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農業是永不貶值的黃金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徐明華
湖南作為農業大省,農業優勢比較突出,主要農產品在全國占有重要位置。如我省常年糧食產量占到全國糧食總產的6%左右,稻谷和苧麻產量居全國第一位,生豬出欄居第二,柑桔居第三,烤煙居第四,森林覆蓋率達到56.4%,排在全國第四位。長期以來,我省的農業優勢由于歷史形成的種種原因,一直得不到充分發揮,農業、農村的發展也因此后勁不足。當今世界的經濟強國,如美國、法國、荷蘭等,絕大多數也是農業大國、農業強國,是世界農產品的重要輸出國。也就是說,農業在發達國家起到了增強經濟實力的作用。譬如,美國就一直把糧食作為武器使用,而我省目前糧食生產越多,負擔卻越重,這種局面如不改觀,勢必會挫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影響到農業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影響到全省大局的發展。
近年來,隨著湖南“一化三基”戰略的深入推進和深入實施,工業自身發展能力在不斷增強,也已經具備反哺農業的能力。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就必須準確把握我省發展所處的階段性特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針,正確處理工業與農業、新型工業化與現代農業、新型城市化與新農村建設之間的關系,更好地促進工農、城鄉協調發展,培育我省農業新優勢。
農業是湖南的優勢,是永不貶值的黃金,“三農”工作是湖南的大局。要實現富民強省,農業是第一大局,新型工業化是第一推動力。農業是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村也是富民強省的人才基地。但相比較而言,“三農”工作仍然是最薄弱的環節,應該得到加強。加強農業是我省“一化三基”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是重要的基礎產業,也是湖南的優勢產業,新型工業化也包含了農業產業化。所以說我們要跳出農業抓農業,要把“三農”納入現代化體系中,納入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體系中來統籌謀劃。
所以必須明確,農業的比重雖然降低了,但農業的基礎地位沒有變,農業作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沒有變。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我們對新形勢下“三農”所具有的基礎地位、所處的歷史方位要有深刻認識,對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要有準確的把握。要立足新階段、新特征,創新農業發展思路,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要把建設現代農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切入點。
我們強調要加強“三農”工作,就是要運用全球視野、戰略眼光,把握好“三農”發展的新趨向,立足以工哺農、以城帶鄉,加快改變農業的弱勢地位,促進農業優勢向經濟優勢、競爭優勢轉化,在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貢獻。
歸結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和沖擊,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正如胡錦濤主席指出的那樣,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沖擊,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綜合判斷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刻不容緩,必須加速推進。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特別是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從當前看,是中國增強抵御國際市場風險能力,鞏固和發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的緊迫任務。從長遠看,是中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中國特色市場經濟道路,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選擇。
堅定不移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動者
中共湖南省委農村工作部副部長
湖南省人民政府農辦黨組副書記、副主任 王桂云
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在全省廣泛開展,呈現出蓬勃生機。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需要全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每個領導干部、每個共產黨員、每個公民,都應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動者。
第一,要從統一思想認識上去推動。各級各部門在思想和行動上一定要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真正把其作為“基礎地位”、“重中之重”的工作去看待,去落實,在地位上不能輕視,在發展上不能忽視,在政策措施上不能歧視。提高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關鍵要落實在政策措施上、財政投入上,這要形成全社會的共識。
第二,要帶著深厚的感情去推動。一定要帶著深厚的感情去服務“三農”,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為農民之所為。國家要求為農民辦的事,要努力去辦,廣大農民期盼解決的問題,要盡力去解決,積極為“三農”工作鼓與呼,努力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辦實事。
