流,航空新城重點發展為黃花國際機場服務的航空物流,星沙產業基地重點發展配套經開區的生產性物流,黃興市場群重點發展以農產品、消費品聚散的生活物流。加大汽車物流、食品冷鏈物流等領域的投入力度,鼓勵商業流通企業發展連鎖經營和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重點在安沙物流園著力建設集物流信息集發、金融、通關功能于一體的現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強化物流標準化體系建設,迅速提高物流經營管理水平、服務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推進各類物流裝備的現代化。
二、商務服務。以長永城市商務區、松雅湖和航空新城為載體,積極發展金融、咨詢、設計等專業服務業。沿開元路、星沙大道等城區主干道發展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重點培育一批有實力、有信譽、有品牌、有特色的商務機構;充分利用服務外包試點城市的機遇,推動青蘋果數據城等企業進軍國際服務外包市場,大力引進、培育、扶持服務外包企業發展。
三、商貿餐飲。推進恒廣歡樂世界、城市商貿綜合體等商業項目建設,升級中南汽車世界、通程商業廣場、湘繡城、湖南金鷹機電市場等傳統商業中心,將星沙商圈升級打造成功能多元化具有較高品質的長沙市消費次中心;加快應用科學管理、先進技術和經營方法,優化提升批縣城、集鎮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旅游服務等傳統服務業;主動承接長沙市高橋、馬王堆、紅星等大型市場轉移,在黃興鎮建設集農產品批發大市場、日用品市場、家電和零配件市場、五金機電和工程機械及汽車配件市場于一體的全國一流的綜合市場群;完善商業體系,構建城鄉一體的商業連鎖經營網絡。重點建設中心集鎮商業綜合體,推進“商務下鄉”。
四、房地產業。樹立經營城市理念,加強房地產一級市場調控,積極發展高檔商品住宅,重點建設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適度超前建設集聚型商住房。著力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快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積極倡導“工作在長沙市區,居住、生活在星沙新城”的新居住理念。加強市場監管,嚴格準入管理,建立房地產開發經營企業誠信檔案。加強房地產市場信息動態監測、房地產企業監管和住房二級市場交易管理系統建設,完善房地產信息公開制度。
五、旅游業。充分發揮特色資源優勢和地處市郊的區位優勢,以松雅湖、板倉小鎮建設為契機,重點發展星沙工業和休閑旅游區、開慧紅色旅游區、黃興農業旅游示范區、善化歷史文化旅游區和跳馬、暮云生態旅游觀光區五大特色旅游區,全面推進全縣旅游業的上檔升級和品牌化發展。旅游產品著重培育從北面的開慧鄉到南面的跳馬鄉、暮云鎮一線,包括開慧紅色旅游區、善化歷史文化旅游區、陶公廟道文化旅游區、黃興農業旅游示范區、跳馬石燕湖生態公園和暮云長沙野生動物園等景區?!笆濉蹦?,實現年接待人數年均增長10%。
六、家庭服務業。促進社區便民利民服務業發展,鼓勵萬家惠、路口供銷社等連鎖企業拓展社區業務,建立社區綜合超市、便利店和綜合便民服務點。促進社區家政服務業發展,鼓勵發展家庭保潔、烹飪、保姆、老年人護理等多種類型的社區家政服務,重點扶持一批規模較大的社區家政服務公司。加大從業人員職業培訓、搞好勞動管理,并將從業人員納入社會保障范圍。
第四節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現有主導產業集聚的基礎上,按照創新驅動、重點突破、市場主導、引領發展的要求,重點培育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文化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引資、引技、引智力度,做大優勢、做強特色、提升水平,力爭到2015年末全縣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過千億。
一、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以江背、榔梨、干杉、果園等的汽車零部件的生產配套整車升級,以經開區為主體,大力發展節能型乘用車制造,著力突破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和電子控制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推動新能源汽車跨越發展;重點發展混合動力大巴、轎車、越野車、純電動轎車、重型卡車、節能型轎車、燃料電池汽車。力爭到2015年,新能源汽車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達到全國先進行列,新能源汽車占全部汽車產量的10%以上。
