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縣自古為三湘首善之區,其建制遠溯秦漢。公元589年改臨湘縣為長沙縣,迄今已2200多年。全縣總面積1997平方公里,轄5個鄉,15個鎮,494個村,38個居委會,總人口74萬。全縣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雨量充沛,河塘密布,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自古就有“魚米之鄉”的美稱。
第一篇 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長沙縣緊靠省會長沙市,從東、南、北三面環繞長沙市區處于長株潭都市經濟圈的核心地帶。319 國道橫穿縣境,京珠高速公路和省道1819線縱貫南北;縣鄉公路密如蛛網,四通八達。湖南的國際航空港-黃花國際機場座落在縣境內,縣城距長沙火車站、湘江碼頭、長沙汽車東站均不足8公里。全縣固定電話裝機容量18萬戶,已擁有程控電話用戶10.8萬戶,移動電話用戶7.8萬戶, 人均占有率居全省前列。國際互聯網實現了與156 個國家和地區的通信寬帶傳輸。供電、供水已形成了完整的網絡。全縣已具備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優良的區位優勢和基礎優勢。
第二篇 熠熠生輝的人文環境
長沙縣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曾哺育了黃興、李維漢、徐特立、楊開慧、柳直荀、田漢、許光達等仁人志士,也是現任黨和國家領導人朱镕基、李鐵映的故鄉。如今,隨著縣電視臺、縣一中、體育中心、人民醫院等全省一流的建筑撥地而起,國民教育日益發達,呈現人才輩出、百舸爭流的局面,全縣人民的素質從根本上得到提高。這幾年來,長沙縣致力于企業產權制度的改革,已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的建立,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已成為全縣經濟的主體和支柱。政府已完成了職能的轉換,初步建立起了一個以法制為基礎的公平競爭的環境和優良的人文環境。
第三篇 春意盎然的生態景觀
長沙縣在經濟建設中把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擺在首位,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切實保護生態環境。全縣森林覆蓋率達47.5%,縣城城區人均綠化面積35平方米, 大氣質量和飲用水源質量均達到了國家一流標準。長沙縣處處山青水秀,流經境內的湘江及其支流瀏陽河、撈刀河滋潤和哺育著沿岸的土地和人民;位于高橋鎮的白鷺湖,“湖因白鷺馳名,飛鷺落霞堪雅賞;山為石牛增色,牧童游客任逍遙”,山青水碧,美不勝收;位于跳馬鄉的石燕湖,曲徑通幽,景色宜人,“一湖春水濃于酒,醉倒尋芳拾翠人”,實為游人賞景娛樂的好去處;座落于榔梨鎮的陶公廟,始建于梁朝天監年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有“六朝遺廟”的稱譽。目前,長沙縣正努力創建全國文明縣城,已列入全國第四批生態示范縣。
第二章 曙光初現
改革開放20年來, 長沙縣致力于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邁向現代化的征程中已走在全省的前列。2000年,全縣GDP87.17億元,財政總收入5.1億元,地方財政收入3.1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70元,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在全省處于領先地位;全縣GDP11780元, 比全省的平均水平高 元,比全市的平均水平高元;長沙縣農村整體水平已達小康,是全省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試點縣,綜合經濟實力評估在全省縣(市、區)中名列第一,被譽為“湖南經濟第一縣”。主要經濟指標進入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
第一篇 日新月異的城鎮
1992年10月,長沙縣委、縣政府乘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的東風,在107國道和319國道交匯處規劃38平方公里,設立了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經過建設者9年的奮戰,昔日的荒山已變成了樓宇成群、道路縱橫、燈火通明、綠樹成萌的現代化新城。如今,在先期開發的14平方公里上,已完成基礎設施投資8.5億元,成型主干道28條, 已硬化道路60公里;10萬門程控電話與長沙市并網運行,日供飲用水10萬噸,日供電240萬度。 這里既是長沙市整體規劃中的衛星城,又是湖南唯一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也是長沙縣的縣城,區位優越、政策優惠、環境優美、規劃合理、設施完備、交通便利、信息靈敏,是中外客商大顯身手的風水寶地。建區以來,已有300 余家境內外企業在這里投資興業,投資總額達130億元,均獲得了豐厚的回報。縣城與開發區融為一體,顯示出了現代化城鎮的風采,幾年來,這里先后舉辦了全國百城市自行車賽、全國紙張訂貨會等一系列大型的活動,無一不被人們交口贊譽,其聲名已遠播四方。縣城的發展帶動了全縣城鎮的發展,暮云、黃花、江背、榔梨、金井等集鎮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在全省甚至全國都小有名氣。一批經濟實力雄厚的村,其集鎮也初具規模。印山、黃垅、和平等村,那寬闊的街道,優美的環境,獨特的民居,醉倒了無數觀摩者。星羅棋布的小城鎮,展示出了一幅現代化農村的迷人風采。
第二篇 欣欣向榮的工業