第三,要從新的科學理念上去推動。工業與農業的發展,城市與農村的發展,是辯證關系。工業的發展,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農業和農村這個基礎。沒有工業就沒有農業的深度發展,沒有城市,農村也就沒有支撐,也不可能有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只有工業農業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只有城鄉統籌發展,才會有整個經濟與社會的全面發展,才會有全省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四,要通過辦點示范去推動。辦新農村建設示范片、示范點,要毫不動搖,辦出成效,創造經驗,發揮示范輻射作用,推動整體發展。要把一個村一個村的搞,引導到一個片一個片的搞,以現有示范村為基礎,成片培育打造,不斷向周邊延伸與擴展,成功一片,新擴一片,形成新農村建設的“電磁波”效應。
第五,要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去推動。搞新農村建設要善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凝聚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強大的合力。
第六,要從解放思想、深化農村改革上去推動。農村要變化,最終要靠發展,發展的根本出路,又在改革。當前農村面臨改革的任務還是很重的,如土地制度的改革、經營方式的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戶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等等,只有依法有序地推進改革,新農村建設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
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二十字要求,既是目標,又是任務,實現這一目標任務,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必須經過長期而又艱苦的努力。現階段,新農村建設,要立足于創造條件,打好基礎。
第一,要推動農業產業發展。農村的長遠發展,農民的持續增收,最終要靠產業支撐。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各村實際、自然條件、地理交通環境等,構建產業重心,搞好產業定位,突出產業特色,發展主導產業,宜工則工,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旅游則旅游,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打造品牌。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在推動產業發展方面創造條件,緊緊圍繞產業鏈培育和精品打造,提供服務,包括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市場服務,以及資金扶植,保持產業發展的永久活力。
第二,要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電、路、氣(沼氣)、機(機械化),這是新農村建設基礎的基礎。要在國家投入為主的前提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整合融資投入,致力于這些方面的建設,使農村面貌有一個徹底改觀,使廣大農民體驗到改革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帶來的種種變化。
第三,要推動農民持續增收。要鼓勵農民把生產搞好,把產品搞豐富;幫助農民闖市場,通過多種途徑,把所生產的農產品順利銷出去,并獲得好價錢;在發展高技術產業的同時,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農民創造進城就業的崗位;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小城鎮建設,減少農民數量;就地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實現農民就地轉移;提高農民素質與勞動技能,提高農民就業的范圍。
第四,要推動改善農村民生。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保障事業,如教育、體育、醫療、文化、低保、慈善機構等,使廣大農民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子有所教,閑有所樂。
第五,要推動農村民主管理與文明創建。要結合新農村建設,痛下決心,整治迷信盛行、臟亂等問題。靠教育,靠管理,靠法制,樹立起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風尚,塑造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形象。
提升服務能力 促進三農建設
中國農業銀行湖南省分行副行長 陳奇
建設新農村,需要金融支持。近年來,包括農行在內的我省金融部門積極發揮金融杠桿作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全面的金融服務,有效促進了我省新農村建設發展。但是我們也應看到農村地區資金投入相對不足、金融服務能力相對滯后、金融環境建設還相對欠缺的現實,這對農村地區加快發展形成了嚴重的制約,因此需要進一步改善和優化農村金融環境,增強農村金融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能力。
一、增強農村金融服務能力
提升金融服務的關鍵在于暢通涉農資金投入渠道。為避免投入資金的同質化和完全商業化,應建立法定的“三農”資金投入機制,增加投入渠道,完善投入方式。“三農”資金投入渠道要合理分工,分別確定重點支持對象和范圍。通過合理界定,從而建立以財政資金和政策性金融為導向,合作金融、商業金融為主體,民間金融為補充的農村金融服務組織,形成有效支持新農村建設的金融合力,切實解決農村金融服務缺位的問題。
農村金融需求是多層次和全方位的,資金和投入并不是金融服務的全部。而農村金融資源的稀缺性也表現在與這些需求相對應的多個方面。因此在促進機構多元化的同時,也要努力促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不斷創新。既要創新面向農村生產的信貸產品,也要為農村消費增長創造條件,提供適合農村消費者特征的、包括消費信貸在內的各類金融創新產品;既要加快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推廣應用,也要加大農村地區金融知識的普及,發生在城市的各類金融服務創新也應該惠及農村,如通過農村金融基礎設施改善,在匯兌、清算結算等方面為農民提供更多的金融便利。