二、高端裝備制造。以經開區為載體,依托中聯重科、三一集團、山河智能、中鐵軌道等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深度融合精密機械、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成果,實現機械制造成套裝備的智能化、高端化和網絡化,努力把裝備制造業打造成我縣的超級產業。組織開展聯合攻關,著力突破高端功能性基礎件和關鍵零部件制造核心技術,逐步解決發動機、液壓元件、特種鋼板等關鍵零部件依靠進口的缺陷,提高工程機械整體制造水平和配套能力。重點支持路面施工機械、起重運輸機械、路面養護機械以及特種工程機械產品發展。力爭到2015年,機械裝備制造產值達到1500億元。
三、電子信息產業。重點發展微電子和光電子材料和器件、專用電子設備和材料、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下一代網絡、基礎軟件等。經開區著力打造光電產業基地。順應家電智能化、信息化和數字化的發展趨勢,打造信息家電產業基地。星沙工業配套產業基地重點發展汽車電子行業。到2015年,全縣電子信息產業產值達到130億元,年均遞增19%。
四、文化產業。構建以動漫影視、湘繡文化、旅游文化和印刷科技產業為主導,相關產業聯動發展、結構優化的文化創意產業;依托瀏陽河及其兩岸現有的旅游資源和農業基礎,建設集觀光、商貿、休閑、生產于一體的瀏陽河旅游文化產業基地;依托星沙湘繡城,引進高水準的工業美術項目,建設集工藝美術生產、銷售、展示于一體的工業美術產業基地;依托金沙利彩印,建設以包裝裝潢為主,集印刷發行、出版物流、印刷配件服務于一體的黃花印刷科技產業基地;依托宏夢卡通,建設集動漫設計制作、卡通觀摩旅游、衍生產品生產和銷售于一體的動漫影視基地?!笆濉蹦?,力爭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7%左右,年均增速20%以上。
五、新材料產業。大力發展金屬和非金屬新材料,著力培育動力電池、光伏材料、鋁材深加工、硬質合金等產業鏈。
通過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和社會建設三方面的有機融合,以空間資源高效利用支持產業持續升級,以產業多元發展帶動城市社會結構發育完善,以社會結構優化推動城市化建設,通過產業結構、要素結構和城市空間結構的協調優化,實現城市的有機增長和社會經濟的永續發展。
第一節 實現產城的良性互動
一、以產興城,增強城市活力。以多樣性的產業提升多樣性的城市生活,營建多樣化的產業新城;大力培育創新創業的產業氛圍,突出自主創新,提升主導產業附加值;加快傳統制造業為重點的產業結構向以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產業結構轉變,探索產業升級之路;積極引進高等院校、專業研究機構,吸引年輕一代和高素質科研人才入住,改變單純工業區的人口結構,促進新的消費需求。
二、以城育產,優化空間結構。著力打造 “沿線布局、組團發展”的空間結構,即沿著長永高速城市商務區、松雅湖、空港城、武廣高鐵等空間主線進行組團布局,根據產業屬性、用地性質將產業鏈上的關聯企業和勞動者相對集中在各衛星新市鎮,組建各具特色的市鎮組團,通過立體化大容量公共交通體系和系統的生態走廊,形成一個個各具特色、功能互補、生態宜居的低碳新城組團,進而建設多極開放的城市網絡結構。
三、產城融合,促進城市發展。通過社會建設營造更好的經濟發展環境,通過社會建設獲得城市轉型升級的動力,通過社會建設增強區域競爭軟實力。將社會建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基礎性工程,與星沙新城的經濟建設、城市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同步推進,相互協調、相互促進。進一步提升管理經濟建設和社會事務的能力和質量,促進城市建設更好更快的發展。
第二節 完善城鎮管理體制
一、深化城鎮管理體制改革。按照屬地管理和“事權、人權和責任相統一”的原則,理順城管部門與街道辦事處的工作關系,優化開發區與街道辦的管理范圍。做到責權一致,推動城鎮管理重心下移和管理事權下放。整合縣、開發區、街道、社區等各級城鎮管理資源,統籌綜合執法與部門執法,實行街道綜合執法,創新構建縣、街道、社區三級城鎮管理模式,促進城鎮管理體制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
二、提升城鎮社會管理水平。引進先進城鎮管理模式和高端城鎮管理人才,加強街道和城鎮管理,努力提升城鎮文明程度,提高城市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推進城鎮管理的市場化、精細化、數字化和物業化進程。繼續深入開展市容環境綜合治理,掀起人居環境創建工作高潮,努力爭創中國人居環境獎。以城鎮管理水平的提高、城鎮綜合環境的改善和城鎮吸引力的增強,促進產業發展,促進產城融合。
三、促進社會工作組織完善。推動基層社區改革和職能重組,進一步突出街道辦和居委會的社會服務職能。發揮共青團作為青年志愿者大本營的作用,積極鼓勵義工、志愿者活動發展。建立社工、義工聯動機制,支持民間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積極營造互助、友愛的社會風尚和低碳生活習慣。逐步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主導推動、社會組織運作、公眾廣泛參與的社會工作格局。
第三節 提升城市文化內涵