多年來,長沙縣工業的規模、技術、效益一直在全省各縣(市區)中遙遙領先,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的崛起,長沙縣的工業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十五”全省經濟的主要增長點之一。目前,世界500強進入湖南的-LG、伊菜克斯、 可口可樂全部落戶長沙縣,湖南最大的民營企業-遠大空調在縣內扎根,全省最大的鄉鎮企業-同心實業也在長沙縣。成立僅三年的力元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已占有90% 的國內市場和25%的國際市場, 成為全球最大的連續化帶狀泡沫鎳生產企業。三一重工、長海視聽、光南摩托、華天鋁業、金沙利彩印、杭洲娃哈哈等一大批中外企業交相輝映,構筑了長沙縣工業的脊梁。在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增長的同時,傳統的鄉鎮工業也展現勃勃生機,桔洲農用車、榔梨車身、同心客車、春華服裝、金井皮革、江背水泥等產品享譽省內外。以鄉鎮工業為基礎的暮云、榔梨、江背、黃花、金井五個工業園區應運而生,已具備一定的規模,蘊藏著極為巨大的發展潛力。全縣工業已形成了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工程、光機電一體化等高科技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成為全縣GDP和財政收入的主要貢獻者,使全縣實現了由農業大縣向工業強縣的跨越,在農村工業化的征程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第三篇 生機勃勃的農業
長沙縣的農業已由過去單個家庭的經營轉向產業化經營,正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跨越,已形成了茶葉、蔬菜、花卉苗木三大新的產業支柱。以金井、高橋、春華為主的茶葉主產區,已有2個萬畝茶園,其產品遠銷東歐、俄羅斯等地;臨近城區的6個鄉鎮的蔬菜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6萬畝以上,成為市區市民新鮮無公害蔬菜的重要供應基地;以跳馬為基地的花卉苗木面積達1.5萬畝, 暢銷全國,成為裝點城市的美容師。傳統的農產品得到改良更新,全縣優質稻種植面積超過30萬畝,連片高產優質玉米基地5.7萬畝,良種瘦肉型豬占70%以上。城郊農業得到新的發展,望新建筑集團投資興建的500 頭規模的奶牛場已經建成,省會長沙市的居民可隨時喝到新鮮牛奶;一大批農戶將自己的家裝扮一新,吸引城市居民度假休閑。目前,長沙縣人民正如火如茶地開展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相信不久的將來,通過大戶帶動,龍頭帶動,一大批集中經營、連片開發、品種各異、特色鮮明的展現現代化田園風光的農村莊園將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長沙縣。
第三章 壯志凌云
輝煌已成過去,美好的未來需要更加努力去創造。在新世紀剛剛來臨的時候,長沙縣人又繪就了現代化的宏偉藍。到2005年全縣GDP150億元,財政收入10億元, 基本實現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城鄉一體化;到2015年全縣GDP300億元,城市化水平65%以上,在湖南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第一篇 城鎮化帶動
現代化的過程就是城市化,長沙縣在工業化奠定了良好基礎,來勢強勁的情況下,縣委、縣政府決定加快城市化的步伐,用城市化進一步推動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逐步實現城市一體化。首先是抓住縣城擴容提質這一核心。擴容,在縣城的東面與電廣傳媒合作,新建一個占地5000畝的金鷹廣場,使東面與長沙市區連接起來;西面修建一條寬60米、長9公里,由星沙至榔梨的城市主干道,把縣城與遠大工業園、榔梨工業園和機場高速公路連接起來。同時利用兩廂各500 米共9平方公里的土地設立黃興環保產業園,使之成為新的投資熱點。擴容后縣城的面積將達50平方公里,成為長沙市一個新的城區和次中心。提質,按“湖南第一路”的標準建設的星沙大道,對天華路進行全方位改造,引進高爾夫球場等娛樂休閑項目,建設好山水芙蓉等高檔別墅住宅區等,提高縣城的品位。 在縣城擴容提質的同時,規劃建設好暮云、榔梨、江背、黃花、 金井等工業園區,以工業園為基礎發展工業化集鎮, 全縣形成5個以上規劃一流、實力雄厚、人口密集的新型中心集鎮。
第二篇 大投入拉動
長沙縣將以基礎設施建設的大投入拉動經濟的大發展。全縣將構建以京珠高速公路和黃金大道為“兩縱”,以連接“兩縱”貫穿東西的六條公路為“六橫”的公路骨架,實現鄉鄉通三級以上公路,形成以三級公路連接縣鄉、輻射全國的公路網絡。規劃投入100萬元,構筑縣委、 縣政府聯接鄉鎮和農戶的快速便捷信息網絡,構建電子政府,從時間上、空間上縮短距離,把長沙縣推向全國、推向世界。以農網改造為主,構建完備的電力網絡。長沙縣將以建立公共財政體系為基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體制,規劃5年時間投入100億元以上, 使長沙縣成為全省基礎條件最好的縣。
第三篇 大開放推動
長沙縣將按照現代政府的要求,政府徹底從一般性競爭性領域退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使政府的職能真正轉換到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角色上來,建立一個依法行政、講求公平、誠實守信、服務周到的政府。將以教育為手段,純化民風,提高全民的素質,在全社會形成一種良好的道德風尚。將依托體制優勢、環境優勢、政策優勢廣泛吸收外來資本、技術、人才,把長沙縣的經濟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中。
結束語
不斷進取,是長沙縣人的精神;敢為人先是長沙縣人的氣慨。進入二十一世紀,歷史再一次把一個巨大的發展機遇推到了長沙縣的門前,我們將以我們的智慧、膽略和勤勞來擁抱歷史的機遇,我們堅信,長沙縣必將有一個更加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