二、解決資金投入瓶頸制約
農村信貸服務成本高、風險大,單靠銀行機構的自身風險管理能力是不夠的,必須加強金融與財政、信貸與保險等方面的合作,建立、完善風險分擔機制,降低支農金融投入的風險。一是加快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二是積極探索發展基于訂單與保單的金融產品,分散農業信貸風險。三是積極創新農村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降低貸款的信用違約風險,以此完善農村小額信貸增長機制。
農村信貸投入不足的一個關鍵問題還在于雙方信息不對稱,而農村企業和農戶又難以提供有效合法的擔保抵押。為解決這一難題,首先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大力發展以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農村信用擔保模式,鼓勵政府出資的各類信用擔保機構積極拓展符合農村特點的擔保業務。其次,應扶持建立政府牽頭、有關涉農企(事)業參與的農村信貸擔保基金。再次,拓寬融資擔保方式,擴大抵押擔保品范圍。
三、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環境
農村金融的良性發展離不開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農村金融業發展的質量。一是廣泛開展農村信用評級活動,促進農民樹立良好的信用意識。二是完善農村信用的征集、評估、發布與服務體系。加強農村金融機構與工商、稅務等部門的協同配合,建立農村企業和農戶信用信息庫,整合信息資源,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三是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戒,提高失信者的違約成本。四是建立健全維護金融債權的法制保障體系。
集聚資源要素 做強休閑農業
中共長沙市委常委、副市長 張迎龍
休閑農業是集吃住行游玩購于一體的新興業態。近十年來,長沙休閑農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目前,全市現代休閑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共有休閑農業企業1592家,直接或間接安置農村富余勞動力7萬人,帶動40多萬畝土地流轉和產業結構調整。2009年,共接待游客1280萬人次,實現收入18.2億元,占全省休閑農業收入的47.8%。
一、科學規劃強引導
長沙休閑農業起源于上世紀末以吃農家菜、住農家房、觀農家景、干農家活為主要內容的“農家樂”。這一新鮮事物開始出現,我們就敏銳地看到,休閑農業的產業關聯度高、輻射帶動力強,“小產業”可以做出“大文章”。基于此,我們將發展休閑農業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與現代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統籌起來推進。早在2000年,我市就制定了休閑農業遠景規劃和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了休閑農業的功能定位、空間布局、發展模式和開發重點,初步構建了“一環三帶四板塊”的總體空間構架,即以市區二環線周邊良好區位優勢為依托的環城休閑農業圈;以百里花卉苗木、百里優質茶葉和百里優質水產走廊為依托的三條休閑農業帶;以岳麓山、溈山、大圍山和瀏陽河豐富自然與人文資源為依托的四大休閑農業板塊。
二、創新政策強扶持
近年來,長沙市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農家樂生態休閑旅游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休閑農業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
社會資本投資休閑農業領域達到一定規模的,可以享受創業富民、招商引資、稅費減免、財政貼息等優惠政策,金融機構優先給予信貸支持。新增農業休閑項目3年扶持期內,市屬行政事業性收費全免,服務性收費按照公開、自愿的原則統一歸口收取,稅收中地方所得部分全部用于創業扶持。扶持期以后,成長性好的企業可繼續給予兩年獎勵性政策扶持。市財政農業和旅游切塊資金中每年都要安排500多萬元,專項用于現代休閑農業扶持。此外,各區縣(市)也相繼出臺了優惠政策,鼓勵扶持休閑農業發展。
三、優化環境強服務
休閑農業的發展,離不開一個“水沛溫適”的環境。硬件環境方面:長沙市將新農村示范點、城鄉一體化試點建設與休閑產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光明村、關山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農村電力擴容、公路通達、安全飲水、環境整治“四大工程”首先在休閑農業布點區域實施。政務環境方面:建立由市鄉鎮企業局牽頭,農辦、旅游、規劃、國土、林業、畜牧等相關職能部門參與的協調聯動工作機制,形成了上下聯動、左右協調的休閑農業服務體系。市場環境方面:我市率先全國出臺了《長沙市休閑農業星級劃分及評定標準》,通過對經營戶的周邊環境、接待人數、旅游安全、旅游設施、衛生標準和服務水平進行綜合評定,將農家樂劃分成五個星級,進行統一授牌,接受社會監督。
四、發揮優勢強特色
長沙具有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蘊、獨特的山水洲城自然風貌,同時擁有省會城市的區位、交通、物流等優勢。近年來,我們按照“凸現亮點、打造賣點”的總體思路,包裝了一批生態觀光游、節慶活動游、民居古鎮游等特色產品。3年來,共投資30多億元,對周洛旅游區、溈山旅游區、灰湯溫泉、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靖港古鎮等進行了整體改造升級。充分利用城市周邊山地、森林、湖泊、水庫等,以良好生態環境吸引游客休閑度假,建成了千龍湖度假村、九道灣生態農莊、海天山莊、大明山莊等一批休閑度假農莊。以農業園區、農業產業為載體,集生態旅游觀光、農業科技示范、會議接待于一體,建成了瀏陽市觀賞植物園、望城百果園、滴翠山莊、浩博農莊等一批現代農業科技農莊。利用城市周邊特色果園、菜園、茶園、花圃、魚塘等,推動休閑農業經濟抱團式、集群式發展,讓游客感受農家田園生活樂趣,打造出了蓮花鎮、撈刀河、梅溪湖、天華村、板塘村等特色休閑經濟板塊。