一、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以文體中心和通程廣場等為平臺,豐富群眾日常文化生活,提高城市文化活力;以縣電視臺、《今日星沙》等為平臺,加大市民教育力度,引導城市人口素質的快速提升;以建設“人民滿意縣”為平臺,大力倡導語言文明、行為文明,弘揚社會正氣,樹立文明風尚。廣泛開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區、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等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鞏固文明創建成果,全面建設文明城市。
二、塑造星沙核心價值觀。突出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塑造現代星沙的核心價值觀,實現城市形態、文化神態和市民心態的內外和諧,構建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精神家園。大力倡導“全國爭先、中部領先、全省率先”的進取意識,在全縣形成追求理想、追求文明、追求卓越、追求奉獻的價值取向,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三、構筑多元的文化體系。深入挖掘文化底蘊,鍛造“三湘首善、活力星沙”城市文化品牌,努力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實施文化興縣戰略,躋身全省文化先進縣,爭創全國文化先進縣。推進文化融入城市建設,實施文化廣場、文化景點建設,打造并形成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提升重點地區、重要地段城市設計,打造具有歷史記憶、文化信念、鮮明特色和典型意義的標志性建筑,顯著提升城市國際形象。大力推進群眾文化、企業文化、網絡文化等現代文化建設,營造“書香星沙”,開展文化惠民活動促進企業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的大融合。
四、建設國際文化交流平臺。依托黃花國際機場和高鐵交通樞紐的對外窗口的優勢,將星沙新城建設成湖南省與世界各國先進文化聯系的窗口。積極實現對世界優秀文化的快速吸收,時刻保持對世界先進文化的敏感度。從基礎教育和科研技術交流入手,在推動企業交流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層次全面交流,保證星沙的城市的先進性。積極營銷城市,活躍民間交往,增強國際傳播力,全面提升城市的聚集輻射力、國際影響力和綜合競爭力。
第四節 完善城鎮基礎設施
一、構建快速便捷的綜合交通體系。按照三湘門戶、全面開放的要求,加快我縣與省道國道、高鐵地鐵、空港水港等交通網絡的全面對接。全面完善縣區城市設施,完成縣城繞城線以西的道路,完善加氣站、公園、公廁等;抓好長瀏高速等高速公路項目建設,加快國省道改造、高速公路連接線以及27個融城對接通道建設,打造現代公路運輸樞紐;滬昆客運專線長沙縣段、長沙地鐵
二、構建以人為本的公共基礎設施??茖W安排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統籌抓好管網配套與銜接,構建科學合理、安全可靠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顯著增強與城鎮地位相適應的載體功能、服務功能和綜合保障功能。優化城區路網體系,實施交通疏導工程,提升城鎮通暢效率;優化調整公交網絡結構,公交線路與長沙市全面融城對接,并延伸至各重點鄉鎮;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嚴格保護主要飲用水源地,完善城鎮供水管網設施;完善城鎮污水處理廠及污水配套管網,加快中水回用工程建設;加快完成城鎮防洪圈建設,推進堤垸防洪達標工程,加強和改善消防、氣象、人防等防災體系設施建設,提高城鎮防災減災能力。
三、構建保障有力的能源供應體系。推進能源有序發展與可持續利用,優化能源結構,逐步提高清潔能源比重,構筑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積極推進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儲備設施建設,繼續完善“西氣東輸”管網系統及配套設施工程,開發建設天然氣移動供氣站和加氣站;建設覆蓋全縣的500KV電力雙環網絡;重點發展太陽能,推廣分布式能源和智能電網建設。
四、構建互聯互動的現代信息網絡。強化規劃、組織、協調和指導,推進通訊網、廣電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發展,形成覆蓋全縣的數字式、交互式、多功能的綜合網。加快“無線星沙”建設,基本實現縣城、經開區和重點鄉鎮的無線寬帶覆蓋;加快發展下一代互聯網;積極發展第三代移動通訊網絡;扎實推進物聯網應用;加快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建成覆蓋城鄉的高速寬帶公眾信息傳輸網絡;推進城鎮統一信息空間建設,面向城鎮未來發展需求,建立覆蓋全縣、統一集中的空間、人口、自然資源、宏觀經濟基礎信息資源庫和資源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